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三祖僧璨的這句話是明心見性思想的經典表述。其中,“信心”是指“信受本心”,即徹底領悟心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終極真理 ;“不二”是指超越一切對立(如主客、好壞順逆、得失、成敗等),直契絕對實相。
這句話的大意是:信心即佛,絕對地信任自心,當下即是涅槃,而不是未來的成就。真正的信心,無需向外尋求,而是對自心本然的徹底肯定。此信心與“不二”的實相是一體的、此信心本身即是解脫和覺醒。
![]()
生活中絕大多數的心理痛苦源于二元分別和對立。若能真正領悟“不二”,超越二元,則能以平等心看待好壞順逆等世間一切,減少心理沖突。
阻礙人們覺醒的根源也在于人們深陷二元對立的思維牢籠。
真正的覺醒和內心寂靜只會出現在全然接納一切情境的當下。而這種“真正的全然接納”并非是通過“意志忍受”的接納,它出現在超越二元對立時。
唯有在此刻,人們才能真正徹底地放下分別、執著、抵抗和妄念。
![]()
正如三祖所言的:“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人的本心原本圓滿無缺,就像廣闊的太虛包含一切,沒有欠缺和多余。是因為心生分別(擇取或排斥),才導致與這本然圓滿的境界背離。一旦起分別心,便落入相對概念,遮蔽了絕對圓滿的自性。
![]()
同時,三祖強調:“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對真理的認知若有絲毫偏差,結果便天壤之別。若想大道體現在眼前,內心不要存在好壞順逆的分別。
在精神成長方面,不少人雖然明白超越二元,放下分別和執著的道理。但因沒有真正做到信任自心、被語言概念束縛、或被一些外部權威的言行誤導,導致仍然深陷二元對立的思維牢籠當中。
例如,以物質主義心態追求精神成就,用新的“靈性欲望”替換舊的“物質欲望”、用新的執著、分別和妄念替代舊的執著、分別和妄念;仍然陷入凈垢、圣凡、空和色的二元分別;或執著于刻意追求各種境界或特殊的修行體驗(如空寂或神圣體驗)。
![]()
這實則是仍然在持續地強化自我、持續地用“理想的自我”否定“當下真實的自我”、仍然在人為地制造分裂和對抗、“真實是什么”與“應當如何”之間仍然存在分裂,從而無法實現真正的解脫和覺醒。
對此,三祖強調: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慎莫追尋。無需外求真心,只需放下心中的虛妄知見。不執著于有無、是非、好壞等二元對立觀念,更不可刻意追尋任何境界,以免落入新的執著。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不追逐外境緣法,也不執著空寂之境。平等地看待一切現象,煩惱和焦慮便會自然消融、本然狀態也將會自然顯現。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刻意止息妄念,本身就是一種妄想和執著,只會讓心更加動蕩。執著于動靜兩邊,怎能體認超越二元的圓融境界?
![]()
三祖提醒人們:要息滅愛憎取舍,回歸心性本然。放下刻意修持,隨順本性流露。
同時,不少人時常被各種靈性概念束縛,沉迷于理論和概念的思辨。而語言和概念往往有其局限性,不僅難以全面和準確地描述真理和實相。而且也伴隨著二元對立,容易使人陷入新的分別和執著,割裂了事物本然的一體性。
![]()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三祖強調:人們要超越語言概念和時間的束縛,覺知不在過去或未來,而在當下。頓悟也不是未來的某個時刻的成就,而是當下的體認。
三祖以上的言論,直指人們在 “明心見性” 過程中最容易陷入的三大陷阱(二元分別、語言文字相和時間相),并提供了具體的破解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