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北宋宣和年間,東京汴梁城外三十里有個趙家莊,莊上有個叫趙三寶的廚子。這趙三寶生得五大三粗,卻有一手好廚藝,最拿手的就是那道"醉仙燒雞",皮酥肉嫩,香氣能飄半條街。他在城里"醉仙樓"當二灶,每月掙得二兩銀子,小日子過得也算滋潤。
這年清明,趙三寶告了假回鄉祭祖。天剛蒙蒙亮,他就拎著竹籃出了門,籃子里裝著三炷香、一刀黃紙,還有他特意從酒樓帶回的一只燒雞——這可是掌柜的破例讓他帶走的,為的是孝敬地下的老爹。
"爹啊,兒子來看您了。"趙三寶走到自家祖墳前,剛要跪下,忽然覺得不對勁。這墳頭怎么比去年新了不少?再一看,旁邊多了棵小柳樹。他撓撓頭,心想許是雨水沖刷,墳頭顯新了。
其實啊,這墳是鄰村周家的新墳,周家老太爺上月剛過世,就埋在趙家墳地旁邊。偏巧昨兒夜里下了場大雨,把周家墳前插的幡子沖倒了,趙三寶眼神又不好,這才認錯了墳。
趙三寶哪知道這些,規規矩矩地擺上供品,點上香,磕了三個響頭。"爹,兒子在城里混得不錯,掌柜的夸我手藝好,這只燒雞您嘗嘗..."說著把燒雞擺在墳前,又燒了紙錢。祭拜完,趙三寶正要走,忽然聞到燒雞的香味,肚子咕咕直叫。他四下看看,荒郊野嶺的也沒個人影,心想:"爹最疼我,肯定舍不得我一個人餓著。這雞放著也是浪費,不如..."他嘿嘿一笑,把燒雞又揣回了籃子,"爹,兒子替您吃了啊!"
回村路上,趙三寶啃著雞腿,美滋滋的。經過村口茶棚時,碰見了同村的李二。"三寶哥,祭完祖了?"李二招呼他。趙三寶抹抹嘴上的油:"祭完了,還順帶...呃,替我爹把供品吃了。"李二哈哈大笑:"你小子,連死人的東西都敢吃!"
誰曾想,這一句玩笑話,竟惹出一樁驚天大案。
三日后,趙三寶正在醉仙樓后廚忙活,忽然闖進來幾個衙役,二話不說就把他按住了。"趙三寶,你涉嫌謀害周員外,跟我們走一趟!"趙三寶嚇得腿都軟了:"差、差爺,小的就是個廚子,連雞都不敢殺,哪敢害人啊?"為首的捕快冷笑:"還敢狡辯?周員外兒子告到衙門,說他爹托夢,在陰間餓得慌,供品被人偷了。一查就是你小子干的!"
原來那周員外是本地有名的富商,家中開著綢緞莊和酒樓。死后第七日,他兒子周守財突然跑到縣衙擊鼓鳴冤,說他爹托夢喊冤,稱有人偷了墳前供品,害他在陰間沒飯吃。周守財帶人去墳地一看,果然供品不見了,只在泥地里發現幾個腳印。順著腳印追查,就找到了趙三寶。
![]()
趙三寶被押到縣衙時,衙門內外已經圍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縣令田昌三十出頭,是個清瘦的書生模樣,卻以斷案如神聞名。他拍了拍驚堂木:"趙三寶,周守財告你偷竊先父墳前供品,致使亡父在陰間挨餓,你可認罪?"趙三寶跪在地上直磕頭:"大老爺明鑒!小的是上錯了墳,以為那是家父的墳頭。那燒雞...燒雞是小的心想別浪費才..."
堂下周守財跳起來大罵:"放屁!我爹墳前明明立著石碑,上面刻著'周氏先考'四個大字,你眼瞎不成?"田昌皺眉:"周公子,令尊是何日過世的?"
"回大人,家父是三月二十八酉時過世的。"
"死因是?"
"這個..."周守財眼神閃爍,"家父年事已高,是...是猝死的。"
田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又問趙三寶:"你偷拿供品是哪一日?"
"清明那天,四月初五。"
田昌突然拍案:"來人!速去周家墳地,開棺驗尸!"滿堂嘩然。周守財臉色大變:"大人!這、這可使不得啊!家父入土為安,怎能..."田昌冷笑:"周公子,你方才說令尊是猝死。可本官剛剛收到仵作報告,周員外實為砒霜中毒身亡!而你隱瞞死因,又借托夢之說誣告他人,分明是做賊心虛!"
原來田昌早覺得此案蹊蹺,暗中派人調查,發現周員外死前面色青紫,口吐白沫,分明是中毒癥狀。而周家下人透露,周員外死前曾與兒子大吵一架。不多時,仵作回報:周員外確系砒霜中毒,死亡時間應在四月初五午后,而趙三寶上錯墳是在清晨,且有村民證明他午后在茶棚吃酒,根本沒有作案時間。
田昌當即釋放了趙三寶,轉而審問周守財:"周公子,現在可以解釋一下,為何要毒殺親父了嗎?"周守財癱軟在地,終于招供。原來周員外發現兒子暗中挪用酒樓資金賭博,揚言要把他趕出家門。周守財懷恨在心,在父親茶中下毒。事后怕事情敗露,正好聽說有人偷了墳前供品,便想出"托夢"這出戲,想嫁禍于人。
案子審到這里本該結束了,可田昌總覺得哪里不對。他私下問趙三寶:"你當時真沒看見墓碑?"趙三寶撓頭:"回大人,小的那日喝了點酒,眼神確實不好。不過..."他忽然壓低聲音,"小的拿燒雞時,好像看見墳土有新翻動的痕跡..."
田昌眼睛一亮,次日帶人再挖周家墳,這一挖,竟在棺材下方又挖出一具尸體!經辨認,是周家失蹤多日的賬房先生。原來賬房掌握了周守財挪用銀兩的證據,也被滅口。
最終,周守財被判斬立決。而趙三寶因"偷供品"一事,被罰在周家墳前重新供奉三只燒雞。周家產業由周員外遠嫁的女兒繼承,她感激趙三寶無意中揭穿兄長罪行,聘請他當了周家酒樓的大廚。后來有人問趙三寶還敢不敢吃墳前供品,他嘿嘿一笑:"吃!怎么不吃?不過得先看清墳頭是誰家的!"
這樁"燒雞奇案"在汴梁城傳為笑談,而田昌縣令的明察秋毫,也成了百姓茶余飯后的美談。至于那只引發風波的燒雞,據說后來成了醉仙樓的招牌菜,取名"陰差陽錯雞",生意好得不得了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