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相是無法累積的,凡是能累積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衰萎,而實相是不會衰萎的。你可以在每一個剎那的思想、關系、言語、姿態、微笑及淚水中發現它。
克里希那穆提的這句話強調了實相是流動的、鮮活的,只存在于永恒的當下,只能在當下的覺知中被直接感知。實相和知識、能力、經驗和財富等事物不同,無法通過累積的方式獲得。就像試圖用昨天的陽光照亮今天的路,積累反而成為遮蔽真實的面紗。
![]()
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實相”類似于禪宗所說的“見性,是一種超越了二元對立、自我、時間和思想限制的純粹覺知狀態。
克里希那穆提認為,實相只能通過個人直接當下的覺察獲得,強調當下“突變”而非漸進修持。
他主張通過不帶有評判或分析的自我覺察,對日常生活中每一個思想和行為的觀察,直接與當下經驗合一,打破自我的局限和功利動機的束縛,在當下獲得內心的自由和解脫,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生活和看待世界。
![]()
對此,鈴木大拙也表示:開悟不是獲得新東西,而是重新認識舊事物。覺醒無需改變世界,只需改變看待世界的眼光。當你以‘初心’觀照萬物,平凡即非凡。”
阻礙人們覺醒和開悟的根源在于人們深陷二元對立的思維牢籠。
由于被二元對立思維束縛,人們時常把他人當標準、或用自己所期待的理想狀態,否定或拒絕接納當下的自己,從而割裂自己。這種割裂不僅會帶來矛盾、沖突和痛苦,也使得人們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無法真正地活在當下。
![]()
真正的覺知意味著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都保持開放和接受的態度,沒有任何形式的抵抗。
克里希那穆提認為,真正的內心寂靜只會出現在全然接納一切情境的當下。而真正的全然接納并非是通過“意志忍受”的接納,它出現在超越二元對立時。唯有在此刻,人們才能真正地放下所有的分別、執著和抵抗。
《心經》等經典也強調:覺醒的本質在于超越二元,放下分別和執著,平等地看待一切,不心生愛憎分別,從根源上切斷心理痛苦。
![]()
同時,人們依賴心理時間的慣性思維,時常將解脫或覺醒的希望寄托在未來。
例如,當下的我還不夠精進,還要繼續多讀經典、多打坐,才能覺醒。
這實則仍然是被困于二元對立的框架當中,仍然存在好壞順逆等分別和執著、仍然在用“理想的自我“來否定”當下真實的自我“、持續地分裂和強化自我,而不是消解自我。
正如禪宗祖師達摩所強調的:“見性必須在當下,當下不能明了,讀再多的經典,打再多的坐也意義不大。
![]()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禪宗三祖僧璨也強調:領悟大道或真理并不困難,只是由于人們揀擇產生愛憎分別,才難以領悟。如何人們能夠不生愛憎,平等看待一切,那么大道就會清晰明白地呈現在眼前。
克里希那穆提不認為 “覺醒” 是遙不可及的神秘體驗,而是將其視為對 “心性本自圓滿” 的重新發現。而這個過程,就藏在對 “二元思維制造的分裂與抗拒” 的清醒覺察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