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南京照相館》正在全國熱播,日寇的獸行讓觀眾無不咬牙切齒。這是因為日寇侵華期間,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
據統計,在14年抗戰中,中國軍民傷亡在3,500萬以上。而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被日寇屠殺的無辜平民。日寇毫無人性,在中國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那么,在1949年后,關押在中國大陸的日本戰犯的命運如何呢?
當時,在大陸關押的日本戰犯共有一千余名。僅僅關押在太原的日本戰犯中,就有原日本關東軍高級參謀、曾制造“皇姑屯事件”并炸死張作霖的河本大佐,有殺害中國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的兇手大野泰治,有曾將340名中國被俘人員作為“活人靶”以訓練日軍刺殺的教官住岡義一,有指揮日軍三次“掃蕩”晉中各縣的城野宏等人,都沾滿著中國人民的鮮血。
在一千余名日本戰犯中,少將以上有31人。比較知名的有第39師團師團長佐佐真之助中將、第59師團師團長藤田茂中將、第117師團師團長鈴木啟久中將、關東軍憲兵司令齋藤美夫少將、731部隊防疫給水部林口支部長榊原秀夫少將、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長官武部六藏少將等。
在所有日本戰犯中,只有40名罪行嚴重的分別判處8—20年有期徒刑,沒有一個判死刑。除極少數因病亡外,這些日本戰犯全部生還。
1956年6月,中國對在押的335名日本戰犯免予起訴,并于釋放;1956年7月,中國對在押的日本328名戰犯宣布免予起訴,并立即釋放;1956年8月,有300多名日本戰犯免予起訴而釋放。
1964年3月,最后3名日本戰犯前偽滿憲兵訓練處少將處長齊藤美夫、日本特務骨干分子富永順太郎、太原綏靖公署教導總隊少將總隊附兼政工處長城野宏被釋放。至此,在華1000多名日本戰犯全部釋放。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將領起義、投誠、被俘、還鄉約1000多人。建國后,實際在押的國民黨將領約數百人。北京功德林管理所關押共約200多人,比如杜聿明、王耀武、黃維、宋希濂、康澤、沈醉。
從1959年到1975年,我國共分7批對國民黨將領戰俘進行了特赦,具體如下:
1959年12月特赦30名,如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廖耀湘等著名將領;1960年11月釋放45名,如范漢杰、李仙洲等;1961年12月釋放68名,包括沈醉等;1963年4月釋放35名;1964年12月釋放53名;1966年4月釋放57名;1975年3月是一次大規模的集中特赦,釋放了全部剩余在押的國民黨所有的戰犯,包括黃維、文強等長期未獲特赦的戰犯。最后一批戰俘大多關押了27年。
當然除了特赦,建國初期,我們也處決了不少國民黨將軍,關于被處決的人數,目前暫無權威統一統計數據,大概有200余名將領。其中不乏起義投誠的將領,參加過辛亥革命、北伐戰爭的元老,以及抗戰將領等,比如:
辛亥革命元勛鄧玉麟,1926年北伐戰爭時曾任北伐軍左翼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參加荊沙、宜昌等役。1951年被處決。
辛亥革命元勛夏之時,1920年曾出任川西護法軍總司令,四川護法失敗后退出軍政界,不問世事。1950年被槍決。
辛亥討袁護法老將何海清,1915年任護國軍第一軍第二梯團第四支隊長,陸軍上將。1925年脫離軍界返鄉興辦學校。抗戰時期,曾在家鄉組織自衛軍,自任大隊長。1950年被處死。
起義軍長陳春霖,抗戰期間任第44軍149師師長,率軍在湖南作戰。抗戰勝利后任第44軍中將軍長,參加在川西起義。1951年被西南軍區軍法處判處死刑。
投誠軍長徐經濟,1944年任第54師師長,1949年在漢中任新編第5軍軍長,1949年12月率該軍在西南向解放軍投誠,1951年被處決。
投誠將領尹作干,1948年任第9師師長,1949年8月長沙起義后尹作干逃往香港,11月返回長沙參加陳明仁起義,1954年被判處死刑。
起義將領甘清池,曾任第99軍副軍長,抗戰參加湘贛諸戰役。抗戰勝利后,1949年春任廣東省陽江縣縣長,宣布起義。1951年被處決。
投誠將領葉干武,1947年任甘肅省河西警備總司令部少將高參,1949年冬蘭州戰役中向解放軍投誠,后自愿返回原鄉務農,1950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曾憲成,1949年初任第3兵團暫編第8軍副軍長,隨后在四川新都率部起義,后入西南軍區軍政學校學習。1952年自愿回鄉定居,同年10月被處決。
北伐抗日將領周址,抗戰期間任第12集團軍參謀長。在任陸軍總司令部第十二兵站分監期間,在對日軍的多次會戰中出力甚大,抗戰后授陸軍中將,后退役還鄉。1953年被判處死刑。
抗日將領宋士臺,抗戰爆發后任第四戰區第66軍160師師長,曾參加南京保衛戰、南潯戰役和昆侖關戰役。抗戰勝利后1946年退役從商,1953年被處決。
抗日將領陳應龍,抗戰爆發后參加凇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 年升任第二軍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以后又率部參加桂南會戰、鄂西棗宜會戰。抗戰勝利后1948年攜眷還鄉,創辦文昌縣文西中學,1951年處死。
兩廣老將林伯民,1931年出任廣西第五路軍總司令部參軍,授銜陸軍中將。1945年抗戰勝利后,退役回家鄉居住。告老還鄉后曾多次設法掩護過當時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和游擊隊。1952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何際元,曾任第49軍79師師長,1949年5月經中共地下黨策動,在湖南寧鄉率部起義,后所部編入陳明仁第21兵團。1950年在長沙被槍決。
起義將領唐伯寅,抗戰爆發后擔任第19師55旅旅長率部參加凇滬會戰,所在的師被評為會戰中戰績最優的十個師之一。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在廬山一線擊挫日軍,因功升任第19師師長,以后率該師先后參加了第一、二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屢立戰功,曾獲四等云麾勛章。1946年退役回湘。1949年8月隨程潛、陳明仁參加了長沙起義。1952年在湘潭被槍決。
起義將領劉晴初,曾為第9戰區長官部中將高參,參與第一次長沙會戰。1940年因病回鄉休養,籌辦實業、學校。1949年加入中共地下組織的外圍工作,以后策動當地武裝起義,并將保存之五萬分之一湖南軍用地圖交與解放軍第十二兵團。1950年在家鄉籌辦簡易手工業工廠,1951年在湘潭被處決。
起義將領潘峰名,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51軍副軍長、代軍長。參加徐州會戰、魯南會戰諸役。1949年參加起義,1950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方滌瑕,曾任中央憲兵司令部西南區憲兵司令等職,1949年在成都參加起義。1951年鎮反時處決。
起義將領王育成,1944年任第17集團軍第11軍少將參謀長。1947年任該集團軍少將參謀處長。1949年在寧夏銀川起義,1951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項麗源,1949年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參謀處少將處長等,同年底在成都隨部起義。1952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楊健民,第96軍少將參謀長,1949年11月在四川金堂起義,以后返鄉居住。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起義將領周伯英,湖南省補充第十七旅旅長,1949年參加湖南起義,后返鄉居住。1952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林芝云,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六戰區游擊挺進縱隊副司令,1949年8月隨陳明仁部起義,后返鄉定居。1952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糜藕池,1949年任川黔公署獨立第一師師長,率部起義。1951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趙俊圖,1949年任湖南醴陵師管區少將副司令,8月率部起義。1952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趙鴻厚,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40師師長,1949年任長沙綏靖公署軍官總隊副總隊長,后隨程潛等參加湖南起義。1952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唐憲堯,第30集團軍總部少將高參,1949年底在四川渠縣起義,1951年冬被處決。
起義將領曹森,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116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1946年起任第26軍副軍長,1949年底在云南參加起義,后返鄉居住。1952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梁順德,抗戰爆發后1938年守潼關,1946年任河西警備司令部少將參謀長,1949年冬在川南起義,1950年在東北沈陽高級炮校任教員,1951年被處死刑。
起義將領彭永年,1949年任省保安司令部少將秘書長,同年5月隨吳奇偉起義。1951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覃守一,1949年5月任湖北綏靖總司令部長陽總隊少將司令兼代長陽縣縣長,11月11日率部起義。后返鄉定居,1952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焦達梯,1932年任第89師獨立旅副旅長,參加一二八凇滬抗戰。1949年5月策動舊部起義,并收編土匪千余人。7月率部在瀏陽迎接解放軍入城,1952年被處決。
起義將領謝靈石,抗戰勝利后任新疆迪化警備司令部少將高參。1949年參加新疆和平起義,后返鄉定居,1952年被處決。
投誠將領鄧士富,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52軍25師副師長等職,1948年任新編第7軍暫60師、61師師長。1948年10月在長春率部向解放軍投誠。建國后自愿回鄉定居,曾任村長。1952年被判處死刑。
投誠將領列應佳,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四戰區第三游擊挺進縱隊支隊司令,1948年投降解放軍并接受改編,1952年被處決。
投誠將領關仲志,1949年任廣東省保安第四師副師長、代理師長。同年10月在廣東臺山那扶鎮向解放軍投誠,1952年被處決。
抗日名將侯鎮邦,1938年任國軍第58軍新11師少將師長,參加臺兒莊戰役王禹山阻擊戰;武漢會戰中率部堅守湖北崇陽;第三次長沙會戰率兵截斷日軍補給線;1943年?常德會戰率部巧渡沅江,收復德山及常德城,獲國民政府“青天白日勛章”,事跡被拍成紀錄片《侯鎮邦將軍收復常德》。抗戰勝利后解甲歸田,1952年被槍決。
彭曠高中將,1937任第54軍參謀長,參加淞滬會戰。1943年任第29集團軍參謀長,參加常德會戰,1951年被處決。
曹勖中將,1938年任第98 軍193師副師長,參加武漢會戰。1951年在湖北京山被處決。
趙世玲中將,1940年秋任第43軍70師師長,1941年5月參加晉南會戰,12月任第43軍中將軍長,1949年處決。
劉晴初中將,1938年參與第一次長沙會戰。1951年處決。
宋士臺中將,抗日將領,曾任第 66軍160師師長,7戰區少將高參;1953年被槍決。
武庭麟中將,抗戰爆發后參加忻口會戰,1939年10月任第15 軍軍長,曾參加豫中會戰、豫西鄂北會戰,1952年在洛陽被處決。
陳光中中將,抗戰爆發后參加淞戶會戰,1949年在湖南邵陽被處決。
戴炳南中將,抗戰爆發后參加娘子關抗戰,1938年任第30軍31師91旅181團團長,參加徐州會戰。1943年任第30軍30師少將副師長,1949年判處死刑。
夏炯中將,抗戰爆發后參加淞滬會戰,1937年任第20軍副軍長,1939年兼任第20軍133師師長,參加南昌會戰、3次長沙會戰,1943年參加鄂西會戰、常德會戰,1950年被處決。
胡棟成中將。1942年12月任第93 軍副軍長,1944年參加桂柳會戰,1950年1月被處決。
柏輝章中將,抗戰爆發后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3月參加南昌會戰,7月任第4軍副軍長兼102師師長,9月參加第1次長沙會戰。1952年被處決。
高倬之中將,抗戰爆發后參加忻口會戰,1938年在綏南參加抗戰,后任第35軍73師參謀長,1943年任第34軍軍長,1952年在太原被處決。
黃祖塤中將,抗戰爆發后任第17軍21師副師長,參加忻口會戰,1938年任第27軍46師師長,1941年參加晉南會戰。1943年改任第76軍副軍長,1951年在重慶被處決。
李楚瀛中將,抗戰爆發后在津浦路阻擊日軍,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戰后升任第85軍23師師長。1943年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先后參加隨棗、豫南、豫中會戰,1950年在廣東韶關被處決。
張卓中將,1942年4月任第1 軍中將軍長兼任渭潼警備司令部司令,1944年參加豫中會戰,1951年被處決。
張乃葳中將,1937年8月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扼守吳淞,三萬士卒傷亡殆盡,左耳亦因之失聰。后改任第一戰區預備軍總參謀長,1950年被成都市軍管會處決。
張占魁中將,抗戰爆發后在平漢路北段參加抗戰,1941年5月任騎兵第3軍騎兵9師師長,1943年6月任第36 軍中將副軍長,1954年在河南上蔡被處決。
王慧生中將,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國民革命軍52師少將師長,先后率部參加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戰役,重創日軍主力,擊斃日軍六師團聯隊長山村治雄,因戰功卓著于1939年升任新編第五軍中將副軍長,蔣介石委員長并親授中正劍,率部參加廣西昆侖關戰役,重創日軍主力,并擊斃日軍第五師團長中村正雄。1950年9月被處決。
劉召東中將,1938年初任第87 軍少將高參兼199師參謀長,在安徽參加抗戰,1943年任第 20 集團軍少將參謀長,參加緬北對日反攻作戰,抗戰勝利后任軍政部中將參議,1951年被處決。
廖士翹中將,1938年兼任翻陽湖警備司令部司令,參加武漢會戰,1951年被處決。
喻英奇中將,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66軍160師團長,參加了淞滬保衛戰,因作戰英勇升任該師478旅少將旅長,接著又率部參加南京保衛戰,打響了南京保衛戰的第一槍。南京保衛戰后,蔣中正在武漢召見喻英奇,并頒一萬銀元慰恤。喻英奇后將這筆錢在保靖創辦了“英奇小學”。之后喻英奇調任獨立旅少將旅長,又在江西南尋線和廣東寶安一線抗擊日寇。1950年在汕頭被槍決。
以上列舉的只是建國初期被處決的58名國軍將領。當然了,這些人大多數后來在上個世紀80年代均予以平反。
銘記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