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歷翻到十一月初,風里的涼意便有了篤定的分量!
因為在這周五(11月7日),立冬節氣就要來了。
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節氣的到來,也意味著冬天就要真的來了,它不僅是天氣轉寒的信號,更藏著古人順應時節的生活智慧!
![]()
那么,立冬節氣吃點什么好?又有哪些習俗呢?老輩人就提醒了,立冬到了,不管多忙:“1要祭,2要吃,3注意”,并不是迷信,而是順利入冬的密鑰。
立冬的到來從不是隨意劃定的。古人通過觀測天象與物候,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定下了這個節氣。
他們發現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北,太陽運行到黃經225°時,水始結冰、地始封凍,連野雞一類的大鳥也漸漸隱去,海邊卻出現了紋路相似的大蛤,于是便有了“立冬”的定名,意為“萬物收藏終了,冬季自此開始”。
西漢時的《淮南子·天文訓》完整記載了這一發現,后來更被納入《太初歷》,成為指導生活的歷法依據。
立冬的儀式感,從一場莊重的祭祀開始。古人認為冬是“閉藏”的季節,需以敬畏之心開啟。
![]()
周代天子會率百官赴北郊迎冬祭神,而民間則延續著祭祖的傳統。
這也是在過去立冬節氣的一個重要習俗,不僅北方地區很盛行,在江南水鄉也有立冬祭祖的習俗!
在立冬節氣當天,老人們會在祠堂擺上新收的稻谷、腌好的臘肉,孩子們被牽著叩拜祖先,香煙裊裊中,既有對一年庇護的感恩,也藏著對寒冬安康的祈愿。這份祭祀無關排場,卻是連接祖先與當下的溫情紐帶。
祭罷便是“補冬”的煙火氣。老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吃肉是這天的頭等大事。
北方人愛燉一鍋牛羊肉,配上當歸生姜,借溫熱食材驅散寒氣;南方人則用羊肉湯、燒臘姜飯滋補身體,都是“以食御寒”的智慧。
最具儀式感的當屬餃子,相傳張仲景用“祛寒嬌耳湯”治病救人,將羊肉藥材包進面皮,從此便有了“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 。
此外,在南方還有吃甘蔗、而北方吃大蔥的傳統習俗,它們各成風味,為冬日添了幾分清甜與辛暖。所以,立冬當天,現在知道吃什么了吧!
同時,,為了讓大家順利的入冬,更要守好三個“注意”。
![]()
首先就是飲食上需遠離生冷,多吃溫潤的粥品、燉菜,就像《黃帝內經》說的“食養為先”,再配上溫熱的白開水,養陰又潤燥。
其次,就是不要坐外面的石頭上了!老話說“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得記牢,冬日石頭寒徹骨髓,久坐易讓寒氣侵入關節。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如果還有風濕等老毛病,那么坐外面的時候,就容易引起風濕腿疼,有的還會拉肚子等!
最后要注意的是起居上更要順應“閉藏”之道,早睡晚起待日光,衣著厚薄適中——過薄耗陽氣,過厚泄陽氣,唯有恰到好處,才能讓陽氣深藏體內。
從祭祖的虔誠到食餃的溫熱,從避寒的叮囑到起居的調適,立冬的老規矩里,藏著最樸素的養生哲學。
這個周五就是今年的立冬節氣了,不妨慢下來,擺上一份祭品,端起一碗熱食,記好避寒要點。
當我們循著古人的智慧安排生活,寒冬便不再是凜冽的考驗,而是積蓄力量的安閑時光,待到來年春日,方能煥發出更足的生機。
你家鄉立冬,還有哪些特別的習俗呢?也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