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1日,零跑宣布累計交付量突破90萬臺,距離80萬輛的達成相差不到2個月。如果沒記錯的話,近2個月以來,已經是零跑第N次傳出喜報。
從首次入圍2025《財富》中國500強榜單到月銷破5萬,從「史上最強」的半年財報到距離千億市值僅差一個漲停點,甚至近兩天有關一汽收購10%零跑股份的消息在輿論中瘋傳。捷報頻傳的背后,一個不可否認的信號是,零跑正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相比之下,在一片熱鬧的利好氛圍中,零跑汽車卻顯得格外淡定。不僅沒有任何鑼鼓喧天的宣傳,零跑汽車的官方賬號也只是按部就班地把每一天的工作做好,甚至朱江明自己的社交賬號也不見相關的情緒表達。如果用一個當下流行的詞匯來概括,零跑表現得貼近于一種「松弛感」。
在中國汽車市場環境愈加詭譎、越來越多車企被迫卷入價格肉搏的背景下,零跑的松弛,本質上是一種系統性的穩健,來自于全域自研帶來的核心技術控制力、平臺化架構推動的極致效率,以及清晰的用戶定位與市場卡位帶來的結果,從而牢牢把控住技術、成本與規模之間的動態平衡,是零跑這家企業,從樹木到森林的必然過程。
就在這種不慌不忙、冷靜堅定的姿態中,才讓零跑成就了今天的優勢、效應和聲量。
文|Wind
編輯|李佳琪
圖片來源|網絡
1
零跑為何是中國特色「新物種」?
在很多人的共識中,零跑是以「半價」半價標簽出圈的,承接的是中高端新勢力的「消費降級」,吸引的是那些喜歡新勢力的產品理念,但又預算有限的年輕群體。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低打高」的策略在汽車行業乃至整個工業產品上,都不算新鮮事。
每當市場進入震蕩期,或是行業內卷加劇,腰斬、半價等促銷手段屢見不鮮;在汽車行業發展的不同周期里,受市場和經濟環境的影響,一些車企也會在某個特定節點采用打折促銷的策略。
![]()
零跑之所以能夠憑借著半價的形象出圈,甚至實現階段性盈利,本質在于它走出了一套自己獨特的銷售模式。特別之處在于,它的成長是基于中國產業配套完善,疊加過剩的產能供應,以及數量龐大的消費群體和廣闊的下沉市場潛力帶來的結構性利好。
經濟學家管鵬曾評價零跑現象,“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太多了,切開來一部分人群的一部分的商品需求,就可以支撐一個業態。”在巨大的需求之下,任何一個階層、市場、人群、品類,都可以劃出不同的需求和形態。
那么,為什么同樣走性價比路線,同樣是圍繞終端售價的下調,零跑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市場表現?
從內卷帶來的汽車折扣的現象,資本和市場也將其分成「軟折扣」和「硬折扣」兩大類,前者是被動的,而后者則是主動的;前者是價值下行帶來的價格折扣,如奧特萊斯、臨期商店等;而硬折扣則是指通過供應鏈優化,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經營成本而實現的低價策略。
在如今的汽車行業中,「軟折扣」愈加普遍,表現為一種犧牲品質換銷量的畸形模式。一些品牌或車型的低價策略雖然帶來了訂單井噴,但也逼近了成本線,引發行業對核心品質動搖的普遍焦慮。本質上一種被動的應對市場競爭的手段。
![]()
相比之下,通過創新化平臺戰略、全域自研以及高自制率帶來的獨特盈利模式來實現「硬折扣」,主動利用硬核技術將「半價」變成競爭力,是零跑今天被資本市場普遍關注和看好的核心。
尤其從2023年開始,零跑做出的一系列關鍵決策,包括推出四合一的四葉草平臺、與斯特蘭蒂斯展開合作以及合資成立零跑國際,讓零跑的商業邏輯才真正開始清晰,建立起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
這種「硬折扣」模式,以及基于技術革新、垂直整合和開放合作的結構性成本革命,讓零跑成為唯一一個真正跑通性價比路線的新勢力品牌,也讓零跑作為汽車行業的「新物種」開始展現雛形。
2
零跑的「成本效應」,值得所有新勢力劃重點!
一面是特定的市場環境,一面是獨特的半價銷售模式,決定圍繞著零跑獨特的盈利路線,在如今的汽車市場很難被輕易復制。
在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普遍不盈利的背景下,各家車企都將問題歸結于規模不夠,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2023年4季度,理想率先在造車新勢力中實現盈利,但彼時理想的年銷量規模剛剛突破30萬輛;去年四季度零跑初次實現季度盈利轉正,也只是剛剛走上規模效應的臨界點。
但正是在這樣背景下,零跑所展現出的規模效應才更具示范意義,甚至值得所有還在盈利臨界點徘徊的新勢力企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零跑其實做對了兩件事情:一是對資金效率的強調,二是對自有技術、研發能力的打磨。
![]()
朱江明強調「把錢花在刀刃上」。堅持全域自研的發展理念,零跑從底層軟件和到硬件的模塊化和平臺化開發,從電動汽車核心部件到整車全鏈路,始終堅持自主研發。截至目前,零跑自研自造的核心部件從之前的60%上升到占整車成本的75%,除電芯、芯片這樣重資產且需要長周期投入的技術零跑都能自研自造。
特別是從去年LEAP3.0架構的升級迭代開始中央集成電子電氣架構的上車,將車身域、智能駕駛域智能座艙域和動力域四域合一,使得不同車型的集成度更高。
基于此,零跑不僅可以帶來深度的成本優化,以一輛車10萬元的成本進行計算,75%的自研率就意味著有7.5萬元被零跑的自研技術覆蓋,擴大利潤空間;還可以做到對于車輛軟件及硬件能力的深度挖掘和提升,比如同樣一顆高通8295芯片,零跑可以在實現L2級ADAS、整車360度環視的同時,還具備自動泊車、音響調音等多元化功能,圍繞一顆芯片做到「全智」。
與此同時,圍繞著平臺化、共享化的造車路線,零跑還具備著極強的供應鏈垂直整合能力。據國金證券研報,目前零跑的整車架構通用化率達到行業最高的88%。以覆蓋今年零跑銷量大頭的兩款車零跑C16和C10為例,大到整車架構,小到前后車燈、儀表板、前排座椅以及底盤部分軸距的零部件,兩款車的共享率高達80%以上。
![]()
這意味著,相比于其他品牌,零跑可以做到零部件采購數量最多,從而形成規模采購溢價能力,進一步控制和降低成本。據測算,今年一季度,零跑的單車成本約為9.74萬元,根據上半年數據推算,零跑的平均單車成本約為8.9萬元,顯示出成本持續優化的趨勢。相比之下,小鵬的單車成本為13.7萬元,理想的單車成本為21.4萬元。
規模效應的另一體現是經營杠桿的釋放。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零跑營業收入大幅增長,但其三費,即管理、銷售、研發費用同比下降了8.3個。這意味著,零跑已進入規模驅動利潤的正向循環,每多賣一輛車,邊際利潤都在提升。
而一切背后,都是零跑對「規模效應」的深刻理解,其意義不在于數字多大,而是否可持續、是否可盈利、是否具備復制性。如果說特斯拉教會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如何用電動化重構產品,那么零跑或許正在示范如何用效率重構市場。
隨著規模效應的不斷迭代,可以預見,零跑在市場中的影響力將繼續擴大,甚至進入千億市值和全年盈利的兌現期也已經就在眼前。
3
零跑,給2025年的自己再「加碼」!
回過頭來看,在汽車行業,百萬銷量是一座極具象征意義的里程碑。奧迪達成百萬輛銷量用了22年,寶馬用了11年,奔馳用了10年8個月。總的來看,一個成熟企業走到百萬輛的目標節點,普遍需要經歷十年左右的時間。
從2015年品牌成立,到如今單月銷量破5萬,按照這個增速和迭代效應,在今年年內完成百萬輛的銷售節點,可以說只要零跑穩定發揮,基本上沒有意外。
之所以零跑在此時圍繞90萬輛重點宣傳,單獨將這一節點拿出來再去做文章。本質上是零跑不愿意在這個時候,給自己任何喘息的機會,從產品矩陣的持續完善到體系能力建設的補齊,而是持續給自己加碼施壓,目的就是要完成目標不動搖。
![]()
產品方面,除了現有的B系列和C系列,在10-20萬出頭的主流價位的完整布局。接下來,零跑還計劃在今年年底推出一款D系列的SUV車型,進一步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據此前官方透露,D系列將主打25-30萬元價格區間,但配置水平將向50萬元以上豪華車型看齊,依然延續半價XX的標簽。
渠道層面,零跑正在加大三四線市場的滲透力度。這些區域市場消費潛力巨大,但對價格敏感度高,零跑的“品價比”優勢在這里尤為突出。同時,與斯特蘭蒂斯的合作也為其出海提供了更強跳板。歐洲、東南亞、中東等地已成為零跑下一步的重點目標。
此外,在海外市場布局上,零跑也在持續發力。目前,其全球化布局已取得顯著成效,今年前7個月,零跑的海外出口達2.50萬輛,成為新勢力出海的銷量榜首。
![]()
尤其歐洲市場作為零跑海外布局的重點,7月份訂單量超4000輛,創歷史新高。不久前,零跑汽車與歐洲滾裝巨頭格里馬爾迪集團在上海共同舉行了“GRANDE TIANJIN”命名暨首航交付儀式,這艘專為汽車運輸打造的新船將滿載超過2500臺零跑全新電動汽車,駛往歐洲市場。
回看零跑的發展,其「松弛感」從來不是放任或慢行,而是一種在戰略上高度自律、執行上極度冷靜的結果。簡單來說,就是零跑從來不會陷入無謂的爭執和我執,對于打造什么樣的產品,打造什么樣的品牌,零跑始終有著清晰的目標,清楚要去哪里,更清楚該如何抵達。
這種思維,決定了零跑在今天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始終能夠找準市場的紅利區間,依靠市場需求持續進行技術迭代,結合品牌的獨特秉性,去做有效匹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