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自成,萬歷三十四年(1606)八月出生,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原名鴻基。尊李繼遷為太祖。世居陜西省米脂李繼遷寨。
李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繼遷寨,身材很高,力氣很大。顴深,睜目曷鼻。 李自成少年喜好槍馬棍棒。父親死后他去了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進行了驛站改革,全國三分之一的驛站被裁撤,李自成失業回家,并欠了債。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游于市,將置至死”,后由親友救出后,年底,殺死債主艾詔,接著,因妻子韓金兒和村上名叫蓋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殺了妻子。兩條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問,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兒李過于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投軍。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同年在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因欠餉問題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發動兵變。
李自成起義后轉戰漢中,參加了王佐掛的義軍。1630年王佐掛被朝廷招降后李投奔張存孟的義軍。在這期間,后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動,大將袁崇煥被皇帝凌遲處死。1631年4月,張存孟在陜北戰敗降明。李自成率余部東渡黃河,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
![]()
1634年后金軍第二次入塞。1635年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在河南召開“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會后高迎祥、張獻忠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張獻忠與李自成不合,乃分軍東走。
1636年后金改清。清軍第三次入塞。高迎祥進攻西安時兵敗被陜西巡撫孫傳庭殺。李自成便被推為“闖王”,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陜西一帶。
崇禎十年(1637年),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起義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后殲滅。此舉在二年內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陜西東南的商洛山中。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迂安東北)、墻子嶺(今北京密云東北)兩路毀墻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不定,急調洪承疇等人東去勤王,李自成竟大難不死。
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重新起義,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饑民,鄭廉在《豫變紀略》載李自成大賑饑民的盛況:“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641年1月)攻克洛陽,殺萬歷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從后園弄出幾頭鹿,與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將士們共享。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之后在一年半之內三圍省城開封未果,最后一次1642年黃河決堤沖毀開封。先后殺死陜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與此同時明朝對清朝戰事不利,3月,洪承疇降清。11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掠走36萬人。
![]()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5月張獻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10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占領陜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東征北京,突破寧武關,殺守關總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紛紛來降,又連下居庸關、昌平,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甯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勛入城與崇禎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4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并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愿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率軍,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李自成下令予以“禮葬”,在東華門外設廠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貴妃墓中。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進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如常。但從二十七日起,大順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劉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棱,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四月十四日,西長安街出現告示:“明朝天數未盡,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東宮為皇帝,改元義興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關征討吳三桂。
![]()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駐守山海關將領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戰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不支。吳三桂乃降于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僅三萬余人,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怒殺吳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徹退。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終于妄殺李巖等人,致使人心離散。
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堅守不戰。
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以紅衣大炮攻破潼關,李自成采避戰的方式流竄,經襄陽入湖北,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5月在江西再敗。
“李自成遇難湖北通山縣九宮山” 已被專家們所確認。但李自成究竟是怎樣死的,卻一直有爭論。《明史·李自成傳》也無法搞清其殉難經過。但大致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
一是自縊說。自縊者自盡也,自己上吊而死。其根據是清軍統帥阿濟格向朝廷的奏報,奏報中說:“……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得脫,遂自縊死。”但是后人認為,李自成久經沙場,果敢堅強,絕無自殺之可能。而且阿濟格的說法,并非親眼所見,所以真實性甚低。
二是戰死說。《通山縣志》中的記載為:“九伯聚眾殺賊首于小源口”;而《程氏宗譜》卻是這樣記載的:“剿闖賊李延于牛跡嶺下”;沒有一個地方明確指出,程九伯的確殺死了李自成,而只是說殺死了李延。那么李延又究竟是誰?李延和李自成又可能是什么關系?他們會不會是同一個人呢?雖然,在查閱了《米脂縣志》《延安府志》等李自成家鄉的史料后,發現記載李自成乳名和名字的說法很多,唯獨沒有延字,但也不能保證《程氏宗譜》有誤記誤傳之可能,在當地山民口音中,“李自成”三字讀音很快時,與“李延”讀音是很相似的。
三是誤死說。誤死即誤傷致死。清初吳偉業《綏寇紀略》中說:李自成率二十騎到九宮山,他讓將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謁元帝廟。當地村民“疑以為劫盜”,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時,被村民在身后用荷花擊傷頭部,李自成當即昏倒“不能起”。這時村民一擁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錢物時,發現“金印”,方知道殺錯了人,“大駭,從山后逃去”。
四是搏斗死說。康熙年間費密撰寫的《荒書》中說:“李自成率十八騎,由通山過九宮山嶺”時,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將十八騎打敗。”李自成一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斗,程九伯不是對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并騎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殺之”。但刀被血漬又滲入泥漿;一時沒拔出。正在這時,程九伯外甥金某,從背后以鏟猛擊李自成頭部,即刻而亡。
五是歸隱說。在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家發現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譜》。經過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結論,李自成兵敗后,化裝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里,并葬于龍頭堡子山下。
聲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聯系即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