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1月下旬,華北平原的寒氣讓廣西人的白崇禧還是有些不適應,然而比這冷風里更加讓白崇禧感到寒冷的是一則來自山海關外的重磅消息:東北少帥張學良竟以迅雷手段處決了父親張作霖麾下的核心智囊楊宇霆。當電報傳到白崇禧在北平的指揮部時,這位素有“小諸葛”之稱的沉穩謀將卻罕見的生出頹喪的心態,他馬上意識到,自己聯合奉系來抗衡蔣介石的棋局剛剛布子,便已失去了最關鍵的一枚棋子。
![]()
合縱連橫
楊宇霆與白崇禧雖分屬奉系與桂系,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二人在不同的軍事體系中都被稱作“小諸葛”,皆以戰略敏銳與外交手腕見長。
在北伐戰爭后期,白崇禧擊敗了唐生智,帶著從唐生智手中接接收的部隊一直打到了山海關,這名廣西出來的名將的影響力已觸及華北。
![]()
對于白崇禧和新桂系來說,他們非常清楚要想在華北地區站住腳跟奉系和晉系是兩股非常重要的力量,但是現在閻錫山正跟蔣介石如漆似膠,白崇禧一時間插不進去,那么擁有更為廣闊地盤的東北奉系就是自己最好的選擇。
![]()
而白崇禧之所以選擇和楊宇霆接觸就是因為楊宇霆作為張作霖時代就在東北軍政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整個東北軍中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力。而且對于白崇禧來說,他在一開始也確實認為張學良乳臭未干,不足以謀大事,老辣的楊宇霆才是能跟自己搭檔的交易對手。
![]()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白崇禧曾派遣葉琪、何千里等人作為代表赴沈陽活動,這些使者到沈陽后,往往先行拜會楊宇霆。氣焰囂張的楊宇霆當時常公開表示“關外的事我楊宇霆可以做主,漢卿(張學良)是個小孩子,不必理他”。
![]()
楊宇霆這種言論和做派無疑是在炫耀自己在東北的權勢,但是這也逐漸讓一直在忍讓的張學良忍無可忍,最終選擇將楊宇霆處死。
形勢轉變
楊宇霆在東北的覆亡,根源在于他未能認清權力格局的變遷。張作霖死后,楊宇霆仍以“輔政諸葛亮”自居,甚至在公開場合直呼張學良為“小六子”,其父壽宴上,東北文武官員對楊的敬畏遠勝對張學良的禮節,此般舉動無疑加劇了少帥的猜忌與不滿。
![]()
而張學良最終采取鐵血手段,不僅清除了內部的權力障礙,加強了自己在東北軍中的話語權,也在無形中斬斷了白崇禧在東北經營的人脈紐帶。
對于白崇禧而言,楊宇霆之死絕非僅是東北軍的內務,它意味著一個潛在戰略盟友的消失,更預示著他借助奉系力量在華北抗衡中央的構想遭受重挫。
![]()
在當時的形勢下,張學良更加需要的是一個可靠的盟友來幫助自己面對北方和日軍甚至是穩定內部。之前張學良力排眾議選擇承認老蔣的南京政府而改旗易幟,蔣與張學良的關系原本就已經先入為主,白崇禧即使想要橫插一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失去了楊宇霆這個可能的支點,白崇禧在華北的處境變得岌岌可危。他試圖利用華北地方勢力與中央抗衡的謀劃,也因東北變故而蒙上陰影。
![]()
與此同時,日本勢力此刻正加緊滲透華北,他們策動所謂“自治運動”,迷霧重重的華北政局本身已是一盤錯綜復雜的棋局。白崇禧雖長于謀略,有“小諸葛”之名,但在楊宇霆死后,他不得不直面一個現實:張學良穩定內部權力后,其政策取向更多傾向于與蔣介石合作,這使白崇禧“聯奉抗蔣”的戰略失去了實施的基礎。
![]()
南京的蔣介石也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于是也開始抓緊時間在華北地區進行布局。面對一直對華北感興趣的閻錫山,蔣介石讓他擔任了平津衛戍總司令,何成濬擔任了北平行營主任,這幾個人目前都是偏向于蔣介石的,而老蔣的目的也非常明確,就是要一步步瓦解白崇禧在華北的勢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