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嘉湖。
編者按:湖波不驚,卻鐫刻星城千年脈動。長沙的湖泊水庫,是“綠水青山”饋贈的生態基底,亦是“金山銀山”奔涌的發展源泉。它們涵養水土,承載鄉愁,更在城脈深處,以無聲的壯美,注解著“山水洲城”的永恒基因。紅網聯合長沙市水利局聚焦《湖庫覺醒:星城的水色基因庫》,看長沙如何珍視這液態遺產,守護這水色根脈。今天推出系列報道之《三湖疊翠:一水長歌潤北城》。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周昂 通訊員 周懿民 長沙報道
長沙城北的脈絡里,總流淌著水的絮語。
年嘉湖的柳浪、青竹湖的竹濤、月湖的燈影,三顆水色明珠在不同的時空褶皺里,以液態的溫柔勾勒著城市的輪廓。
她們不是孤立的水體,而是城北肌理中跳動的脈搏——年嘉湖沉淀著時光的溫度,青竹湖生長著自然的詩意,月湖綻放著創意的光芒,共同釀成星城北部最綿長的水韻。
![]()
年嘉湖的名字,取“年年嘉慶”之意,藏著市井對安穩日子的樸素期盼。
年嘉湖:時光沉淀的溫情印記
晨光漫過湖南烈士公園牌坊時,年嘉湖的水面總先泛起一層碎金。47公頃的湖面像本攤開的老相冊,每一頁都夾著長沙人數十年的生活切片。
作為城央最溫潤的綠心,這片水域自新中國成立初期便與城市血脈相連,柳絲拂過的不僅是碧波,更是代代人的情感錨點。
老長沙人總記得湖名更迭里的時代印記。最初叫“閻家湖”,帶著鄉土的直白;特殊年代曾名“紅雨湖”,染上時代的熾烈;最終定格為“年嘉湖”,取“年年嘉慶”之意,藏著市井對安穩日子的樸素期盼。
名字變了,湖岸的故事卻在延續:清晨,晨練的老人在垂柳間吐納生息;午后,孩童在湖心島拱橋上追逐嬉戲;黃昏,戀人在長椅共看落日熔金,一個個身影,在水波里層層疊疊,暈染成城市最柔軟的底色。
![]()
年嘉湖47公頃的湖面像本攤開的老相冊,每一頁都夾著長沙人數十年的生活切片。
長沙的夏天總帶著灼人的熱度,年嘉湖卻是避暑納涼的最佳選擇,帶著湖水特有的清涼拂過臉頰,每一縷風都成了天然的降溫劑。
沒有空調的年代,手劃船是最時髦的消遣,木槳攪碎的不僅是暑氣,還有青年男女的羞澀;后來腳踏船登場,一家三口蹬著船看魚群倏忽游過,成了“80后”的童年標配;再后來快艇劃破水面,浪花里蹦跳著“90后”的尖叫。
如今游船慢了下來,環湖健步走的人多了,40分鐘一圈的步程,剛好夠白領把工作的焦慮卸在風里。
站在湖岸回望,年嘉湖的偉大從不是波瀾壯闊的敘事,而是以柔克剛的包容。她讓“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水波里漾成了可觸可感的溫柔。
![]()
青竹湖水庫藏在群山褶皺里,像塊被時光打磨的碧玉。
青竹湖水庫:山水秘境里的共生哲學
從城央向北十公里,青竹湖水庫藏在群山褶皺里,像塊被時光打磨的碧玉。
0.8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積不算遼闊,卻讓229公頃竹林有了呼吸的節奏。97%的原始次生闊葉林覆蓋率下,空氣中帶著竹香與露水的清甜,深吸一口,仿佛能嘗到山水交融的甘洌。
這座小(一)型水庫的底色,是水利人的務實。上世紀70年代建成時,她的使命簡單直接:汛期攔洪,旱季灌溉。金霞新村社區的老農至今記得,面臨干旱威脅,是青竹湖的水沿著渠網流進稻田,讓稻穗保住了飽滿的弧度。但青竹湖的智慧,在于不滿足于單一的功能,而是在山水間生長出更豐富的可能。
![]()
周末的青竹湖,漸漸成了都市人近郊游的首選。
最動人的變奏,藏在湖畔新生的詩意節奏里。這些年,青竹湖水庫不再只是一片靜默的水域,而是漸漸成為城市邊緣輕盈呼吸的綠肺。人們不再滿足于遠遠地望著它,而是走進它,在竹影與水光之間,嘗試一種更慢、更柔軟的生活。
于是,露營基地依勢而生。帳篷在樹林草地間星星點點落下,不破壞一棵老樹,不侵占一徑野花。湖畔的民宿亦如是,它們以竹為籬、以山為屏,謙遜地隱入綠意,讓每一扇窗都成為一幅山水畫。
周末的青竹湖,漸漸成了都市人近郊游的首選。人們來這里,不只是看水,更是品讀一種生活可能:孩子在草地上奔跑、撒歡,大人在步道上騎行、靜坐,老人在林下喝茶、下棋。水庫原本的灌溉與防洪功能依然鄭重存在,但在它之上,生長出了更輕盈、也更溫暖的經濟形態,它不是推土機式的開發,而是像藤蔓一樣,沿著生態的肌理,溫柔蔓延。
這份生機,從來不是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而是順著山水脈絡的“共生”。水庫不再只是蓄水的容器,更是滋養生態、孕育經濟的母體,讓每一份發展的活力,都生長在對自然的敬畏里。
![]()
40公頃的月湖湖面清澈如鏡。
月湖:藝術水岸的創意漣漪
如果說年嘉湖是時光沉淀的低吟,青竹湖是山水共生的清唱,月湖便是現代長沙的激昂合唱。便利的交通讓這片水域與城市肌理緊密相連,而“月”的主題,則為她暈染開獨有的人文光暈。
從秋月湖的靜影沉璧,到月光島的薄霧含謎,月湖十景如同散落在水邊的詩行,讓人走著走著,就跌入了“月照瀟湘”的意境里。
月湖的靈秀,首先源于對自然的敬畏。設計者巧妙引來瀏陽河的活水,織就一張循環的生態網,系統解決了防洪與生態維護的問題,營造出秀麗的湖面景觀。
40公頃的湖面清澈如鏡,形似彎月的輪廓在陽光下波光粼粼,這汪活水不僅守住了生態的本真,更托舉起多樣的生活。環湖步道上,晨跑者的腳步與鳥鳴相和;觀景臺邊,攝影愛好者正捕捉云影在湖面的游走,動靜之間,皆是人與自然的溫柔對話。
![]()
月湖的夏日,是湖水與荷花的交響曲。
月湖的深處,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湖濱的中國網絡文學小鎮里,作家老慕總對著窗外的銀杏與湖水構思故事,他筆下的“月湖銀路”“雨打荷聲”,成了網友心中“最長沙的浪漫”;東岸的馬欄山視頻文創園里,芒果TV的演播室將月湖實景納入鏡頭,XR虛擬影棚正研究如何讓數字水紋擁有真實的漣漪。在這里,鍵盤敲擊聲與水波聲共振,傳統文化與數字科技,在水邊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現如今,月湖早已不是單純的公園,而是一座復合型的濱水空間。她是市民的“活力客廳”,也是創作者的“靈感容器”,更是城市文化的“展示舞臺”。
![]()
湖水似鏡,水光瀲滟。
當最后一縷夕照掠過月湖,對岸馬欄山的創意燈火漸次點亮。湖面倒影中,傳統與現代完成了一場無聲的交融,這不僅是月湖的日常,更是開福區三湖共生哲學的完美注腳。
年嘉湖守護著城市的記憶溫度,青竹湖詮釋著人與自然的共生密碼,月湖則激活了文化創造的無限可能,三汪湖庫以水為墨,在城北大地書寫著不同維度的生存智慧。
佇立湖岸,但見水波銜接著過去與未來,倒映著傳統與創新,融匯著自然與人文。這城水相依的畫卷,正是開福區最動人的生長姿態:既葆有沉淀時光的沉穩,又充滿面向未來的朝氣,在水韻長歌中,譜寫著一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詩意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