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半畝方塘
歷經滄桑,飽經風霜,茫茫征途,悠悠歲月。
40年,亦近亦遠,浩浩蕩蕩。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個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歌聲嘹亮,將思緒帶回40年前,春風吹綠大江兩岸,春雨滋潤華夏故園。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喚起了中華兒女的激情,喚醒了炎黃子孫的熱血。轉眼間,到處是豐收的笑顏。機械化的快捷替代了手工的緩慢;昔日的鄉村也變成了幸福的樂園。那個石磙不知已經被擱置了多少個春秋,春耕秋收時早已遺忘了那一頭頭的耕牛。光陰匆匆,唯一不變的是那夜幕下點綴的繁星。
改革開放之路,就是探索如何擺脫貧窮、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可是“如何走”卻是一個戰略哲學問題,對此,鄧小平進行了長期的不懈探索,他深知一個科學的、能凝聚全國人民力量的戰略和步驟規劃對于改革開放這場硬戰的重要性。
![]()
1987年4月,鄧小平在會見西班牙客人格拉時,對“三步走”戰略構想作了完整的論述,他說:
“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達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一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
![]()
根據鄧小平這一構想,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確定了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即:
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確切地說,鄧小平的“三步走”是戰略目標或愿景,很多專家和學者解讀為戰略,這是錯誤的。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戰略?
![]()
戰略一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語strategos,原意是將軍、將領,最初指的是一種對軍事力量的運用,對勝利的追求。后來演變成軍事術語,指軍事將領指揮軍隊作戰的謀略。而在中國,最早的戰略觀念則出自《孫子兵法》。
孫子雖然沒有直接提出戰略,但他的著作《孫子兵法》卻提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戰略觀念。《孫子兵法·地形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
什么是將道?孫子認為,將道就是要料敵制勝,當然還要考慮地形的問題。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孫子還講過,將道作為勝道,需有以下幾個條件: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
比如清朝道光皇帝,道光深知清王朝所面臨的挑戰與災難,上臺之初就想扭轉局面,于是,勵精圖治,從自身做起。當時他規定節約宮內開支,“歲入不過二十萬”,故宮一年的開支不能超過二十萬。他最先提倡“四菜一湯”。道光的皇后過生日,他規定宮中只許吃炸醬面。他還力圖節省經費投入軍隊。此外,道光皇帝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穿過帶補丁褲子的皇帝。
但是,如此清廉的道光皇帝,最后卻遭到了最慘重的失敗。1842年道光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南京條約》。僅僅一紙《南京條約》將他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道光皇帝就不懂戰略,要明白,歷史只講結果,不講過程。
![]()
一言以蔽之,任何不求結果的戰略都是豬圈里的哲學。
其實,《孫子兵法》的主要理念就是實事求是,戰略是用占卜或念佛得不到的。要明白,戰略是哲學。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戰略就是面向未來,看十年,干一年,看一百年,干十年。戰略就是選擇,就是牽牛鼻子,要選擇戰場,包括時間戰場、物理戰場和心智戰場。
選擇做什么,更要選擇不做什么;選擇不做什么,比選擇做什么更重要。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見路不走),是鄧小平的戰略思想。
![]()
戰略也是一個假設,其最高境界是簡單、專注、聚焦、極致、持續。戰略就是追求簡單;戰略就是選擇聚焦;戰略就是特立獨行;戰略就是領導方向;戰略在哪里,方向就在哪里;方向在哪里,重點就在哪里;重點在哪里,政策和資源就陪襯在哪里。比如選擇深圳為經濟特區,所有的精力和資源政策都聚焦到這個戰場,集中力量攻破這個城墻口,搶占這個上甘嶺,成為經濟的制高點,帶動周邊發展,儼然成為廣東的經濟C位。
![]()
為什么鄧小平要強調解放思想呢?反復要讓人民當家作主呢?就是要發揮人的自由創新的精神,對內不折騰,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這也是十年浩劫的血淋淋的教訓之結果。這才有了1978年,十八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
曾經,在革命戰爭中,毛主席針對敵人的陣地戰,對立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游擊戰和運動戰,這就是戰略哲學。
可以這么說,對于兵戰,毛主席是一個高手。對于商戰,鄧小平是一個高手。
也就是說,鄧小平的戰略哲學表現為:針對過去的政府折騰主義,對立形成了無政府主義;針對過去的“大鍋飯”,對立形成“開小灶”;針對美國的資本主義,對立形成社會主義;針對過去計劃經濟,對立形成市場經濟;針對過去事事領導批準,對立形成自愿發展;針對國內資本缺陷,對立形成外資引進;針對技術落后,對立形成引進技術;針對人才缺陷,對立形成教育突圍;針對深圳空城起步,對立形成了收復香港、澳門為其C型包圍賦能,作為跳棋,用時間換空間。
![]()
鄧小平正式利用反向思考,通過“貓論”的辯證,對立的矛盾思維,布局了一盤棋,推動了“三步走”目標實現,進而讓深圳為代表的大灣區經濟區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棋盤、增長黑客。
回顧經濟學發展歷程,鄧小平的經濟學理念迎合了自由的守望者、奧地利經濟學家米塞斯自由與財產權的觀點。在1922年,米塞斯還出版了《社會主義》一書。在書中,米塞斯預言了在失去價格機制的情況下,中央計劃體制必然面臨經濟效率低下、計劃機制失靈乃至徹底瓦解的整個過程。他的洞見和論證,中國40年的經濟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
總之,戰略就是對未來“三步走”的目標的實現方式,經營管理能力、商業模式是實現戰略目標的路徑,產品和服務是實現戰略夢想的載體,人才、組織、文化是實現戰略目標的核心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