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舉辦“升學宴”的風是越刮越猛。從“幼升小”到“小升初”,甚至有的家庭連孩子“上幼兒園了”也要舉辦“升學宴”。如廣西欽州的一位家長,為慶祝孩子“榮升學前班”,擺酒席并懸掛橫幅。這種原本屬于大學或高中畢業才有的“儀式感”,如今逐步“下沉”到幼兒階段。
![]()
一、現象:幼兒園“升學宴”的興起
隨著“起跑線”理論深入人心,越來越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不能輸在任何起跑點上。從胎教到早教,從幼兒園擇校到小學入學,每一個階段都被賦予了“決定命運”的意義。70-90后父母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缺乏儀式感,因此希望為子女制造更多“值得紀念”的時刻。這種行為背后可能隱藏著一種“補償心理”——通過給孩子營造儀式感,來彌補自己童年缺失的溫暖或重視感。
“幼升小”被看作是孩子接受正規教育的起點,部分家長將其視為孩子“首次社會性成長節點”,通過聚餐、禮物等形式進行慶祝和紀念。但商業化推動下,部分宴會規模堪比婚慶。部分家長不僅在酒店定制“金榜題名宴”,還邀請專業策劃公司介入,宴會現場有禮服走紅毯、LED舞臺、攝影跟拍等,投入數萬元布置場地、準備禮品。
2025年數據顯示,全國幼升小、幼兒園畢業宴,催生了超300億規模的市場。某一線城市的一家幼兒園舉辦“畢業升學宴”,規模甚至達50桌,包含“戴狀元帽”“擊狀元鼓”等儀式化環節,模仿古代科舉慶典,單場費用可達十余萬元。
![]()
二、家庭“儀式感”的正面價值與意義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不同階段對“成就”和“認可”的需求不同。對于學齡前兒童而言,他們正處于“社會性發展”初期,適度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感受到成長的重要性,增強他們對學習的認同感和家庭的歸屬感。家庭通過儀式化的慶祝方式,傳遞出“學習重要”、“成長值得紀念”等正面價值觀,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學習態度和人生觀。
如村上春樹所言:“儀式是讓平凡日子發光的魔法”。一場溫馨的家庭聚餐,一句“我們為你驕傲”的肯定,也許就是孩子走向新階段最溫暖的祝福,將有助于孩子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
三、爭議焦點:儀式感異化的風險
但是,部分早教機構、兒童宴會中心通過短視頻等宣傳“儀式感必要論”,引導消費。部分宴會餐飲浪費率達40%,且易滋生幼兒物質攀比心理。
部分家庭將宴會作為展示教育成果的窗口,隱含“階層比拼”(如曬名校錄取通知書),孩子被物化為家長“炫耀工具”,反感被迫參與成人社交場合。小孩子難以理解復雜儀式,反而可能因流程壓力產生恐懼。如穿戴厚重狀元服、長時間表演等環節,偏離兒童身心特點。
還有的家長將宴席演變為“斂財工具”,為回收禮金大辦宴席,孩子淪為配角。過早將“升學”與物質獎勵綁定(如收禮金、禮品),易扭曲學習意義,加劇教育功利化。
![]()
四、家長該如何把握儀式感的“度”?
去年我家若蘭“幼升小”的時候,我們也給她辦了“升學宴”。不過,此“宴”我們并沒有邀請其他人,更沒有“收禮”,單純的就是我們“自家人”給孩子的一個“儀式感”。孩子上小學的第一天,我和妹妹一家,一起組團去接若蘭放學。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吃頓飯,慶祝孩子進入全新的人生階段。
儀式感本身是情感的載體,而非規模的競賽,理應回歸“記錄成長”的本質需求。通過家庭聚餐慶祝孩子進入新階段,既強化了家庭紐帶,又以低成本實現了成長節點標記。家人陪伴的溫馨場景,能傳遞安全感與認可。對孩子而言,一場溫馨的家庭聚餐、一次溫暖的擁抱,遠比奢華宴席更能滋養成長。
儀式感的核心,在于用“心”而非用“金”。以家庭為單位的慶祝,拒絕收禮和外部邀請,從根源上切斷了人情負擔(如禮金回收壓力)和攀比鏈條(如酒店拱門、高價策劃),也規避了人情社會的裹挾。正如教育學者所倡:“童年需要留白,而非填滿宴席的喧囂。”
“喜悅是自家人分享的,不必張揚。” 社會也應警惕商業化對純真童年的侵蝕,讓儀式真正服務于教育初心而非人情負擔。當更多家庭選擇用陪伴代替排場、用成長筆記替代禮金簿時,儀式才能真正回歸教育的本真——滋養生命,而非負重前行。
![]()
五、建議:回歸儀式本質的路徑
儀式感的核心原則應該是以孩子體驗為中心,剝離功利化包裝。當升學宴褪去浮華,一句“我們為你驕傲”的肯定,遠比千桌盛宴更能照亮孩子的成長之路。除了組織家庭聚會,家長更應該深化互動形式,強化教育意義。比如:制作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照片、手工作品集,全家分享成長故事;讓孩子寫下小學愿望(如“學會跳繩”“交5個朋友”),封存至畢業時開啟。
另外,也可以銜接能力培養替代排場,將宴席經費轉化為適應性體驗。比如,帶孩子參觀小學、模擬整理書包、購買文具,減輕入學焦慮。或者用公益實踐替代宴席,通過參與圖書館志愿服務、社區清潔等,培養社會責任感。
除此之外,還可以擴展儀式載體,如家庭露營觀星、登山望遠,象征“攀登新階段”;共讀《一年級太棒了》等繪本,或演繹“開筆禮”傳統文化儀式。
“升學宴”進入幼兒園,看似荒誕,實則是時代變遷的縮影。它既反映了家長對孩子未來的高度期待,也折射出社會競爭壓力的前移。但無論如何,教育的本質不應被形式掩蓋。真正有價值的“儀式感”,是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感受到愛與尊重,而不是在攀比與排場中迷失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