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本文資料來源:《華嚴經》《大智度論》
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純屬虛構,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菩薩為何要發大愿?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初入佛門的修行人。
《華嚴經》中記載,普賢菩薩曾發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宏大深遠,令人震撼。可是很多人不明白,為何菩薩要發這樣的大愿?難道修行不是為了自己解脫嗎?為何還要發愿度盡眾生?這豈不是給自己增添無盡的負擔?
更讓人疑惑的是,發愿之后,修行者的心境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有人說發了大愿就會勇猛精進,有人說發了大愿反而會感到壓力重重。到底哪種說法才對?發愿究竟會給修行者帶來什么?
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有位比丘向他請教這個問題。那位比丘叫做善現,是個很有善根的修行人。他已經證得初果,按理說只要繼續修行,很快就能證得阿羅漢果,從此解脫生死。可是他聽說了菩薩道,聽說了發大愿度眾生的事跡,心中產生了動搖。
他來到佛陀面前,恭敬地問:"世尊,弟子聽說菩薩要發大愿度眾生,可是眾生無量無邊,什么時候才能度盡?這樣的愿是不是太過宏大,反而成了修行的障礙?"
佛陀聽了,微微一笑,卻沒有立刻回答。他看著善現,又看了看周圍聚集過來的比丘們,緩緩說道:"你們想知道,發大愿之后,修行者的心會經歷哪些變化嗎?"
![]()
善現這個人,出家前是個富商,家財萬貫。可是他看透了世間的虛幻,在三十歲那年把家產全部分給了窮人,自己則皈依佛門。他天資聰穎,學習佛法很快就有了進境,不到三年便證得初果,成為僧團中的佼佼者。
按照小乘的修行方法,善現只要繼續修行下去,不出幾年就能證得阿羅漢果,徹底解脫生死輪回。這本該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可是善現最近卻高興不起來。
起因是一次外出乞食。那天,善現路過一個村莊,看到一個老婦人坐在路邊哭泣。他上前詢問,才知道老婦人的兒子得了重病,家里沒錢醫治,眼看著就要不行了。善現聽了,心生憐憫,把自己缽中的飯食都給了老婦人,自己則空著肚子回到精舍。
這本是件小事,可是從那天起,善現的心就不安寧了。他想起佛陀曾說過,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可是像那個老婦人和她兒子這樣的眾生,誰來度化他們?如果自己只顧著自己證果解脫,那些受苦的眾生該怎么辦?
這個念頭一旦生起,就揮之不去。善現開始觀察周圍的眾生,發現到處都是苦難。有人貧窮,有人疾病,有人為情所困,有人為名利所累。這世間簡直就是一個大苦海,無數眾生在其中沉浮,找不到出路。
善現越想越覺得不對勁。他來到佛陀面前,把自己的困惑說了出來。
"世尊,弟子有一事不明。"善現說,"佛法是要解脫眾生的,可是如果我們這些修行人只顧著自己解脫,那普通眾生誰來度化?"
佛陀看著他,眼中露出欣慰的神色:"你能想到這一點,很好。那你打算怎么辦?"
"弟子想發愿,度化眾生。"善現說,"可是弟子又怕自己能力不夠,反而耽誤了自己的修行。"
"你怕什么?"佛陀問。
善現想了想,說:"弟子怕發了大愿之后,會成為負擔。眾生無量無邊,什么時候才能度盡?這樣一想,就覺得壓力很大,不知道該從何做起。"
佛陀笑了:"你這是還沒發愿,就先給自己設置了障礙。發愿不是負擔,是力量的源泉。你想知道發愿之后會怎樣嗎?"
善現點點頭。
"我給你講個故事。"佛陀說。
很久以前,有個修行人在山中打坐。他每天精進不懈,只求自己早日證果。有一天,他打坐的時候,突然聽到山下傳來呼救聲。他睜開眼睛,看到一個人正被老虎追趕,眼看就要被咬到了。
這個修行人心想:我現在正在關鍵時刻,如果下山救人,就會耽誤修行。況且生死有命,那個人該死就死吧,與我何干?
于是他閉上眼睛,繼續打坐。可是那個呼救聲越來越凄厲,最后傳來一聲慘叫,然后就沒聲音了。
修行人重新入定,可是無論如何都定不下來。他眼前總是浮現出那個人被老虎咬死的場景,耳邊總是回響著那聲凄厲的慘叫。他越想越心煩,最后完全無法打坐了。
從那以后,這個修行人再也入不了定。他的修行不進反退,最后不得不放棄,下山還俗了。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看著善現:"你明白了嗎?"
善現若有所思:"世尊是說,如果不顧眾生,只求自己解脫,反而會成為修行的障礙?"
![]()
"不僅如此。"佛陀說,"修行的本質,是破除我執。如果你只想著自己解脫,這本身就是一種我執。真正的修行,是要把自己和眾生融為一體,自他不二。只有當你發愿度化眾生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破除我執。"
善現聽了,心中豁然開朗。他當即跪在佛陀面前:"弟子愿意發大愿,度化一切眾生。"
佛陀點點頭:"很好。不過我要先告訴你,發大愿之后,你的心境會經歷四種變化。如果你能順利度過這四個階段,你就真正走上了菩薩道。"
"哪四種變化?"善現急切地問。
佛陀沒有立刻回答,而是說:"你先發愿,發完愿之后,你自然會明白。"
善現于是在佛陀面前,發下了大愿:"弟子善現,今日在佛陀面前發愿:愿度盡一切眾生,愿斷盡一切煩惱,愿學盡一切法門,愿成就無上佛道。"
這四句話一說出口,善現感覺自己的心突然變得輕松了。之前那種對修行的迷茫,那種對前路的不安,都在這一刻消失了。他感覺自己找到了方向,知道自己該往哪里走了。
可是這種輕松只持續了一瞬間。緊接著,善現的心開始發生變化。
第一個變化來得很快。發完愿的當天晚上,善現打坐的時候,突然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悲心從心底涌起。他想到了那個哭泣的老婦人,想到了她生病的兒子,想到了無數受苦的眾生。這種悲心如此強烈,以至于他忍不住流下淚來。
這種感覺很奇怪。以前善現也會對眾生的苦難感到同情,可是那種同情是理性的,可控的。而現在這種悲心,卻是發自內心深處的,不受控制的。他感覺自己的心和那些受苦眾生的心連在了一起,他們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
善現有些慌亂。這種強烈的悲心,會不會影響他的修行?會不會讓他無法保持清凈心?他去找佛陀,把自己的困惑說了出來。
佛陀聽了,笑著說:"這就是第一種心境變化——悲心生起。當你真心發愿要度化眾生的時候,你的心會和眾生的心產生連接。你會感受到他們的苦,也會生起要幫助他們的強烈愿望。這是好事,不是壞事。"
"可是這種悲心太強烈了,會不會讓我執著于眾生相,反而成了障礙?"善現問。
"這要看你如何對待這個悲心。"佛陀說,"如果你執著于這個悲心,把它當成一種情緒,確實會成為障礙。可是如果你認識到,這個悲心本身就是你的本性,是你的佛性顯現,那它就不是障礙,而是助力。"
善現似懂非懂。佛陀繼續說:"真正的悲心,不是情緒,而是智慧。它不是因為看到眾生苦而產生的一種情感反應,而是認識到眾生本來就是佛,現在卻受苦受難,所以生起要幫助他們覺悟的愿望。這種悲心,是帶著智慧的,不是盲目的。"
善現若有所悟。他開始學著去觀察這個悲心,不被它牽著走,而是看清楚它的本質。慢慢地,他發現這個悲心雖然強烈,卻并不妨礙他的清凈心。相反,這個悲心讓他的修行更有動力了。
過了一段時間,第二個變化出現了。
有一天,善現在城中乞食,看到一個年輕人正在被一群惡徒欺負。那些惡徒搶走了年輕人的錢財,還把他打倒在地。周圍的人都在圍觀,卻沒有人敢上前幫忙。
善現看到這一幕,心中生起強烈的憤怒。他想上前制止那些惡徒,可是轉念一想,自己是出家人,不應該參與這種事。他猶豫了一下,最后還是走了過去。
"住手!"善現大喝一聲。
那些惡徒回頭一看,見是個和尚,都笑了起來:"和尚也要多管閑事?"
善現看著他們,突然感覺到一種奇怪的情緒。他發現自己既憤怒又憐憫。憤怒的是這些惡徒的行為,憐憫的是這些惡徒的無知。他們不知道因果報應,不知道自己現在種下的惡因,將來會結出什么樣的惡果。
這種矛盾的情緒讓善現很困惑。他是應該憤怒,還是應該憐憫?如果憤怒,那就是起了嗔恨心,這不符合佛法。可是如果只是憐憫,那對這些惡徒的惡行就太軟弱了,不是嗎?
善現用智慧觀察這個情況,突然明白了。他對那些惡徒說:"你們現在欺負別人,覺得很痛快。可是你們想過沒有,種下惡因,將來必然會受惡報。我現在不是要教訓你們,而是要救你們。如果你們繼續這樣下去,將來會墮入惡道,那時候后悔都來不及了。"
這番話說得那些惡徒愣住了。其中一個人問:"和尚,你說的是真的?"
"千真萬確。"善現說,"因果不虛,報應不爽。你們現在還有機會回頭,如果繼續作惡,將來必定受苦。"
那些惡徒互相看了看,最后把搶來的錢財還給了年輕人,然后散去了。善現看著他們離開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歡喜。他救了那個年輕人,也救了那些惡徒。
這件事之后,善現又去找佛陀。他把自己的經歷說了一遍,然后問:"世尊,弟子發現自己的心變得復雜了。看到惡人作惡,既生起憤怒,又生起憐憫。這是怎么回事?"
![]()
佛陀看著善現,眼中露出深意:"這就是第二種心境變化。你想知道,這種矛盾的情緒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修行秘密嗎?"
善現點點頭,在場的其他比丘也都圍了過來。他們也想知道,發大愿之后,為何會出現這種矛盾的心境。
"這涉及到慈悲的本質。"佛陀說,"很多人以為慈悲就是一味地溫和,一味地包容。可是真正的慈悲..."
說到這里,佛陀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真正的慈悲,是帶著智慧的。而這種智慧,會讓你的心經歷更加深刻的轉變。后面還有兩種心境變化,比前兩種更加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