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當今農村的四大怪現象。今年國慶節喜逢中秋節,總共8天假,在上海待了3天后,我便覺得百無聊賴,于是買了一張火車票,便踏上了回家的列車。
每次回到老家,我頓感整個人輕松無比。與家人在一起,無需端著,更不用擔心一不小心說錯了什么話而受到指責,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
老家的平原一馬平川,視野開闊,空氣清新,到處都是瓜果蔬菜香,一派豐收的景象。
走在田埂上,放眼望去,全是一片金黃。金黃的玉米,金黃的蘆葦,微風拂來,植物的枝葉沙沙地響,讓人心曠神怡。
雖然回到農村很放松,但現在的農村已經不是過去的農村,我發現它存在著這4大怪現象:
![]()
1、親情淡薄
以前的農村,哪怕是鄰里關系,也是親如一家。但凡誰家要修個房頂或砌個院墻、花園啥的,隨便一招手,便有很多人無償上前幫忙。等事成之后,東家買瓶酒、多炒幾個菜,招待一下大家就行。大家在一起邊吃邊喝邊聊天,幫了忙又拉近了距離。
現在村里的人沒有以前純樸了,不管去哪干活,都要收費,多則一天一百多,少則幾十元,反正極少有人愿意無償干活。幾乎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時間成本用金錢進行了反復衡量。
事實上,市場經濟時代,出現這樣的現象也無可厚非,但總覺得缺少了點什么。
再比如誰有家喜事,以前大家聚在一起,一邊吃瓜子,一邊開心地閑聊著,那場面讓人終生難忘,回味無窮。
現在大家都像趕場一樣,幾乎到點才會過去,互相打了招呼之后,便各自低頭玩手機,完全沒有了以前親切熱鬧的場面。吃完飯后,大家又匆匆離去,仿佛沒有見過一樣。
2、年輕人斷親現象嚴重
農村的兄弟姐妹多,親戚也多。就拿我家來說吧,我有2個姑、1個姨、2個舅、1個大爺,光表兄弟姐妹就有30多個。我家這樣的情況在農村還算是少的,有的人家姑舅姨都十幾個,表兄弟姐妹有50多個。
一到假期,各親戚家都在卯足了勁找理由辦喜宴:滿月酒、10周歲生日、參軍、升學宴、老人壽宴等等。讓我沒想到的是孩子去參軍都要辦個宴席收紅包。
國慶8天假,我媽從1號到8號每天都要回娘家喝喜酒,娘家的七八個遠房侄子輪流辦喜事。她大侄子的孫子喝滿月酒也通知我媽去,二侄子的女兒出嫁,三侄子女兒的女兒辦滿月酒都通知我媽去。
遠房侄子,還通知遠房姑姑干嘛呢?
![]()
我媽今年70多歲了,沒有退休金,為了面子只能咬牙在挺。在她的眼里,娘家的事大于一切。
再說,人家通知你了,又怎么能不去呢?
寧可自己不吃,牙縫里省出一點錢,也要體面。這就是我媽這個年齡的人的現狀。
對于我們小輩來說,表親戚家里有宴會之類的喜事,能不去就不去了,不是差這一點錢,而是覺得沒有必要。因為大家都不在老家生活,分布在五湖四海,有時候一年都不能見一次面,聚在一起很不方便。
![]()
3、土地情結淡薄
00后的農村孩子幾乎沒有干過農活,連基本的莊稼都分不清。沒有種過地,不知道種地的辛苦,更不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沒有鄉土觀念,更沒有土地情節。他們從小沒摔過泥巴,玩電子產品長大,哪怕沒有事干,也想不到去種地。80后90后比他們要好多了。等這一代人去了,土地還有人種嗎?當然有人種。但肯定是大面積的承包,機械化耕種。曾經以家庭為主的耕種模式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要被取消了。
4、各種宴會辦個不停,爭風攀比
考個大專也要辦個宴會,上個民辦二本也要舉辦一個升學宴;去參軍,臨走之前也要收親戚們的紅包,大擺宴席。更別說結婚的、過十周歲的,老人過壽的等等各種宴席了。
我弟弟的兒子辦滿月酒,事后,我弟弟算了一下賬,不僅一分錢沒掙,還倒貼5000元。這些錢都被酒店掙去了。鎮上的酒店擴張很厲害,以前只有七八十平,短短5年的時間,現在擴張到七八千平方米。
當然,舉辦宴會也有節余的,煙酒用的便宜一點,菜的質量差一點,可以節余萬把塊錢。
總之,酒店是大贏家。
你們那里也存在這樣的現象嗎?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