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科學是指反對迷信和輕信,追求知識和真理。內地近期興起讀書會熱潮,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普及科學知識。九三大閱兵是軍事的王道主義,將道義、智慧與武力結合起來的戰略思想,反對霸權侵略,通過正義行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科技興國是時代的呼喚。強軍建設是應有之義。
![]()
由于近年中國空間站建設取得突破、登陸月球計劃不斷推進,民間掀起對天體物理學的廣泛興趣。自然科學的數理化生,以數學和物理最為艱深。物理學的重大發現,需要以數學方程式和常數表述,而且需要通過科學實驗認證。民間近年對楊振寧教授在物理學方面的成就廣泛關注。有評論認為,人類“千年物理學家”頭20位,與牛頓、愛因斯坦等并列、榜單上唯一在世的世界級巨人只有楊振寧。他35歲(1957年)就與李政道合作顛覆了物理學有關宇宙對稱守恒的鐵律(在弱核力相互作用之下宇宙對稱并不守恒),成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他從提出理論到獲獎僅用了2年(因為得到吳健雄教授馬上做相關實驗佐證),創下了諾獎史上的奇跡。他完成了愛因斯坦未竟之業,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統一了自然界除了萬有引力之外的其他三大基本力(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將“大統一理論”往前推進了一大步。愛因斯坦窮盡晚年未解的難題,被楊振寧鑿開了突破口。
楊振寧去國26年后首次回到北京,是在1971年;周總理接見并請他吃飯,深入交談,勉勵有加。其后的半個世紀,楊振寧兢兢業業為國家的科學事業發展默默耕耘,工作重點之一是普及科學知識,誘發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對物理學基礎理論、科學實驗和轉化應用的興趣,功不可沒。
筆者近年在這方面讀書略有心得,不嫌淺陋,簡單介紹物理學的基礎知識(撇開數學方程式和常數不談),高考物理合格已可以理解,謹供參考。
現代物理學的整個底層框架由相對論、量子力學、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學構成,包括物質,能量和信息。物質由51種“粒子”(particle)和“場”(field)組成。能量在空間之中存在四大力量(引力、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信息是時間和熵的互動,在宇宙之中對稱守恒。
物質是物理世界的客觀存在。物質具有質量、形態和結構,分為粒子體(有限、離散、可觀測)和場(無限、連續、不可觀測)。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也是信息的基礎。例如,原子和分子的排列方式決定了物質的化學性質,這本身就是一種信息。
能量是物質運動的量度。能量反映了物質運動的能力,有多種形式(如動能、勢能、光能、熱能等)。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E=mc2,論證物質和能量可以相互轉化;c 是常數、光的絕對速度。能量也是信息的載體,信息的傳遞和處理需要能量的介入。例如,信息的傳輸需要電能或光能,智能手機每分每秒都在利用它。
信息描述物質系統的狀態,反映了事物的內部屬性、狀態、結構及其與外部環境的互動關系;信息的掌握,排除(或減少)了事物的不確定性。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而是物質或能量的狀態和屬性。例如,DNA 中的遺傳信息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這一過程涉及物質和能量的轉化,體現在思想和行為。
知道一個概念和真正懂得這個概念有很大區別,筆者很早就知道這一點。但起碼我們需要首先知道,然后懂得。物理知識相當深奧,筆者經常告誡自己,先要虛心理解,不要隨便挑戰,避免淺薄爭論。
![]()
物質,能量和信息三者的相互關系,根據筆者的理解 : 物質是能量和信息的載體,能量驅動物質的運動和信息的傳遞,信息指導物質和能量的組織與轉化。例如,光合作用中,植物通過吸收光能(能量),將二氧化碳和水(物質)轉化為有機物和氧氣,同時儲存化學能、傳遞生長發育的信息。總而言之,能量、物質和信息是物理學的三大基石,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我們理解的自然界。
相對論、量子力學和粒子物理學已經有很多科普文章介紹過,筆者在這里不再重復。量子場論的發展是眾多物理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沒有單一的提出者,但這里面有楊振寧的巨大貢獻。量子場論的發展過程,到今天已99年。從1926至1927年 ,3位科學家提出了將電磁場作為無窮維自由度系統進行量子化的方案。Paul Dirac 論證了電磁場量子化,將其視為無窮多個諧振子的系統,每個諧振子對應一個本征振動模式,激發態表現為光子(photon,第一次提出)。質子、中子、電子之外,還有光子;光是光子的移動;這是重大突破。1928 年,2位科學家提出了電子場量子化方案,被稱為“二次量子化”。1929 年,2位科學家建立了量子場論的普遍形式,引入場量和正則動量的計算符號。從1946至1949年,3位科學家發展了新的微擾論計算方法,費曼引入了圖形表示法,簡化了計算。然后到1954年,楊振寧和 Robert 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理論”,為描述強核力、弱核力和電磁力三種相互作用的《規范場論》奠定了基礎。從1961至1968年,3位科學家建立了弱電統一的量子規范理論,即 GWS 模型(GWS是他們的姓氏頭文字)。
百年回顧,一般公認楊振寧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論》是量子場論的重大突破。當年他只有32歲。過去幾十年來,他在不同場合經常提到他在西南聯大讀書時的幾位恩師。當年雖然中國處在抗日戰爭兵荒馬亂的艱難環境,楊振寧、鄧稼先等學到的是絕對扎實的、最尖端的物理學理論;楊振寧對老師們充滿感恩之情。
量子場論的發展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涉及眾多物理學家的貢獻。筆者認為,把成績歸功于個別科學家,只是為了方便敘述。例如有關李政道和楊振寧之間的所謂個人恩怨,誰功勞較大,排名孰先孰后,在科學實驗的長河之中其實微不足道。
信息是熵和時間的綜合,有其恒常的對稱性;信息是時間、熵和對稱的三合為一。如果宇宙沒有基本的對稱守恒,沒有恒常(長期不變)的運作規律,那就不會有我們現時認識的客觀世界,空間站和太空船的精準對接絕對做不出來。沒有“宇宙對稱守恒”(弱核力除外)的假設、只存在于科幻小說之內(例如“三體”或“地球末日拯救隊”)。
時間和對稱,我們大概知道了;什么是“熵”(entropy)? 熵是一個描述系統狀態的物理量,具有多種含義和應用。熱力學的定義是系統中不能用于做功(work)的熱能量度,可逆過程中吸收的熱量,表現為溫度。熵增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孤立系統的熵總是趨向于增加,即系統從有序走向無序。統計物理學的解釋是熵與系統的微觀狀態的數量有關(公式內有玻爾茲曼常數)。熵越高,系統的混亂程度越大。熵在信息論中應用廣泛。信息熵與熱力學熵在數學形式上相似,反映了系統的無序性。芯片設計、人工智能和腦機接口,和它有關(統計物理學在熵增方面的應用)。
![]()
熵增定律解釋了許多自然現象,例如熱量傳遞和生命系統的維持,無時無刻不在人體內發生。在工程、生態、社會治理等領域,熵的概念可用于分析系統的穩定性和演化方向。熵是一個跨學科的概念,核心在于描述系統的無序性和演化方向。作為一個描述系統混亂和無序程度的物理量,熵的概念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于 1865 年提出,用于研究熱循環中的能量轉換。筆者的理解,一杯熱水在空氣中,熱量向四周散發是無序的。冰塊慢慢溶解變為水,分子從有序排列變成無序的、沒有系統性的排列,是固體變液體的過程。
熵被認為是物理學中最“可怕”的概念(之一),是因為熵增定律指出在孤立系統中,熱量總是從高溫流向低溫,從有序走向無序,過程不可逆轉。這意味著宇宙中的一切都在逐漸走向混亂和無序,生命也無法逃脫這一規律,最終不管是太陽系還是銀河系,整個宇宙都會走向老化死亡。熵增定律揭示了宇宙的終極演化方向。如果宇宙是一個孤立系統,其混亂程度將不斷增加,最終可能達到 “熱寂” 狀態,所有能源枯竭,再沒有任何可以作功的能源。
最后,熵增的方向被定義為時間流逝的方向,即時間箭頭(time vector)。熵的概念對于理解時間的本質和宇宙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讓人感受到時間流向的不可逆轉性和宇宙命運的不可避免性,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宇宙的運行規律。
熵和時間加起來等同信息的觀點,源于熱力學、信息論和宇宙學的交叉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深層規律。
歸納起來,筆者的理解是 : 時間的流向伴隨著信息的增加,二而一,一而二。每過一秒,宇宙就有新的事件發生,這些事件從不確定的未來變為確定的過去,從而增加了宇宙的總信息量。時間的不可逆性(時間之箭)與熵增密切相關,因為熵的增加賦予了時間一個不可逆反的方向。我們的記憶只能夠記錄低熵到高熵的方向,因此感到時間在流動。熵的增加推動時間的流動,而時間的流動又導致信息的積累。從量子態到經典態的轉變(例如量子實驗成為確定事件),產生了新的信息,同時增加了熵。因此,熵和時間共同構成了信息的基礎,三者相互關聯而且互動,缺一不可。
熵和時間的結合等同信息。熵是信息的不確定性,時間是信息的積累過程,信息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觀點不僅在物理學中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理解宇宙的演化和生命的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
能量、物質和信息三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這一觀點在現代科學已經得到了廣泛支持。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E=mc2 表明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也可以轉化為質量。核反應中,微小的質量損失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正是核彈和氫彈的原理。能量與信息可以互相轉化,信息的傳輸和處理需要能量的支持。例如我們在手機上發送電子郵件、寫文章,需要弱電能驅動設備。
物質可以承載信息(例如 DNA 通過化學結構傳遞遺傳信息),信息也可以影響物質的狀態(例如通過激光冷卻技術,光子攜帶的信息可以改變原子的運動狀態)。三者的統一關系,可以將物質、信息和能量統一到守恒框架,表明三者的總量加起來守恒不變。當然,三者之間的轉化只在特定條件下發生(例如導彈爆炸),日常生活中近乎不可能。
最后,國務院下屬有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主要職責包括提出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和政策,協調解決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制訂并組織實施工業和通信業信息化的發展規劃,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升級。例如所謂大數據處理,是信息化的簡化表述。中國現時需要大量信息工程師,今天中國科學技術的躍進如井噴,估計任誰也阻擋不了。
筆者認為,我們在觀察國際形勢變化的時候,遠方的戰火紛飛,需要提升我們對基礎物理的認知,強化科學精神,避免被虛假信息誤導,聚焦和平發展及民族復興。九三大閱兵,不是耀武揚威,而是向全世界顯示中華民族以王道抗衡霸道的力量、今天中國的科學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個什么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