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源:今天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這是為弘揚尊師重教而設立的紀念日。每逢此日,人們心中難免會想起自己崇敬和懷念的師長。雖然我與陳校長只是結識于數年之前,而且老先生也未曾直接傳道授業于我,但我卻深覺他的事跡值得弘揚。早在年初時,就計劃轉發這篇文章,而如今發布,心中仍難免感慨——所謂職業的光輝本就是一個個獨立個體發散出的人性光輝凝結而成。之所以人們會尊重某一職業,恐怕還是與這一職業中的某些優秀代表有關。
“早迎需問千聲好,晚送操盡萬般心。園丁心血化甘露,桃李芬芳滿園春。”這是吉化第一高級中學老師寫給即將退休的副校長陳光亞的一首詩。這首詩說的是陳光亞21年來風雨無阻,寒暑不誤,每天清晨,站在校門前迎候3400多名師生,鞠躬問好的事。
一、每天向學生鞠躬問好上千次
陳光亞是吉化一中副校長。他1986年9月擔任吉化三中副校長,主管德育與后勤工作,1990年1月調入吉化一中擔任副校長。從1986年至今這20多年里他一直堅持清晨站在校門口迎候全校數千名師生,每天鞠躬問好上千次。
自從當上主管德育的副校長后,他發現很多學生缺失起碼的禮貌教育,為引導學生知禮,陳光亞開始每天清晨6時到學校門口,主動向學生“有禮有聲"地敬禮問好。
吉化一中主管后勤工作的趙勝志副校長說,在領導班子里頂數陳光亞年齡最大,并且學校給校領導配有通勤車,可是陳光亞從未坐過,這都是為了每天早上趕到學校躬迎學生。
陳光亞每天騎車需要40分鐘才能到學校,碰上雨雪天氣,步行則需要1小時20分鐘,所以每天他必須在5時20分之前甚至更早就出發去學校,早餐都是前一天晚上準備好的。21年來,他從未遲到一次,從未漏過一天崗。21年他總計出差20天,這20天他仍放不下他的“崗位”,都事先安排老師代替他“上崗”。
2005年的一天,他去豐滿區開會,可心里惦記著“崗位”,惦記著他的學生。他在第二天清晨5時起床,悄悄地趕回學校,就為6時20分準時出現在校門口給師生們問好,7時后再趕回豐滿區開會。
二、早晨比所有學生早進校門
21年里,陳光亞處理了上百起突發事件,被感動的不光是學生,更有學生家長,甚至是周邊的居民。
陳光亞稱早6時~6時40分這段時間為校園“真空期”,這段時間里師生們都還未到。提前來到學校的陳光亞“上崗”前都要在學校里“走上一圈兒”,以確保學校和學生的安全。
1995年的一天,提前來到學校的值日生孫同學,在擦玻璃推窗時,不小心將玻璃窗打破,碎裂的玻璃片割破了手腕,血流如注。同學們急忙來報告陳光亞,他冷靜地給孫同學做了緊急處理后,將孫同學送到校對面的醫院縫合傷口。由于救護及時,孫同學很快傷愈了。
每早的問好,平均每秒20人~30人走過校門,細心的他能夠一眼看出哪個學生情緒低落。
2005年的一天,他在問好時發現一名高個子衣著破舊的學生情緒十分低落。陳光亞馬上找到他。原來,這位吳同學家住永吉縣農村,一場大水,使他家里的莊稼顆粒無收,令全家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陳光亞安排學校相關部門給他提供了低價的食宿場所。他還找到一家企業給吳同學捐款1000多元。
來自離異家庭的李同學,僅靠殘疾媽媽的低保金維持生活。陳光亞得知后開始更多地關注這個孩子,還經常給他送學習用品。得知他家的臉盆漏了,陳光亞就給他家送去了一個新臉盆。
陳光亞說,學生們都習慣了每天早晨在校門前看見他,要是有一天他不去,學生們都說好像缺點啥似的,再見面時,都會關切地詢問他是不是生病了。
有一年冬天,天特別冷,因為要向學生們敬禮問好,陳光亞堅持不戴帽子。一個姓孫的學生看在眼里,跑到商店給陳光亞買了一個棉耳包,親手給他戴上。陳光亞說,那一刻,他覺得非常溫暖。
老師們說,陳光亞的信件特別多,都是考到天南地北、甚至是已參加工作的學生們寫來的。到了教師節和新年,陳光亞更是會收獲滿懷的鮮花和賀卡。
在陳光亞的帶動和影響下,全校的教師都對學生的問好鄭重還禮,尊師愛生蔚然成風。
三、陳光亞的“崗位”有了接班人
“接替陳光亞早迎學生,作為新的接班人,心理壓力是很大的。”43歲的李翰洋副校長是陳光亞“有禮有聲”清晨問好傳統的正式接班人。家離學校也很遠的李翰洋表示,一定會努力做好接班人工作、繼續發揚陳光亞創建起來的傳統。
學生處教師張波說:“不站不知道,一站才知道。我對此是感觸最深的了,因為陳光亞出差時,都是我代替他去‘站崗’。20多年如一日地堅持不是件容易事,真讓人佩服。”
“作為一名校領導,每天親自給學生鞠躬問好,這在學生心里產生的影響是平常的教育和講座無法比擬的。這也使‘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更加到位。”新任德育副校長李翰洋說。
趙勝志副校長說:“一聲問好,拉近了師生距離,陳光亞的敬業精神不僅教育了學生,同時也感動了老師,讓校園更加和諧。”
![]()
![]()
![]()
![]()
![]()
本文選自2007年4月發行的《江城日報》,原標題為《吉化一中原副校長陳光亞,曾21載躬迎學生入校門》。
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都曾報道過陳光亞校長躬迎學生的事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