濕氣困重是現代人常見的亞健康問題,從中醫的角度來講,濕氣重是一切疾病的本身,濕氣重會導致抵抗力下降,會出現各種疾病。
濕氣分為“外濕”(環境潮濕)和“內濕”(脾虛運化水液功能失調),想要有效祛濕,中藥材是我們的強大盟友。今天,就為大家科普五種被公認為祛濕能力極強的中藥材,看看它們各自有何“獨門秘籍”。
1. 茯苓:健脾祛濕的“君子”之王
![]()
●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 祛濕特點: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這是茯苓最可貴的地方,它不寒不熱,幾乎適用于任何體質的人。茯苓不僅能滲濕利水,更能健脾寧心,從根源上增強脾臟運化水濕的功能,堪稱“標本兼治”。
● 適用人群:脾虛濕盛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脹、水腫、心悸失眠、大便稀溏。無論是寒濕還是濕熱,都可以配伍使用。
● 常用方法:茯苓非常適合食療,可煮粥、煲湯(如茯苓排骨湯、茯苓薏米粥),也可泡水喝。
2. 薏苡仁(薏米):利水滲濕的“食療明星”
![]()
● 性味歸經:甘、淡,涼。歸脾、胃、肺經。
● 祛濕特點:清熱排膿,除痹止痛。生薏米性偏涼,長于清熱利濕,擅長對付濕熱下注導致的腳氣、水腫、小便赤黃及濕熱性質的關節炎;炒薏米藥性偏于平和,健脾止瀉的功效更強。
● 適用人群:濕熱內蘊所致的痘痘、濕疹、腳氣、水腫、小便不利及風濕熱痹。
● 注意:孕婦慎用。(體質虛寒者宜用炒薏米)
● 常用方法:著名的“紅豆薏米水”就是其代表用法,亦可煮粥、磨粉。
3. 蒼術:燥濕健脾的“猛將”
![]()
●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脾、胃、肝經。
● 祛濕特點:氣味雄厚,燥濕力極強。蒼術的辛烈之性能夠有力地燥除中焦脾胃的濕濁,好比用大風把地上的積水吹干,對于濕邪困脾導致的腹脹、嘔吐、泄瀉,效果立竿見影。
● 適用人群:濕氣內困,尤其以寒濕為主,癥見脘腹脹滿、食欲極差、惡心嘔吐、身體困重、舌苔白厚膩。
● 注意:因其性偏溫燥,陰虛內熱、氣虛多汗者慎用。
● 常用方法:多入藥方煎服,因其氣味濃烈,不太適合日常簡單泡水。
4. 白術:補氣健脾的“穩健派”
![]()
● 性味歸經:苦、甘,溫。歸脾、胃經。
● 祛濕特點:補脾益氣,燥濕利水。白術與蒼術常相須為用,但白術更側重于“補”,通過強化脾氣本身的功能來祛濕,好比先加固堤壩再排水。是治療脾虛濕停的核心藥材。
● 適用人群: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導致的水腫、自汗、大便溏瀉。適用于偏虛性的濕氣。
● 常用方法:入湯劑、藥膳(如白術山藥粥),是許多補益方劑(如四君子湯)的重要組成。
5. 赤小豆:利水消腫的“食療專家”
![]()
● 性味歸經:甘、酸,平。歸心、小腸經。
● 祛濕特點:擅長下行,通利水道。赤小豆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的功效,尤其善于治療身體下部的水腫、腳氣等。注意,這里指的是藥材赤小豆,細長身形,與日常食用的圓潤紅豆不同,其祛濕功效更強。
● 適用人群: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
● 常用方法:煮水、煲湯(如赤小豆鯽魚湯),是藥食同源的典范。
重要提醒:祛濕的關鍵在于辨證,要想利用中藥材取得最佳的效果,最好還是咨詢專業的中醫師,對癥下藥。
切記:最強≠最合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