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鏈接看前篇:
王近山作為晉冀魯豫野戰軍最年輕的縱隊司令員,上任第一炮就打響了。
1946年9月定陶戰役打趙錫田整編第3師,王近山指揮6縱7個團圍攻整3師的主力59團,戰斗打了兩天三夜,59團被全殲,敵團長吳耀東被從桌子底下拉出來當了俘虜。王近山打這個主力團很用心,并沒有一擁而上死打硬拼,而是耐心地一邊誘敵出擊一邊打。打敵一個團,七比一的絕對優勢,而能這么耐心地打,勝的漂亮,贏的徹底。一戰把這個縱隊司令的位子打穩了。
1947年羊山集戰役的同時,王近山指揮6縱和楊勇1縱配合,在六營集和獨山集聯手殲滅整32師和整70師,等倍兵力對抗,王近山與楊勇能將敵軍包圍,打的過程中還搞了個圍三闕一,頗有古名將之風,既穩又耐心,先是當頭一棒把敵軍打蒙,接著邊打邊引誘,使其步調大亂,失去了兩個整編師應有的戰斗力,1縱和6縱可謂亂中取勝。
只可惜王近山的這份耐心,隨著一路征戰一路勝利而慢慢消失,沒有善始善終,人生境界的拼圖,少了很重要的一塊。
6縱地位越來越穩,戰斗力名聲在外,國軍國防部檔案如此記載:
劉伯承匪部六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政委杜義德,下轄3個旅,十六旅旅長尤太忠,十七旅旅長李德生,十八旅旅長肖永銀。該縱長于攻堅,指揮及紀律均佳,匪稱之為主力縱隊。
![]()
王近山個人能力對6縱戰斗力的保持及提升有極大作用,劉鄧首長都十分信任這位愛將。1947年初王近山雪天坐車翻車,不幸摔斷了大腿骨。在這個節骨眼上,形勢不等人,按慣例勢必另尋能人指揮6縱。
王近山唯恐被人取代,向劉鄧首長再三請求不要扔下他,其實也不消多言,劉鄧首長一直給他保留著位置,直到腿傷痊愈。
三、襄樊之戰別見風貌
6縱含金量最高的戰役,當屬1948年6月的襄樊戰役。
《百戰將星王近山》把6縱出擊襄樊稱之為出邊車。這個中國象棋術語的意思是,在敵方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動主力。
當時華野主力在豫東戰役打得神哭鬼泣,提前把淮海戰役大決戰預演了一遍。
中野主力在平漢路南段與國軍反復纏斗,襄樊一帶相對寧靜,劉伯承計劃突施冷箭,把國軍重點據守的這個南北要沖、兵家必爭之地拿下。
參戰部隊以6縱為主,另有王宏坤的桐柏軍區一些部隊,由王宏坤統一指揮。
關于襄樊戰役的總指揮問題有一些爭議,目前官方出版物如《劉伯承軍事文選》《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傳之王近山》等,都認為第二階段攻城作戰王宏坤命令王近山統一指揮。王宏坤上將的個人回憶錄中,卻認為始終是他擔任最高指揮,王近山只是一個方向的指揮員。王上將因此對有關方面編寫劉帥軍事文選的工作組表示不滿,說當時他們并沒有來征求他這個直接當事人的意見,以致于主觀臆斷說王近山是統一指揮。
但這些都不影響6縱和王近山的功勞。
同樣是攻堅,襄樊之戰的難度比羊山集不遑多讓,甚至有所過之。王近山指揮部隊攻城,并沒有腦子一熱就猛攻,而是提前對襄陽城周邊地勢地貌進行了充分勘察。自古打襄陽都是先拿下襄陽南山再攻城,但王近山擯棄慣性思維,決定舍南山而不打,直接打西門,以迅猛動作掏心擒王。
這個想法得到王宏坤的高度認同,王近山遂統一指揮6縱和陜南12旅、桐柏28旅統一攻城。這是王宏坤認為王近山只是西面攻城總指揮的現實理由。但因為王近山很多作戰方案都同步上報給野司,劉伯承許多命令和批復也都是直接發給6縱,致使野司和王宏坤對指揮關系的理解和記憶有一定偏差。
攻城過程既艱難又激烈,襄陽第十五綏靖司令官康澤是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雙料愛將,反共態度極為堅決。副司令官是川軍名將郭勛祺。手下3個川軍旅戰斗力雖說趕不上國軍一流精銳,但手上也都有一套邪派武功,當年在土城把教員復出第一仗勝利希望掐滅的,就是郭勛祺。
6縱充分發揮了主力部隊的作用,以迅猛而充滿智慧的動作,打了康澤一個措手不及,其南山守備部隊都傻了眼,沒想到自古以來的戰斗慣例,共軍也居然管扔在一邊不管不顧。
劉鄧首長下命令,破城捉康澤只要活的不要死的,要他自己走著來而不能抬著來。
王近山專門交待部隊打康澤的司令部絕不能一炮轟了了事,要仔細查找務必活捉。打破其地下司令部后,一開始沒找到康澤,以為他逃跑了。后來54團發動國軍俘虜,要他們挨個辨認到處查找,最后在死人堆里揪出了裝死的康澤。
![]()
襄陽攻城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插曲,陜南12旅是陳賡帶過的部隊,原屬陳謝集團的一部分。攻城之初該旅不按王近山統一部署,而是先打南山,王近山制止,該旅旅長劉金軒不聽命令。鬧到王宏坤那里,王宏坤又是訓又是哄地這才讓陜南12旅改打西門外。
攻入襄陽城中后,因為爭奪俘虜和繳獲,兩個部隊又有了矛盾,6縱有一名戰士氣不過,拿刺刀扎傷了陜南12旅一個教導員。幸好桐柏28旅旅長孔慶德及時趕到制止事態擴大。
王宏坤、陳錫聯、李德生等人回憶襄樊戰役,都對王近山的指揮才能贊不絕口,稱其能創造性地運用偉人的軍事思想,實為難能可貴。
憑這一戰,王近山進一步奠定了兵團級指揮員的地位,淮海戰役圍殲黃維兵團,便獨立指揮一個進攻方向。
從抗戰時的副團長,到解放戰爭末期的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不斷縮小與三陳二楊的差距,論其崛起速度,要比后面幾位小字輩快得多。
多年征戰,王近山隨著勝跡的增多,不可避免地有了一些志得意滿的情緒,把6縱在中野相對突出的戰斗力,混同于自己指揮能力在全軍的相對地位,以至于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對個人能力、對部隊戰斗力、對敵我戰斗力之對比,都產生了嚴重誤判,人生中一大暗點由此鑄成。
若是他沒有上朝鮮,以解放戰爭的功勞,競爭某一個兵種的司令員,比如炮兵、鐵道兵、裝甲兵哪怕是公安軍,都有一定競爭力。那時與陳錫聯陳再道二位比一下軍銜,恐怕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本篇完結。王近山系列還有續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