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安音
![]()
游客在六合園區游覽。 李永春攝
在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像一匹綠色的錦緞,溫潤了兩岸青山,也輕輕柔柔地繞過南充城,賜予它無限的詩意與繁華。
嘉陵江上,沃野桑林,猶如畫境。自古以來,南充人民繅絲養蠶,處處皆聞機杼聲。
嘉陵江畔,一根橫梁,挑起了古老的“南充渡”。古渡口之上,曾經的帆來船往,書寫著當年絲綢水路貿易的興盛和傳奇。古渡口之下,有一座山名叫“朱鳳山”,傳說山頂鳳凰云集。朱鳳山下的高坪都京壩,地勢開闊,一碧萬頃,百余年前,南充六合絲廠在此誕生。
秋天,我再次走進六合,在一棟棟灰磚青瓦的建筑物中,以及那一棵棵高大的銀杏樹下,來一趟工業旅游,打撈一段關于絲綢的歲月。
回首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六合的前身——南充絲二廠(簡稱絲二廠),職工和家屬最多時可達上萬人,廠子中間鋪設的小火車鐵軌,就可窺一斑。那一列紅色的小火車,在當年威風凜凜,它把原材料蠶繭從嘉陵江上運進來,又把成品絲織物運出去,運往世界各地。
小火車如今成了旅游交通工具。我坐上去,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張瀾先生栽種的那棵桑樹。它參天聳立,枝繁葉茂,就像一個人生龍活虎的樣子。六合的魂似乎聚集在了銀杏樹上,它們一棵又一棵,緊密地挨著,“根,緊握在地上;葉,相觸在云里。”詩句便是最好的注腳。
百年六合最引以為傲的,是它在抗日戰爭中作出的巨大貢獻。抗戰爆發后,蘇、浙、皖、粵、魯等蠶絲區先后被日軍侵占,絲織業技術人員內遷,南充當時的蠶絲產量在全川位列前位。
我坐在小火車上,仔細打量著兩邊風物。一棟棟灰磚青瓦的建筑屋門楣上,掛著“托兒所 幼兒園 子弟校”“職工食堂”等字樣,當年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場景,似乎呼之欲出。
我似乎觸摸到歲月的膠片,任憑時光倒流。但是在六合存續的少量生產車間里,現代化的機器依舊發出陣陣轟鳴聲。
小火車穿過廠房,穿過職工宿舍,穿過杏樹林,穿過秋天的原野。肥沃的沙地中,栽種了很多梔子花,以及一些蔬菜。
嘉陵江就在面前了,碧波暗涌。望江繭站修建的年代久遠,本是為方便蠶農銷售蠶繭而設立,如今成為六合絲綢博覽園最大的觀賞點之一。
在六合的中心區域,六合劇場正熱鬧著,一臺名為《東方絲源》的雜技情景劇正在上演:絲源、絲魂、絲戀、絲都、絲路……這也是一部華夏兒女關于絲織業的動人樂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