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邊的朝鮮和西邊的印度均屬于歷史上對中國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鄰國。
過去十多年,兩國均有一個共同點,換上了新的政治強人長期執政。
另外有一個共同點是這兩位政治強人均多年未來訪過中國(金正恩6年,莫迪7年),但近期莫迪已到中國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金正恩也將于9月3日來華參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大閱兵活動。
朝鮮與印度兩國領導人長時間沒來中國,這次來了,背后代表的是國際形勢的巨變。某種程度上預示著兩國有尋求抱團取暖的意圖。
在金正恩即將來中國前,近期國內輿論廣為傳播的是朝鮮軍人如何在俄烏戰場配合俄軍英勇作戰,傷亡如何慘重,以及金正恩如何祭悼陣亡的將士。
在莫迪來華前,美國針對印度50%的高關稅已正式開征,印度國內經濟前景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莫迪在今年初,特朗普就任新一屆美國總統后,第一時間趕赴華盛頓拉攏特朗普之舉在半年多后被證明是一個政治笑話。
朝鮮與印度在目前時點上已很難與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提升雙邊關系,轉頭進一步交好中國,做給西方國家看,提升自身國家在國際大格局中的價值成為現實的選擇。
本號上周一篇寫“金正恩要來,伊朗總統也要來”的文章遭投訴后被刪除。
明天舉國關注的大閱兵舉行,在一片翻騰的氣氛中筆者擔心公號文章又觸碰到不可知的底線。
今天借助AI創作兩篇評價金正恩與莫迪人物的稿件,供本號讀者了解一下今天國內的人工智能如何評價金正恩和莫迪。(文玉伯)
![]()
金正恩:從神秘繼承人到政治舞臺的強勢玩家
天安門城樓上的第二順位,俄烏戰場上的罕見亮相,與美國總統的意外互動——金正恩早已不是那個躲在祖父和父親光環下的神秘繼承人了。
2025年8月底,當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確認出席北京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式并位列外國領導人名單第二時,國際社會再次將目光聚焦于這位80后領導人。這是他**首次參與國際多邊外交活動**,標志著朝鮮及其領導人在國際舞臺上的新姿態。
從2011年接班至今,金正恩已經從27歲的“政治新秀”轉變為朝鮮名副其實的掌權者,其政治手腕、外交策略和統治風格逐漸清晰。本文將從多個維度分析評價這位頗具爭議的政治人物。
01 權力之路,年輕領袖的迅速鞏固
金正恩的權力之路堪稱現代政治史上的奇跡。2011年,年僅27歲的他接替父親金正日成為朝鮮最高領導人,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在任國家領導人**。
在論資排輩的朝鮮政治體系中,這位年輕人憑借血統優勢上臺,但能夠鞏固權力則需要政治智慧。他迅速掌控了黨、政、軍大權:2012年4月11日擔任勞動黨第一書記,4月13日成為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7月17日獲授元帥軍銜。
通過一系列機構調整和人事整頓,包括2015年處決一些高級軍官以確保忠誠度,金正恩在短短幾年內就完成了權力鞏固。到2025年,已經執政十幾年的金正恩積累了豐富經驗,使朝鮮內部保持穩定,黨政運轉有序。
02 外交突破,從孤立到主動出擊
金正恩的外交策略經歷了從孤立到主動出擊的顯著轉變。2018年成為朝鮮外交的**突破之年**。
該年4月27日,他同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板門店會面,這是朝鮮戰爭停戰后,朝鮮領導人**第一次跨過軍事分界線**踏上韓國土地。隨后在新加坡與特朗普舉行歷史上首次朝美峰會。
這些外交活動展示了金正恩在外交上的靈活性和實用主義。2023年以來,朝鮮進一步拓展外交空間,加強與俄羅斯的關系。2024年6月,朝俄簽署戰略伙伴條約,2025年普京和梅德韋杰夫更是向金正恩發送賀電,雙方關系達到新高度。
2025年8月,金正恩決定出席北京閱兵式,這是他首次參與國際多邊外交活動,顯示出在外交上越來越自信。
03 經濟改革,務實的發展路徑
盡管面臨國際制裁,金正恩仍然推行了一系列經濟調整措施。他采取了一條與其父輩不同的路線——**強調經濟建設和核武并進** 。
農業上,國家把土地分給農戶長期使用,收取10%到35%的產出,其余允許農戶自行出售,這與家庭承包制類似,調動了農民積極性。企業方面,有些名義上國有,實際由私人投資管理,形成了企業家群體。
這些改革措施帶來了可觀變化:手機持有率提高,街頭出租車增多,經濟雖有疫情影響,但有回升跡象。2024年7月,金正恩表示上半年經濟比去年好轉,要求下半年執行好任務,把2025年當作變革年。
04 軍事優先,強軍固權的戰略選擇
金正恩深諳朝鮮政治的本質——**槍桿子里出政權**。他高度重視軍隊建設和發展尖端武器。
2025年8月,他視察新型防空導彈試射,稱其“作戰能力優異”;隨后視察崔賢級驅逐艦,呼吁擴大核武器能力。這些舉動都與經濟建設掛鉤,目的是穩住內部,謀求突破。
金正恩特別注重發展“非對稱戰力”以應對更強大的對手。他提升狙擊手和特戰部隊的地位,將狙擊力量拔高到“部隊戰斗力的核心”,強調特戰兵力要打造成“戰爭的中樞力量”。
這種軍事優先策略在國內具有多重功能:穩定軍心、展示實力、威懾對手。通過放大狙擊、特戰、無人機這些低成本高效能的軍事板塊,朝鮮最大限度地放大心理威懾。
05 統治風格,剛柔并濟的領導藝術
金正恩構建起的國家領導人形象,比其父親金正日要溫和得多。他比祖父和父親都表現得更加像一個活生生的“人”。
他同夫人手挽手共同視察新建成的游樂園,埋頭拔去荒廢游樂園中的枯草,批評管理人員的不作為,在老兵大會上懇切地請求參戰老兵“一定要保養好身體”。對外公開展示自己的女兒并與其親密互動。
**人情味政治**是他統治風格的一大特點。2011年上臺后,金正恩迅速展露出與父親不同的領導風格,通過情感表達和民生關懷贏得了民眾支持。
2024年,在對鴨綠江流域災民的講話中,他表示:“人民是黨和國家的基礎和支柱,所有活動的出發點和志向所在。越是困難,就越接近人民,與人民同甘苦,這是我們黨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
06 國際博弈,地緣政治中的巧妙周旋
金正恩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顯示出他在地緣政治中的周旋能力。在**中美俄大國博弈**中,他巧妙地維護了朝鮮的利益。
通過支持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朝鮮獲得了實質性回報:軍事技術轉移、能源糧食援助和國際政治支持。朝鮮軍隊在庫爾斯克地區的作戰行動得到了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的公開承認,稱其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與此同時,金正恩也沒有忽視與中國的關系。出席北京閱兵式就是向中國示好的重要舉措。朝鮮在戰略上呈現“經濟依賴中國、安全依賴俄羅斯”的格局——90%的原油和60%的糧食來自中國,但在軍事合作上,卻更多地轉向俄羅斯。
07 挑戰與前景,迷霧中的未來之路
盡管取得了一定成就,金正恩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國際制裁仍在繼續,經濟發展受到限制,民生改善空間有限。軍事優先政策雖然鞏固了政權,但也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
韓國總統李在明在對美外交中重新確認“韓美同盟優先”方針,美韓日合作不斷加強,對朝鮮構成戰略壓力。日本借機加速導彈防御系統部署,2025年防務預算激增35%;韓國重啟“斬首部隊”演習,半島再現“戰爭一觸即發”態勢。
然而,金正恩通過一系列外交和軍事行動,成功改變了朝鮮的國際地位。從俄烏戰場到北京天安門,朝鮮的身影更加頻繁地出現在國際視野中。
2018年,金正恩與文在寅在板門店會面時,即興邀請對方跨過軍事分界線到朝鮮一側。那一刻的靈活與大膽,讓世界看到了他不按常理出牌的風格。
2025年,他站在天安門城樓上,位列普京之后第二順位,標志著朝鮮成功打破了外交孤立。
金正恩用十年時間,從一個被外界質疑的“八零后”領導人,轉變為在大國博弈中游刃有余的政治人物。他領導下的朝鮮,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但他的政治手腕和戰略眼光,已經讓世界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國家和它的領導人。
![]()
莫迪領導下的印度:崛起大國的發展與困境
印度總理莫迪近期在古吉拉特邦面對基層群眾演講時,堅定承諾保護中小企業、農民和牧民利益,背后卻是應對美國壓力的艱難平衡。
8月25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古吉拉特邦發表講話,強調對國內中小企業和農業從業者的保護承諾。這一表態直指美國施加的市場開放壓力,展現了莫迪在**國際壓力與國內政治**之間的艱難權衡。
作為印度任期較長的領導人之一,莫迪自2014年上臺以來就推動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他曾在古吉拉特邦擔任首席部長十余年,推動該邦經濟高速發展,被譽為“印度的廣東”。如今作為國家領導人,他的領導風格和政策成效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01 經濟改革與“印度制造”的雄心
莫迪2014年上臺后推出“印度制造”計劃,通過減稅、簡化審批流程和提供激勵措施吸引外資。數據顯示,印度經濟總量在2025年達到了**4.187萬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為促進制造業發展,莫迪政府推出了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通過補貼鼓勵外商投資特定行業。這一政策吸引了蘋果和三星等科技巨頭在印度設立生產基地。
在智能手機和電子產品領域,印度2025年吸引外資達**90億美元**,同比增長15%。蘋果公司供應商在印度的投資總額超過20億美元。
莫迪還推動“數字印度”計劃,提升互聯網普及率至65%,促進數字支付與電商發展。統一支付接口(UPI)的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經濟效率,便利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
02 政治策略與領導風格
莫迪的領導風格融合了**民族主義傾向**與務實經濟發展理念。他通過印度教文化符號強化國民認同,但也被批評加劇宗教對立。
他在國內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2016年突然廢除大面額紙幣打擊腐敗,統一商品服務稅(GST)提升稅收效率。這些改革雖然有利于長期經濟發展,但短期內讓中小商戶利益受損。
莫迪在2019年修改憲法第370條取消克什米爾特殊地位,**強化中央對地方控制**。這一舉措雖然引發爭議,但鞏固了其在印度教選民中的支持率,2024年大選期間達到77%。
莫迪以其極度自律和個人魅力著稱。他出身貧寒,沒有任何政治背景,憑借個人能力逐步登上政治巔峰。他保持清廉形象、終身禁欲,甚至不對家人特殊照顧。
03 社會治理與民生改善
在社會治理方面,莫迪推行了“清潔印度運動”,建設超過**5000萬個公共廁所**,顯著改善了衛生條件。
他還注重基層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在古吉拉特邦,超過七成人口仍依賴農業和畜牧業為生。莫迪推動的“白色革命”使印度成為全球乳制品生產第一大國。
珠寶和手工藝品產業是古吉拉特邦的另一支柱產業,產品包括耳環、項鏈墜、首飾盒等。這些產業雖然單件產品價值不高,卻支撐著大量手工業者的生計。
然而,印度仍面臨巨大發展挑戰。全國仍有**6億人口日均收入低于3.65美元**,東北部與克什米爾地區分裂勢力活躍。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
04 外交政策的靈活轉向
莫迪外交政策以**實用主義和靈活轉向**為特點。他曾在幾周內四次拒接特朗普電話,隨后訪問日本,并公開表示“與中國保持緊密關系至關重要”。
這一轉變源于美國對印度商品的關稅壓力。美國國土安全部從8月27日起對印度商品加征50%關稅,直接打擊了印度經濟的關鍵領域。
莫迪政府認識到印度經濟發展難以擺脫對華供應鏈依賴。印度制藥業活性藥物成分(API)90%以上需從中國進口,汽車產業93%的稀土磁體依賴中國供應。
在美印關系緊張之際,莫迪積極改善對華關系。他將于2025年8月底赴華出席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并與中國領導人舉行雙邊會晤。這是其時隔七年再度正式訪華。
同時,莫迪也從日本首相石破茂處獲得**680億美元投資承諾**,涵蓋半導體、關鍵礦產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
05 發展挑戰與未來前景
莫迪政府面臨多重發展挑戰。盡管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主要依賴公共管理、建筑、金融等服務業驅動,制造業占GDP比例長期徘徊在14%左右。
外資撤離壓力日益明顯。2024-25年,印度凈外國直接投資(FDI)驟降至3.53億美元,僅為上一年度24億美元的約七分之一,不足2020-21年440億美元的1%。同期外資撤出規模達520億美元。
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和復雜的勞動法律體系也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此外,**數據真實性受到國際質疑**,政府修改GDP統計方法(如納入牛糞產值)引發爭議。
莫迪政府的改革還面臨政治阻力。早期試圖通過行政命令修改《土地征收與補償法》,但由于遭到強烈反對和國大黨的強力阻擊而未能實施。
印度社會長期處于尖銳對立的社群矛盾中,政府機制性腐敗嚴重,各種經濟體固守既得利益,致使經濟運行效率低下。這些結構性矛盾難以在短期內解決。
莫迪訪華出席上合組織峰會,與七年前相比,印度經濟總量已增長超過1萬億美元,但面臨的挑戰也更加復雜。
美國加征的50%關稅迫使印度加速“向東看”,而中國則成為其減少對美依賴的重要平衡力量。然而,**6億印度人每天收入仍低于3.65美元**,提醒世界這個崛起大國仍面臨艱巨的發展任務。
莫迪的政治遺產將由他能否將地緣政治博弈轉化為切實發展成果來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