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長城舊址(引自:青島市史志辦公室、青島市文物局 編《青島文物志》)
位于如今西海岸新區的齊長城青島段舊址,作為齊魯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些年的發掘與保護,已讓越來越多的人有所了解。但你可曾知道,在青島老城區環繞青島灣岸上,也曾經有一段與“長城”類似的建筑,雖然它的歷史沒那么久遠,也不像真正的長城那么雄偉,但它同樣也具備了相同的功能和屬性。
袁賓久先生新著《膠澳門戶青島口》中,給我們揭曉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瀕海營墻守膠澳——青島口“長城”憶舊
袁賓久
引 言
![]()
1886年瑯威理《布置膠澳說貼》附圖摹繪圖示
![]()
1890年,日本間諜抄錄的《膠州灣防御設計》摹繪圖
膠州灣一區向為中國南北海運必經之地,地理位置沖要,唐宋時期一度成為北方重要的出海門戶。1885年中法戰爭中,因獲悉法軍有北上從膠州灣北犯的企圖。翌年,李鴻章為加強山東防御,派丁汝昌與瑯威理對膠州灣詳細勘察。事后,就膠州灣布防,瑯威理繪制了以青島口為重點,口外南北兩岸布置20余座炮臺的防御布置圖。但直至1891年6月,在防衛渤海、拱衛京師的旅順、威海等基地基本告成后和借北洋水師成軍3年之“海軍大閱”之際,在李鴻章第一次對膠州灣和青島口的實地查看中,這位晚清重臣才看清了這里得天獨厚的軍事地位,也終于道出了“膠澳設防實為要圖”的深切感悟。
1891年6月14日,清廷內閣明發上諭,準予在青島口設防守衛膠州灣。1892年8月,在歷經一年的“調兵遣將”籌備后,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含有一支炮隊營的四營清軍進駐青島。
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海軍占領了青島。1898年3月6日,又迫使清政府簽訂包含有青島等地在內的,為期99年的“膠澳租借條約”。
自1892年清軍進駐至1897年德國占領,在這短短的幾年里,清軍在青島擁有了六座兵營、一座衙門、一座碼頭、一座炮臺、一座彈藥庫和一道“長墻”等軍事設施。
長 墻
![]()
齊長城烽火臺(引自:青島市史志辦公室、青島市文物局 編《青島文物志》)
在軍事要塞外圍建造護城河和城墻,是塞防體系中普遍的做法。以海為屏,沿岸筑墻,也同樣適宜于清朝的海防體系。1891年,由李鴻章籌議開辟的青島口海防工程同樣也不例外,一貫的傳統理念也被順其自然引入,海防線上的青島炮臺、坦島炮臺、團島炮臺和西頂工事并不孤懸于海岬山嶺,輔助和連接它們的還有一道就岸順山,蜿蜒起伏的“長墻”。
《清史稿·兵志九·海防》載:
(光緒)八年(1882),李鴻章于大沽、北塘炮臺下埋伏水雷,大沽口內設攔河木筏,山海關內外筑三合土大炮臺一,土炮臺二,瀕海營墻,均仿炮臺建筑。
李秉衡《奏請將殉節道員戴宗騫事跡宣付史館折》云:
(光緒)十三年(1887),李鴻章檄調所部綏字四營,并飭兼統鞏字四營移防威海。數年中,修筑海墻……
《膠州灣北岸□炮臺添置》云:
接辦團島兩臺及長墻……
![]()
1898年青島灣東岸,今萊陽路海岸邊長墻與炮壘
德占膠澳后,在膠澳督署(總督府)皇家翻譯埃利希·米歇爾森于1910年6月11日的報告中也對長墻予以描述:
青島的新歷史開始于1891年……為了更好地防衛海岸,在防御陣地 上堆起了帶整平位置的高土壩,它沿著青島海岸直到現在德華高等學校的位置。這條土壩也相當于今天的威廉皇帝海岸(太平路)。
![]()
1898年擬建新城市的開發規劃圖上的長墻及清軍兵營等軍事設施分布
青島口海岸上這道斷斷續續類似于長城的“海墻”或“長墻”防御墻,雖無綿延不斷的雉堞墻、烽燧和敵樓,但傳統的城墻和長城防御理念還是在繼承中得到了發展。
這道似長龍盤臥的長墻,呈東西走向,綿延約4.5千米。它的平面形狀中部內收、兩翼前凸、翼尖再后縮,整體呈展翅欲飛狀,東西兩個翼尖上,各為青島炮臺和“西頂工事”,大衙門、各兵營、海關和村鎮,都在那張開著的羽翼的護衛之下,唯有水雷營和鐵碼頭(今棧橋)沖出長墻探身入海。或許是巧合,又或許是有意而為,青島灣中的水雷營(今棧橋后部)恰巧位于長墻的中心位置上,長墻從這里分為了東西兩大部分,向東西兩個方向延展開來。而東西兩段再一分為二:東段中部設立了青島炮臺,西段的中心則為西頂炮臺。
![]()
東部長墻西段
東部長墻西段長約1.2千米,西起自今蘭山路1號青島音樂廳太平路口一帶(水雷營東門)向東至江蘇路口,由此轉向東南經今山東省青島市實驗級中學校園過萊西路至今萊陽路49~51號一帶止。
![]()
百年前東部長墻東段曾翻越過的山坡(從小魚山西望)
![]()
百年前東部長墻東段曾翻越過的山坡(東望小魚山)
東部長墻東段,長約0.6千米。西起今金口二路40-42號劉知俠故居附近,向東北橫穿今魚山路,翻越小魚山,過福山路至今八關山西坡止。這兩段長墻首尾不相接,之間長約0.25千米的無墻區域則是清軍建造的青島炮臺(青島炮臺見《膠澳門戶青島口》青島炮臺一節)。
![]()
西部長墻東段(今青島火車站一帶)
西部長墻東段,長約1.1千米。東起今河南路、蘭山路、中山路、太平路花園(原水雷營西側)向西過今河南路、郯城路、單縣支路,穿朝城路小學、市立醫院西院直至單縣路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東校門附近止。
![]()
西部長墻西段(今云南路、臺西三路一帶。前方建筑為1901年建成的臺西鎮)
西部長墻西段長約0.9千米。東起今挪莊郵電支局一帶向北,穿過今成武路、費縣路、云南路轉向西北至嘉祥路76號附近,再折向東南至西藏路、濮縣路路口,沿濮縣路向北直至滋陽路止。這兩段長墻首尾也不相連,之間空出的長約0.15千米的無墻區域則是為西頂上的另一處軍事工事留出的空間(西頂工事見《膠澳門戶青島口》西頂炮臺一節)。
![]()
1898年大衙門南側,(今太平路海岸邊長墻與炮壘歷史照片合成示意圖)
古代為更加有效地擊退攻城敵軍,較多地在城墻朝向城外一面的立面上,每隔一段即設有一處突出于墻面的墩臺,從這里可以自上而下由側面打擊城下試圖攀越城墻的敵軍。這種突出于城墻外側的墩臺其平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因外形豎長如馬面而被賦予了“馬面”之名。青島口長墻以夯土壘筑,較多地段借用了外低內高的自然地勢,外側高,內側低,截面為梯形。這種結構形式能起到易守難攻的防御作用。而原本應該建在墻體外側類似馬面的墩臺,在這里則被巧妙地設立在了長墻的內側,變身成了清軍炮隊營架設小型輪式野戰炮的炮壘。
![]()
1898年1月,日本人繪制的炮壘與長墻圖
1897年,日本人橋本仙作在對青島口的防御部署進行過偵察后所作的報告中記有:“炮兵有十六門七珊口徑的克虜伯野戰炮……炮壘之間的聯絡,建稍堅固的高二米厚二米的土壁,炮壘間根據野戰炮的配置,建造了十四個炮位。”
另外,在1898年1月28日,日本人繪制的《青島村附近略圖》中,自大衙門前海岸至水雷營間的長墻上標注出了“炮壘一、二、三”。
1897年,德國海軍將領迪德里希在其《1897年11月14日占領青島手記》記錄如下:
預期不會遭遇這些人的強烈抵抗。唯一可能的是受到炮臺14門70年代初制造的8厘米克虜伯大炮的轟擊。
![]()
1898年8月,德國人繪制的青島地圖上的炮壘與長墻及示意圖
1897年11月16日,清軍總兵章高元在發給山東巡撫李秉衡的電報稟報稱有14 門火炮被德軍劫獲:
萬急。濟南大帥鈞鑒:自德兵登岸后……并克鹿(克虜伯)炮十四尊,因倉卒不及駕馬,被伊截留,將來進戰實無把握。
![]()
1897年,日本人繪制的青島口炮臺摹繪圖
1897年,青島口海防線上14個火炮炮壘的火力配置被中、日、德三方軍事人員從不同的角度記錄在案。另有德占后德國人繪制和拍攝的當年的地圖和照片顯示,長墻后部的墩臺式炮位不少于14處。水雷營東部長墻后有6個間距約50米的炮位,西部一段長墻上有間距約100米左右的炮位4個,這些炮位都略低于長墻,兩側均建有便于輪式炮車上下的坡道。
青島口以東,從今小魚山向東約3千米以內有今稱為八關山、青島山、太平山等多座高山,這些高度60~100米的山巒連綿起伏,或許清軍將其作為了天然的屏障長墻,也或許他們認為已經超出了青島口守衛區域。這道斷斷續續總長約4.5千米的人工長墻,東至今八關山西坡便戛然而止,未向前繼續延長。
青島口以西,長墻則將坦島(今臺西鎮炮臺舊址)與團島炮臺遠遠地圈出了墻外。位于長墻中心的水雷營和鐵碼頭,距東西兩向居高臨下的青島炮臺和西頂各1300余米,在兩高地之間各設置了不少于8 座比肩而立的炮壘。這些先于大型炮臺建成的炮壘,似乎并非永備炮臺建成前的臨時替代,而更像是主炮臺之外的機動補充和遠擊近阻的組合。海防以船為本,無船即無海防。將陸軍炮隊營14門野戰炮部署在海防線上,如遇戰事,在大型敵艦大口徑遠程艦炮面前,這些陸戰炮可發揮的作用和命運可想而知。
![]()
1898年青島天后宮前海岸線上的一段長墻(谷青先生提供)
從清軍的進駐,到德占后的撤出,在這短短的幾年中,青島口膠防營由最初的四營到七營(含駐滄口嵩武副中營一營),在經年的調遣、新募、裁撤中自始至終不變且保留著的是這支配備有新式火炮的炮兵部隊。在青島口先建野戰炮長墻炮壘,再后建大型永備炮臺,將陸戰炮用于海防,或許是因為李鴻章還沒將膠州灣看作海防重點而給予的支持力度不夠,也或許是因為經費問題,抑或是在訂購的岸炮未到來之前的權宜之計。這些跡象似乎給出了章高元在5年里只建成一座(大型)青島炮臺的合理解釋。
在海岸邊以夯土修筑的防御墻,或許又是一項還未來得及砌筑磚石墻磚的未完工程。然而,串聯著青島口東西兩座炮臺和十幾座小型炮壘的這道貌似不可小覷的“火炮長墻”在 1897年的一個冬日,被從海上而來的德國海軍輕而易舉地跨過。不久,隨后又被德國人逐步拆除和展平。
![]()
《膠澳門戶青島口》
《膠澳門戶青島口》一書已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融合中外歷史資料,以數十萬字搭配500余幅珍貴圖片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了自1891年清北洋水師奠基青島的開篇,至1897年德國強行占領青島的動因及詳盡過程,再延伸至德國強行租借膠澳初期的一系列舉措與影響。
青島日報對于《膠澳門戶青島口》一書的問世如此評論道:恰逢其時地呼應了青島乃至中國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與歷史傳承。在告別百年屈辱史,步入高速發展的今天,本書不僅是對過往歷史的深刻回望,更是對青島城市精神與文化根脈的珍視與傳承。本書的出版,為青島老城區申遺工作增添厚重的文化底蘊,擴展了青島近現代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進一步挖掘和拓展了青島獨特的歷史文脈。
本組圖文摘選自袁賓久先生《 膠澳門戶青島口 》中《長墻》一節。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