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的襄陽市,其東鄰隨州市,南界荊門市、宜昌市,西連神農架林區、十堰市,北接河南省的南陽市; 截至2025年,襄陽全市共轄3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轄區總面積為1.97萬平方千米,其常住人口為527.85萬人。襄陽市的支柱產業主要包括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車)、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醫藥化工等,并正在培育千億級煤磷化工產業。?作為核心支柱產業?,襄陽市是湖北省汽車產業走廊的重要節點城市,以東風汽車為龍頭,新能源汽車產量快速增長,2024年激增至8.2萬輛。
2024年襄陽市汽車產業凈增產值近300億元,占全市GDP(6102.41億元)的4.9%。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41.3%,占全市汽車產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3.2個百分點。 ?襄陽市自1980年代起依托 東風汽車 (原二汽)構建汽車產業鏈,近年通過新能源、智能網聯等方向拓展,形成較為成熟的產業體系。除了汽車產業,襄陽市在農產品加工?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形成糧食、油料、畜禽等深加工產業鏈。??襄陽市的?裝備制造?產業涵蓋了軌道交通裝備、智能運維等領域,特別是該市襄州區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集群還入選了省級特色產業集群。??
![]()
襄陽市的新興主導產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硅光薄膜等,三黍生物等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營收達到200億元。??電子信息?:聚焦“光芯屏端網”產業鏈,漢江大數據產業園加速集聚相關企業。??醫藥化工?:擁有化學制藥、現代中藥、醫療器械等完整體系,華中藥業維生素B1產量占全球55%。??襄陽市重點培育中的千億級產業?有煤磷化工?:依托保康—谷城—宜城“金三角”布局,推進綠色循環經濟模式,目標形成千億規模。??作為襄陽市的核心支柱產業,2025年數據顯示,2024年襄陽汽車產業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占全市GDP約32.8%,其汽車產業對襄陽市貢獻巨大。 ?
襄陽市的汽車產業鏈涵蓋了整車制造、零部件配套、動力電池等多個領域,形成完整產業鏈條。襄陽市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到了湖北省的60%以上,東風汽車、比亞迪等龍頭企業帶動效應顯著。汽車產業作為襄陽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的產業占比升至38%,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80家,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在政府政策支持方面,襄陽市的國家級高新區持續招商引資,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檢驗檢測中心等項目落地,這進一步鞏固該產業的優勢。湖北省以汽車制造為支柱產業的城市已經有武漢、襄陽、十堰、隨州等,形成了以武漢為核心的“ 武襄十隨汽車產業大走廊 ”。 ?
![]()
湖北省會武漢?市則是湖北省汽車產業的龍頭城市,武漢聚集了東風汽車 、 吉利控股等整車企業,并形成了涵蓋車機系統、芯片等零部件的完整產業鏈。在湖北省的這條汽車產業大走廊上,襄陽?市作為“ 中國商用車之都 ”,以東風商用車為核心,在2024年1-4月的中重型商用車終端市場的占有率位居國內第一。 ??十堰?市是“ 中國第一、世界前三 ”的商用車生產基地,2024年的經濟總量突破2500億元,汽車制造業的產值就占到了工業總產值的40.2%。湖北省除了武漢、襄陽與十堰三市之外,其隨州?和?宜昌?也分別依托小鵬汽車等整車企業及水電資源優勢,成為區域性的汽車制造基地。
本作者盤點了一下湖北省GDP排名靠前的三個城市,竟然發現它們都是以汽車產業為支柱產業的。湖北省前三GDP城市(武漢、宜昌、襄陽)的支柱產業均以汽車產業為核心,只是這些城市的具體發展模式存在差異:武漢;汽車產業是其重要的支柱產業,2020年數據顯示其汽車制造業營收突破3000億元,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檢驗檢測中心也落戶于此。而在2024年,僅武漢市經開區(車谷)的汽車生態總收入就達到了1 ?萬億元。宜昌以綠色化工和新能源為雙輪驅動,但汽車產業同樣占據重要地位。2024年數據顯示其汽車產業凈增產值近300億元,顯示出較強的產業基礎。 ?
![]()
襄陽是一座長期以汽車產業為核心的城市,2024年汽車產業集群年產值突破3000億元,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檢驗中心投入運營。武漢、宜昌、襄陽三市均依托汽車產業形成規模效應,但武漢更側重智能網聯技術,宜昌聚焦化工與新能源,襄陽則以傳統整車制造見長。經梳理發現,襄陽市作為湖北省的“千年的老二”GDP城市,2024年GDP首次被宜昌市超越,其核心原因就是襄陽市的第一支柱產業汽車產業與武漢市的重要支柱產業汽車產業是高度重合的,襄陽市經濟發展緩慢與襄陽支柱產業與武漢重疊的關系主要體現在這樣的幾個方面:產業結構與武漢協同!
武漢擁有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包括研發、制造、銷售等環節。襄陽通過融入武漢都市圈,承接了部分汽車產業轉移,但這種協同也導致襄陽在產業升級中面臨“路徑依賴”問題,即過度依賴武漢的產業溢出效應,缺乏自主創新和差異化發展。而且襄陽與武漢同處于“一主兩副”城市發展戰略框架內,存在區域競爭關系。武漢作為核心城市,在政策、資金、人才等資源分配上占據優勢,而襄陽作為副中心城市,需平衡與武漢的協同發展與自身特色產業培育。這種競爭關系可能導致襄陽在資源爭奪中處于劣勢,影響經濟發展速度。 ?
![]()
襄陽歷史上曾因化工產業整改(如沿江化工企業搬遷)導致經濟增速驟降(2017年GDP增速從7.2%降至2.4%)。這種轉型壓力迫使襄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但短期內可能面臨經濟增長乏力的問題。同時,政策調整(如“關改搬轉”政策)也可能影響傳統產業的延續性,加劇經濟波動。而且襄陽還通過“1小時通勤圈”建設(如沿江高鐵、襄荊高鐵),加強與武漢的交通聯系。這種協同機制雖能促進要素流動,但也可能導致資源向武漢集中,削弱襄陽的獨立發展能力。目前,武漢與襄陽的汽車產業競爭關系主要體現在產業布局、政策支持及合作模式上的差異上:
武漢以整車制造為核心,擁有14家整車廠、1200家零部件企業,形成“兩小時供應鏈圈”,涵蓋電池、智能網聯等核心技術。襄陽則以傳統汽車產業為基礎,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88.1%,但智能網聯和核心技術領域相對滯后。武漢通過優惠政策開通了全國首條跨市自動駕駛公交線路,為車企提供真實路測場景。襄陽則依賴傳統招商策略,如國家級檢測中心、自貿區政策等,但未能轉化為實質性進展。目前的武漢與襄陽在汽車產業上存在著合作與競爭的并存關系,目前雙方正在積極發掘協同發展的成效,有望在汽車產業協同發展上實現雙贏的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