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地攤經濟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如果在某個市集上與攤主們稍加攀談,你或許會發現一群熱衷邊擺攤邊旅行的年輕人。
他們支起小攤,不為扎根一地,只為走得更遠。有的人賣著自己做的手工藝品,有的人把自己的車尾廂當作了流動攤位,還有人在夜市上為游客們拍膠片照片、猜拳賣花,自給自足賺夠路費后,又能奔赴下一個城市。
![]()
(圖/unsplash)
這便是時下悄然興起的“擺攤式旅行”。從繁華都市的正規市集,到小鎮景區的“野生”地攤,邊擺攤邊旅行的人們看似選擇了一條更“折騰”的路,卻意外地在流動的風景里,為旅途找到了一個穩固的支點。
出走與再造
這種在旅行的過程中支起小攤,邊走邊賺路費的生活聽上去或許充滿了理想主義。事實上,已有不少人邁出了第一步。比如,在大理街頭,就會發現此處有不少旅居、旅行者的攤位。他們有的人賣著自己原創飾品、衣物,或是各種文創產品。
最熱鬧的莫過于猜拳賣花的攤位:和攤主玩一次石頭剪刀布,如果攤主輸了,顧客直接帶走鮮花;如果顧客輸了,則用19.9元買下。有攤主分享,憑借這個機制,每小時能收入400元,穩定之后甚至可以月入過萬。
![]()
創意市集,如今已經很常見。(圖/unsplash)
一開始,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能靠擺攤賺錢。從事產品設計工作的李子和男友辭職旅行后,首先暢想的便是靠自媒體收入平衡旅行開支。
一段時間的努力后,李子宣告自己“起號失敗”。彼時,兩人恰好旅行至海南,機緣巧合之下參加了“旅行商人”的“公路大會”,得到“你們可以旅行擺攤呀!”的建議。
在舉辦活動的地方,剛好有幾棵已經結果的黃花夾竹桃樹,因為這個樹種全株有毒,少見種植,但種子卻特別適合用來做手搖鈴,搖動時會有小溪潺潺流水的聲音。
![]()
黃花夾竹桃種子經過一系列處理之后,可以制成聲音悅耳的手搖鈴。(圖/受訪者供圖)
曾經做過手工博主的李子受到啟發,通過剝殼、掏空、泡雙氧水等操作,做出了第一個手搖鈴,從此開始了旅行擺攤的道路:“一切都發展得如此水到渠成。”
剛開始在海南,李子與做咖啡車的朋友結伴在公路邊擺攤,春節期間游客還算多,但業績一般,有時一天只能賣15塊錢。
后來,李子和男朋友帶著兩只小貓到大理旅居,參加了各種各樣的文創市集,客流量雖不算穩定,但一天能賣600—2000元,從未“開天窗”。擺攤賺到的錢雖然不多,卻足夠兩人兩貓時常出去環游中國了。
![]()
李子和男友,在大理的戶外市集擺攤。(圖/受訪者供圖)
不想在錢快花完的時候回職場的兩人,把旅行擺攤變成了尋找生活掌控感、為自己創造自由邊界的底氣。
旅居擺攤,流動的江湖
雖說有成功案例,但許多人仍不免將“擺攤旅行”暗暗歸于年輕人的“游戲”——擺攤受挫,然后順理成章地趁年輕回歸職場。事實上,能真正將旅行擺攤貫徹到底,并以此為生的人并不多,帶娃旅居的王倩倩算一個。
從3年前開始,王倩倩就帶著孩子走遍中國29個城市,邊旅行邊擺攤。
作為獨立設計師,倩倩在山東經營著自己的飾品生意。第一年出發時,她對旅行擺攤也并不抱希望:“那時我的大女兒在山東上學,學習壓力大,創新思維也不足。”如果孩子能在旅途中邊玩邊學,是否能找到她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呢?
![]()
倩倩在云南保山潞江壩咖啡第一村。(圖/受訪者供圖)
于是,寒假一到,她就揣著1萬塊錢旅游經費和女兒出發了。倩倩規劃的旅程途經17個城市,共31天,從濰坊啟程,經過鄭州、洛陽、西安等城市,最終到達云南保山。
“走3300公里的路程,一萬塊肯定是不夠的,但是如果途經各種旅游城市時能把車上裝著的貨賣掉,或許就能支撐我們旅途的費用了。”倩倩盤算著,如果沒有達到預期銷售,就在錢快花完的時候趕緊往回走。
2022年地攤經濟的概念尚未普及,每個地區對擺攤的要求和政策都不太一樣。在鄭州擺攤時倩倩和女兒便遇了冷,但沒想到在計劃外的重慶歇腳的一周,她們擺攤賺了一萬塊。后來又經同場攤主介紹,到洪崖洞擺攤20多天,賣了10萬元,到大理時,又賣了7000多元。
第一次旅行擺攤就賣空了所有貨,倩倩感嘆自己運氣的同時,也積累了勇氣。因此,兩個月后,她決定挑戰旅居擺攤的新生活。
![]()
2022年,倩倩在洪崖洞第一次擺攤。(圖/受訪者供圖)
浪漫構想之外,擺攤旅行還是一門硬核的學問。它涉及不同城市的文化、人際關系,很需要溝通能力,要求攤主能在各種角色間靈活切換,也十分考驗人的韌性與信息整合能力。
現在每到一個城市,倩倩都會搜集各種市集信息。如果沒有組織,她偶爾也會嘗試擺“野攤”:景區門口、路邊,或是一個普通的廣場,只要人流量大的地方,都可以嘗試一下。“可惜這種(方式)太不穩定。”
不過,倩倩發現就算是在收費的市集里,也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有時交了攤位費,主辦方還是不讓擺攤,她也因此與對方起過爭執。
![]()
每一期出攤售賣的產品都會有不同。(圖/受訪者供圖)
去年的行程出發前,倩倩給上小學的大女兒辦了休學,希望女兒用一年的時間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如今女兒回去上學,她則停留在云南保山,每到假期,她還是會和三個孩子一起到處旅行擺攤。擺攤時,孩子們就在一旁觀察、幫忙,收攤后,全家人就開開心心地去逛景點、吃美食。
![]()
最近,倩倩常在保山出攤。(圖/受訪者供圖)
擺攤和旅行,不是單選題
旅行的熱情始終會減退。出門半年之后,李子和男友迎來了疲勞期:“純粹旅居的生活,我想只適合工作累了出來gap一年半載的。因為去的地方越多,越覺得哪里都一樣。”
擺攤給他們的生活增添了種種驚喜。雖然美麗的山水都差不多看遍了,但他們的產品以種子為原料,因此,在全國各地收集種子便成了旅居生活的主線。
海南的狐尾椰、云南的緬茄、杭州的無患子……源于自然的種子,將旅程串聯成一場大型的自然尋寶游戲。
![]()
全國各地的種子在李子的手里煥發了新的生命。(圖/受訪者供圖)
倩倩的孩子也在旅程中有了新的體悟。“剛出來旅居擺攤時,大女兒告訴我她不喜歡這樣不斷變化的生活。”倩倩說,但在日復一日的言傳身教中,大女兒卻默默把母親口中的“迎難而上”變成了自己的行動準則。
路上資源有限,一家人學會了珍惜,物欲也隨之變淡了。“我們常常聽別人說,等我有錢了,也要嘗試這種生活。”但倩倩覺得,沒有所謂“準備好的時候”。路上的困難沒有那么難以解決,在舒適圈以外,甚至有可能發現自己更大的潛能。
![]()
邊旅行邊擺攤,已經成為倩倩的生活方式。(圖/受訪者供圖)
新鮮感會褪色,困難也常在,但當折疊桌在異鄉支起,“旅行商人”正在親手拆解這道關于生活的選擇題。
賺錢是必要的,但也不應被工作捆綁;熱愛自由,但也該懂得自由需要點“盤纏”支撐。我們不是只能拼命攢錢然后揮霍式旅游,也不是必須為了生存徹底放棄遠方。
邊旅行邊擺攤的年輕人不過是找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用一點聰明再加一點勤奮,他們終于琢磨出了一種可持續的方式,認真看這個世界。
作者 | 牧羊
編輯 | 曾寶氣
題圖 | 視覺中國
運營 | 何佳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