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越野車,普通人可能會以為買專業越野車的,都是整天在戶外非鋪裝路面場景使用的人,而實際上,現在的越野車完全擁有可城可野可遠方的全場景能力,就如這幾天比較火的猛士M817,其和華為強強聯合,搭載滿血華為全棧技術,直接解決了傳統越野車90%時間困于城區內的行業痛點,更以智能越野第一車的形態,重新定義了什么是真正的高端越野。
![]()
場景破局:從“工具屬性”到“生活伙伴”的進化
在靳玉志在專訪中犀利指出,傳統越野車用戶為10%的越野場景支付高昂成本,卻要承受90%城區通勤的笨重與不便。這一矛盾折射出產品定義與用戶真實需求的割裂。猛士M817的突破在于,它用智能化技術重構了越野車的價值鏈條——高速場景下1000公里零接管智駕消除長途疲憊,P2P 2.0跨城通勤技術實現“家門到目的地”全自動化,而覆蓋160余種車位的智能泊車系統,則讓5.3米車身在狹窄城區游刃有余。這種“三位一體”的場景覆蓋,使猛士M817既能征服無人區,又能從容穿梭于都市車流,徹底打破了“周末玩具”的刻板印象。
![]()
從技術實現看,乾崑智駕ADS 4的云端WEWA架構堪稱點睛之筆。通過模擬比真實場景難1000倍的極端路況數據訓練,系統在沙塵暴雨中仍能保持82%的感知精度,配合192線程激光雷達與11顆800萬像素攝像頭的立體感知網絡,讓車輛在無人區也能實現“預見性駕駛”。這種將機械性能與AI算力深度融合的思路,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從“功能堆砌”向“場景定義”的跨越。
技術重構:全棧華為生態的硬核賦能
作為首款全棧搭載華為智能解決方案的越野車型,猛士M817的“含華量”體現在三個維度:感知層的星閃鑰匙(0.5米定位精度)、決策層的WEWA智能架構、執行層的CDC可變阻尼懸架與智能四驅系統。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華為將鴻蒙座艙深度定制為“越野生態中樞”——實時路況監測、攝影輔助、弱網通信等功能,讓越野從單一場景體驗升級為“移動數字生活空間”。這種“軟件定義越野”的理念,與特斯拉FSD僅聚焦智駕的路徑形成鮮明對比。
![]()
在安全領域,乾崑系統展現了“過度設計”的哲學:全球首創的eAES增強型轉向輔助能在爆胎瞬間自動糾偏,130km/h時速下的AEB剎停能力刷新行業標準,而軍工級三防標準與熱成型鋼車身,則延續了猛士品牌的硬核基因。這種“智能不妥協安全”的取舍,揭示了華為對汽車本質的深刻理解——技術進階必須以用戶生命權為最高優先級。
![]()
強強合作:從“供應商關系”到“價值共創聯盟”
華為與東風的合作深度遠超傳統的車企模式,雙方從猛士M817的整車定義階段便開啟了電子電氣架構聯合開發,通過天元架構實現機械性能與AI系統的底層融合。這種“雙中心機制”下,東風貢獻了20年越野車制造經驗,華為則注入全棧智能技術,最終催生出覆蓋20-150萬元價格帶的智能越野矩陣。尤崢透露,雙方已建立月度項目會機制,未來將拓展至商用車領域,這種“技術共研+生態共享”的模式,正在重塑央企與科技巨頭的合作邊界。
![]()
智能越野正在成為行業標桿
猛士M817的發布首日,訂單就已經破萬,可以看出車友們對于智能越野的需求。這一次,華為將70%的研發資源都投入到了用戶的高頻痛點場景,比如城區泊車和跨城通勤等,而非盲目追求L4級自動駕駛,這種“場景優先”的開發邏輯,規避了技術空轉的陷阱。當行業還在爭論“增程與純電孰優”時,猛士M817則通過PHEV混動系統實現“越野保電”與“城市節能”的平衡,展現了技術落地應有的務實態度。
![]()
站在產業視角,這場合作揭示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突圍路徑:以場景定義技術,以生態替代競爭。當華為將鴻蒙座艙、乾崑智駕、T-BOX通信等能力模塊化輸出,車企得以專注于機械性能的極致化,這種“術業有專攻”的分工,或將催生全球首個智能越野技術標準。正如靳玉志所言:“智能越野最好的車一定在中國”,這不僅是商業預言,更是技術路徑的宣言。
![]()
猛士M817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從“功能追趕”邁入“場景定義”的新紀元。華為與東風的深度協同證明:在智能化浪潮中,真正的競爭力不在于單一技術的突破,而在于構建“用戶需求-場景解構-技術整合”的完整閉環。當硬派越野披上智能鎧甲,這場由中國人主導的產業革命,正在為全球汽車工業書寫新的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