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起,雖然在戰(zhàn)場上屢敗于西方列強,但大清的心理防線還是很牢固的。除了極個別有識之士,從皇帝到走卒仍視大清為天朝上國,覺得洋人只是在“奇巧淫技”上占了便宜,惶惶天朝在禮教、倫常,尤其是國體上還是遠勝洋夷。
基于這種心理,清廷上下覺得在堅守自身體統(tǒng)的基礎下,吸納一些西方的“奇巧淫技”(主要為軍事、工業(yè)科技),大清必會再次迎來萬國來賀的盛況。由此展開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
![]()
實事求是地說,清廷這次改革的成果是空前的。
首先,從史上最浩大的農(nóng)民起義運動(太平天國)中拯救了自己。其次,擺脫了歷代王朝末期的枷鎖 – 財政枯竭。清廷后期歲入不僅穩(wěn)定,還節(jié)節(jié)攀升(從四千余萬白銀漲到三億兩的水平)。最后,整體國力也未如唐宋明末期那樣持續(xù)衰退,農(nóng)工商軍事等均逆勢增長,并建起讓小號列強都羨慕的海軍(北洋水師)。
注:清廷后期歲入飆升,除了受益于西方傳來的農(nóng)業(yè)工業(yè)技術、全新關稅和商稅管理制度等,也得益于同時期國際銀價的暴跌(也可以說清廷末期的歲入包含一定的水分)。
但同期一樣開始改革自救的鄰居日本,卻在甲午給清廷兜頭淋了一桶冰水,到底是什么地方做的不對呢?其后戊戌變法的速敗、庚子國變的恥辱讓清廷逐漸意識到了那個核心的問題,天朝在國體上真的遠勝“蠻夷”么?
![]()
大清國大皇帝敬問大英國大皇帝好:
中國與貴國通好有年,交誼益臻親密。夙聞貴政府文明久著、政治日新,凡所措施,日臻美善。朕眷戀時局,力圖振作,思以親任善鄰之道,為參觀互證之資。茲特派兵部侍郎徐世昌、鎮(zhèn)國公載澤、商部右丞紹英前赴貴國考求政治。該大臣等究心實務、才識明通,久為朕所信任。受命恭國書代達朕意,惟望大皇帝推誠優(yōu)待。俾將一切良法美意從容考究,用備采酌施行,實感大皇帝嘉惠友邦之厚誼。
(大清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九)
光緒三十一年,清廷致英王的國書里,正式承認了大清在國體、政治上不如英國,希望英國允許清廷大臣赴英考察學習并提供便利。
雖然清廷和皇室認識到皇帝集權制度已走到末路,但皇權之毒不是那么容易戒斷的。其后清廷一地雞毛的政體改革,終將大清送入了墳墓。
![]()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