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科學院甩出一份重磅調查,看得無數家長脊背發涼——51.8%的在校大學生覺得婚姻不重要,59.4%認為生孩子純屬累贅!翻開《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冷冰冰的數據讓人心驚:每10個大學生里就有5個對婚姻擺手,6個把生育劃入"人生黑名單"。這哪是"恐婚恐育"?簡直是婚育觀念大崩塌!
![]()
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婚姻狀況發生很大轉變,主要體現在結婚率下滑、離婚率持續攀升、初婚年齡推遲。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民眾初婚的平均年齡已經上升至28.67歲,相比之下,十年前這一數據為24.89歲。民政部公布的《2024 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4 年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 610.6 萬對,比上年下降 20.5%,結婚率僅為 4.3‰,創下了 1980 年以來的新低。2025年一季度數據進一步降至181萬對,較去年同期減少15.9萬對。2024年全年依法辦理離婚手續351.3萬對,離婚率為2.5‰。
自2013年結婚登記數達到峰值1346萬對后,這一數字逐年下降,至2024年已縮水超五成,甚至低于1978年的歷史低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初婚年齡普遍超過30歲,適婚人群規模縮減與婚齡延遲形成惡性循環。
“婚都不想結,還生什么孩子”,正成為一批年輕人的選擇。2020年我國總生育率是1.3,已經跌破國際公認的1.5警戒線,觸發了國家人口政策的更改調整,中國從抑制生育,轉為鼓勵生育,從“二孩”轉向“三孩”,并出臺了很多鼓勵生育的政策。從育兒補貼到托育服務,從延長產假到稅收優惠,招招指向年輕人痛點。然而,收效甚微。2023年新生兒數量跌破900萬,生育率跌至1.0以下!“不婚不育保平安”正從網絡戲謔變為部分年輕人的真實選擇。
![]()
當代年輕人選擇不婚不育,本質上是經濟理性與價值觀轉變共同作用的結果。說白了,就是覺得“投入”太高,得到的“收益”不確定或遠低于預期,“不劃算”了。
傳統觀念中,家庭是情感的歸宿,孩子是婚姻的紐帶。曾幾何時,中國的青年未婚男女最怕的事情就是父母的“催婚”,他們總是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掛在嘴上,恨不得一天嘮叨一百遍。好不容易結了婚,他們又開啟了下一道程序:催生。天天在你耳邊嘮叨:你看人家某某,只比你大一歲,孩子都會打醬油了,你們怎么一點動靜都沒有?還有那誰誰,人家和你一樣大,都倆孩子了,你們到底什么時候才準備生啊?
但是,現在的父母輩不催婚了,也不催生了。對于自家孩子選擇不婚不育,也是輕描淡寫的說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的事情我們做父母的還是少操心的好”,就撇開了話題。因為他們也看明白了,現在結婚養孩子,真的是一筆“賠本的買賣”,不做也罷。
![]()
先說結婚成本。彩禮普遍10萬元起步,疊加婚禮開支(10萬以上)、房車購置(尤其一二線城市,購房首付數十萬至上百萬),初始成本逼近百萬級,掏空兩代人積蓄。
不同于男性的顯性支出,女性的結婚成本并不比男性低,只不過更隱蔽一些。女性一旦結婚,需要舍棄或者失去的遠遠要高于男性。
經常有女性吐槽,結了婚的女人沒有家。男性為了結婚買的房不會有女性的名字,男性不高興了隨口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房,你給我滾出去”,車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也基本上不會在女性手里。就連男方掏的彩禮錢,也很少能落在女性手里。要么被娘家扣留,要么走了個過場,又帶回婆家,被忽悠或者要回去。就算暫時留在女人手里的,最后也基本上用于家庭開銷,真正能花到女人手里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結婚,女性并沒有得到多少好處,卻要因此失去很多。婚前,女人可以是父母嬌慣的女兒,是父母手心里的寶。父母的東西給的心甘情愿,拿的理直氣壯。一旦結了婚,就成了“別人家的人”。父母的愛,必然是要大打折扣的。父母的東西給的也不那么主動了,拿的也心虛了。可是,在婆家卻始終是個“外人”。娘家漸行漸遠,婆家卻永遠融不進去。
女人沒結婚之前,可以一直陪伴在父母身邊,結了婚就得以婆家為主。多回兩趟娘家,就會引來婆家的不滿,外人的非議。結婚前,女人愿意孝敬父母,父母會開心,別人也會夸贊一句“這女兒真孝順”。結婚之后,給娘家父母花一分錢,買了一針一線,都可能被公婆或者老公說成是“補貼娘家”。
女人沒結婚,娘家就是自己的家,可一旦結了婚,該享受的權益也沒有了。甚至有不少女性,曾經的家卻再回不去了。
![]()
但是,“高投入”未必能夠換來“高回報”,離婚率攀升加劇合作風險。不僅婚前的投入可能因離婚化為沉沒成本,婚前的期望也未必能夠在婚后實現。
女人期望那個男人能夠替她遮風擋雨,護她一世安穩,結果發現生活中的風雨基本上都是這個男人帶來的,甚至是他一手制造的。
男人婚前想象著結了婚,就能夠實現“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幸福生活,下班有人做飯,衣服臟了有人洗,干活累了有人分擔,就連孝敬父母的事情,也能“外包”給另一半。婚后卻發現,現在的女性,根本不會再以做個賢妻良母為榮,更不要提“以夫為天”,弄不好可能娶回來一個祖宗。
不論男女,婚前都是想干什么干什么,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婚后女人大概率得包攬大部分的家務以及家庭瑣事,有了孩子,還得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和教育。婚后的男人很可能要一人掙錢養全家。怎么看這都是一筆虧本的買賣啊!
![]()
再說養孩子的成本。在高房價、高教育成本、高醫療支出的“三高”社會里,養育一個孩子早已不是“添雙筷子”的簡單事。首先是直接撫養成本,從孕期產檢到衣食住行這些最基礎的支出,還有天價學區房、私立教育、興趣班等。有調查顯示,城鎮養育一個孩子至18歲需30-40萬元,一線城市突破百萬。
這種“透支式養育”讓年輕人望而卻步:當每月房貸占去收入一半,當“雞娃”的軍備競賽從幼兒園打響,當父母的養老壓力與子女的教育壓力疊加,家庭從“避風港”變成了“壓力鍋”。正如一位網友所言:“我不是不想要孩子,是怕給不了他體面的生活,更怕他被生活壓垮,而我也被一起壓垮。”
此外還有隱性機會成本。女性25-30歲的最佳生育年齡恰逢職業上升期,生育導致晉升停滯、技能貶值。女性因育兒被迫退出職場或降薪,家庭收入銳減。韓國研究顯示,母親收入平均下降60%以上,形成“生育懲罰”。女性拒絕為婚姻犧牲自我實現,高學歷女性更追求獨立人格,傾向優先事業,延遲或者拒絕生育,只為了避免淪為“新時代主婦”。
有了孩子之后,從作業輔導到興趣班接送,形成“第二份全職工作”。996工作制下,年輕人精力被工作耗盡,無暇兼顧育兒。尤其是獨自在異鄉打拼的雙職工家庭,因為缺乏家族育兒支持,更加難以平衡工作與帶娃。倘若讓老人幫忙帶娃,多代同住易引發觀念沖突,隱私空間被壓縮,“雞飛狗跳”成家庭常態。
另外,男性出軌成本低,很多女性面臨“育兒后被拋棄”危機。為了養育孩子,她們丟了工作,沒有收入,孩子的撫養權都不一定能爭取得到,真的是哭天無路。為了避免自己陷入這樣的絕境,干脆選擇不結婚,不生孩子。用她們的話說,就是“不婚不育保平安”。
![]()
相比以前的粗放式養育,現在的精細化養育,投入呈幾何倍增,而回報卻是斷崖式下跌。以前人愿意多生孩子,是為了“養兒防老”。現在前期百萬投入培養子女,換來的是未來贍養不確定性。
另外,現在的生活壓力太大,很多年輕人都主動或被動成為“啃老族”。很多年輕人連自己的生活都顧不過來,根本沒有能力再替父母養老。更有甚者,年邁的父母還得掏空養老金,補貼孩子。
除了生活壓力,還有觀念的轉變。過去,“成家立業”、“傳宗接代”是人生的必選項,個人的價值需要通過家庭來實現。現在的年輕人視傳統的“傳宗接代”觀念為“封建殘余”,轉向“優生優育”。若無法提供優質成長環境,寧可放棄生育,如網友直言“劣質基因無需延續”。
另外,現在的年輕人,更注重自我成長與精神自由。他們渴望在職場實現價值,在興趣中尋找快樂,在獨處中沉淀自我。他們從消費主義轉向體驗經濟,旅游、興趣投入取代“攢錢養娃”,成為幸福感來源。
![]()
一項針對于剩男剩女的市場調研顯示,71.2%的受訪者認為婚姻會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63.5%的受訪者害怕結婚生子失去自由,不能像現在這樣隨心所欲地生活。很多人總是簡單粗暴地將結婚率與生育率低下的原因歸結于年輕人自私,其實這是一種極端且不理智的行為。
三農問題專家、教學科研工作者溫鐵軍指出:“問題根源不在年輕人自私,而在社會結構失衡”。若僅靠道德呼吁,而無降低房價、托育支持、性別平等政策等實質性減負,婚育率難以回升。年輕人用不婚不育投票,本質是對高成本、低保障生存模式的理性抗議。當“養娃如氪金”成為共識,重建生育友好型社會已刻不容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