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不知不覺中已經來到了處暑節氣,“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一節氣不僅標志著盛夏的炎熱正式退場,更意味著秋日的清爽與沉穩悄然登場。
![]()
在古人眼中,處暑是銜接夏與秋的重要節點,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藏著應對季節交替、祈求安穩過秋的生活智慧。
無論家境如何,這 3 個習俗都值得我們傳承,在儀式感中順應時節變化,為家人祈福,換來一整個秋天的安康。
![]()
一、“祭祖迎秋”,承先志盼順遂
處暑時節恰逢秋收序幕拉開,古人認為,一年的豐收離不開祖先的庇佑,因此 “祭祖迎秋” 成為重要習俗。
不同于清明的肅穆踏青,處暑祭祖更添了幾分對豐收的期盼與對祖先的感恩。無需奢華的供品,一張方桌、幾樣當季瓜果(如剛成熟的梨、葡萄)、一碟自家烙的面餅,再點上三炷香,便能搭建起與先輩對話的橋梁。
在老家,每到處暑清晨,長輩會帶著晚輩清掃祖祠或墓地,拂去碑上的塵土,輕聲訴說這一季的耕作情況:“今年的玉米長勢好,豆子也結得滿,您放心,我們會好好收糧,把日子過穩。”
簡單的儀式里,藏著對家族血脈的珍視 —— 既讓晚輩銘記 “吃水不忘挖井人”,也借祖先的 “庇佑” 消解秋日可能出現的 “秋愁”。
![]()
二、“吃鴨潤燥”,補元氣防秋燥
處暑時節,天氣由熱轉涼,空氣濕度下降,“秋燥”也 悄然來襲,易讓人出現口干、咳嗽、皮膚干的癥狀。
其實古人早有應對之策,“處暑吃鴨” 的習俗便流傳至今,鴨肉性涼,能滋陰潤燥,恰好契合秋日養生需求,且做法多樣,豐儉由人,有錢沒錢都能吃上。
家境寬裕些,可做一道 “蟲草花燉鴨”,用溫潤的湯汁鎖住鴨肉的鮮嫩,蟲草花的清甜中和油膩,一碗下肚,潤燥又補身;
尋常人家則偏愛 “酸蘿卜老鴨湯”,泡好的酸蘿卜解膩開胃,與鴨肉同燉,湯汁酸辣爽口,既能緩解秋燥,又能增進食欲;
若是時間緊張,簡單的 “啤酒鴨” 也未嘗不可,啤酒的麥香讓鴨肉軟爛入味,配著米飯,便是一頓滿足的家常飯。
老人們常說:“處暑吃只鴨,秋天不咳嗽”,這道應季美食,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順應節氣的養生智慧,讓身體在季節交替時平穩過渡。
![]()
三、“放河燈送暑”,釋煩惱迎清爽
處暑的第三個傳統習俗,是 “放河燈送暑”。古人認為,河燈能帶著盛夏的暑氣、煩惱與不順順流而去,為秋日迎來清爽與順遂。這一習俗無需花費分文,卻滿是浪漫的儀式感。
過去在江南水鄉,處暑夜晚,人們會用彩紙折成小船,中間放上一小截蠟燭,點亮后輕輕放入河中。點點燈火順著河流飄遠,岸邊的大人小孩笑著揮手,仿佛在與盛夏的燥熱、生活的瑣碎告別。
如今即便沒有河流,也可在家中用環保紙折小燈,點亮后放在陽臺,對著燈火默默許下心愿:“愿秋日無疾,家人安康”。
儀式雖簡,卻能讓人在忙碌中停下腳步,梳理心情,將夏日的煩躁拋開,以平和的心態迎接秋日的從容。
![]()
處暑的習俗,從來不是鋪張的排場,而是藏在細節里的生活態度。“祭祖迎秋” 是對傳承的堅守,“吃鴨潤燥” 是對身體的呵護,“放河燈送暑” 是對心境的調節。
有錢沒錢,這些習俗帶來的安穩與暖意,都能讓我們在秋日里少一份焦慮,多一份從容。順應時節,尊重傳統,便是對生活最好的回饋,也能讓我們在秋光中,安穩走過每一個尋常日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