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吧。”
“走吧。”
——他們沒有動。
在《等待戈多》的世界里,
時間在流動,卻似乎什么也沒有發生。
他們等待一個不會來的戈多,
而我們,何嘗不是一直在等待?
等待答案,等待轉機,等待某種確定。
可生活往往只給我們一句話:也許。
在無限的可能性里,歡迎來到——
戲劇療愈第3期
「也許空間|The Maybe Field」
![]()
時間:
9月7日(周日) 19:00
地點:
北京蜂巢劇場排練場
時長:
約100min
定價:
258元(老客專享)
268元(新客)
主理人
01
![]()
李靜怡
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教育專業
孟京輝戲劇工作室青年演員
戲劇教育高級教師|苔芽療愈發起人
![]()
龐睿
英國利茲大學應用戲劇與干預碩士
話劇演員|戲劇教育高級教師
應用戲劇實踐者|日常變奏戲劇工作室發起人
本期特邀嘉賓
02
![]()
彭樓
演員。擁有多年先鋒戲劇的表演經驗。代表作品:《戀愛的犀牛》、《臭蟲》、《等待戈多》、《浮士德》、《愛因斯坦的夢》、《魚沒有感情》、《蝴蝶變形記》、《我愛xxx》、《寶船》等。
曾多次參加烏鎮戲劇節、阿那亞戲劇節,日本靜岡戲劇節、德國漢堡萊辛戲劇節等。
01
等待作為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等待往往被看作一種無奈:等車、等消息、等機會,好像都只是浪費時間。而《等待戈多》告訴我們:沒有結果的等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等待本身,可能就是意義。
![]()
《等待戈多》中那些看似荒誕的停滯,其實映照了人類的處境。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奔跑、都在行動,更多的時候,我們被迫站在原地,與自己的焦慮和空虛對話。
![]()
作為一場受《等待戈多》啟發的戲劇療愈工作坊,“也許空間”不提供結論,而是制造一個懸置的場域。“也許空間”不是答案,而是一種體驗:它讓我們在不確定中,重新理解自己的存在方式。在這里,我們讓等待成為一個練習。通過身體的停頓與感受,你會慢慢意識到:等待不是浪費,而是一種存在方式。它讓人看見時間流過的痕跡,也讓人重新理解“停下來”的意義。
![]()
02
不確定的療愈
現代社會幾乎在每一個瞬間都要求我們迅速做出決定:選擇職業、定義身份、規劃未來。人們越來越害怕模糊、猶疑和“不知道”。可現實恰恰證明,確定往往是幻覺,真正的常態是不確定。
![]()
在“也許空間”,不確定不再是一個缺陷,而是一次喘息的機會。你可以容許自己停留在模糊里,不用急著給出答案。
![]()
03
共處的力量
一個人留滯在“不確定”中時,人將被情緒的重擔默默消耗;但當20個人一起停留在“不確定”時,焦慮會被分擔,荒誕會被看見,孤單會變成共鳴。
![]()
在“也許空間”里,你不會得到一個固定的答案。
但你會在100分鐘的旅程中,收獲屬于自己的“也許”——
1.沉浸式互動體驗
? 與戲劇演員一同進入“等待”的場景。
? 在即興表演、肢體練習和小組互動中,感受不確定的荒誕與自由。
2.個體與群體的雙重感受
? 作為個體,你會有機會停留、猶疑、表達。
? 在群體中,你會發現自己并不孤單,等待與不確定是共同的人類經驗。
3.儀式性的釋放
? 在結尾環節,我們將以一個象征性的“也許儀式”,把對“必須確定”的執念暫時放下。
? 這是一次療愈的釋放,也是一次向“自由可能性”的致敬。
4.伴手禮:屬于你的“也許”
? 每位參與者都會帶走一份小小的伴手禮,提醒你記住這段體驗。
5.嘉賓對談與交流
? 在分享環節,你將有機會與演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 聽他們談起自己對“不確定”的理解,也把你的故事說出來。
6.一份留存心底的記憶
? 也許你不會立刻找到答案。
? 但你會記住那棵樹下的等待,那片空白,那句“走吧”。
? 它會在未來某個時刻,成為你面對不確定時的一份支撐。
![]()
在這片懸置的荒原上,
你可以停留、猶疑、重復、出錯。
不必急于定義,
不必給出答案。
因為,有時候,
“也許”就是最真實的存在。
注:請大家穿著舒適、便于活動的衣裝與鞋襪!
??掃碼對應場次報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