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一串串飽滿多汁的葡萄掛滿枝頭,成為市場上最誘人的水果之一。從翠綠的陽光玫瑰到紫黑的巨峰,從酸甜的夏黑到蜜甜的無籽露,不同品種的葡萄用繽紛色彩和馥郁果香宣告著豐收的季節。
![]()
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果樹樹種之一,葡萄不僅承載著 “多子多福” 的傳統寓意,更憑借豐富的營養成為古今推崇的養生佳品。
然而,這顆晶瑩剔透的 “果中明珠” 并非人人都適宜,以下三類人群盡量要少吃,很多人還不懂,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建議了解。
葡萄的營養價值早已被科學所證實。據資料顯示,每 100 克葡萄中含有約 10 克葡萄糖,能快速為人體補充能量,尤其適合低血糖人群應急食用。
其富含的花青素是強效抗氧化劑,研究表明,經常食用深色葡萄可幫助延緩細胞衰老,保護心血管健康。
此外,葡萄中的果酸能促進消化液分泌,膳食纖維則有助于腸道蠕動,對于夏季食欲不振的人來說,是天然的開胃果。
中醫典籍《神農本草經》記載葡萄 “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饑,忍風寒”,可見其養生價值自古便被認可。
![]()
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應嚴格限制葡萄攝入。
葡萄的含糖量通常在 10%-15% 之間,且以容易被人體吸收的葡萄糖為主,食用后會使血糖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
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一次攝入超過 200 克葡萄就可能導致血糖波動,加重胰島負擔。臨床數據顯示,每年葡萄大量上市的季節,因貪食葡萄引發血糖驟升的糖尿病患者會明顯增加。
這類人群若實在想吃,建議選擇含糖量較低的品種(如巨峰含糖量約 10%),并在兩餐之間少量食用,同時減少當日主食攝入量,食用后及時監測血糖變化。
![]()
二,腎功能不全者同樣需對葡萄 “敬而遠之”。
葡萄中含有豐富的鉀元素,每 100 克葡萄約含鉀 104 毫克。正常情況下,人體攝入的鉀會通過腎臟排出體外,但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鉀能力下降。
若大量食用葡萄,可能導致體內鉀元素蓄積,引發高鉀血癥,出現四肢麻木、肌肉無力、心律失常等癥狀。因此,腎功能不全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控制葡萄攝入量,選擇低鉀食物。
三,脾胃虛寒者也應少吃葡萄。
從中醫角度來看,葡萄性涼,味甘酸,過量食用則易損傷脾胃陽氣,加重虛寒癥狀。這類人群本身就常有腹脹、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表現,若再貪食生冷的葡萄,會進一步刺激胃腸道,使不適癥狀加重。
尤其是剛從冰箱取出的冰鎮葡萄,寒氣更重,脾胃虛寒者食用后可能出現劇烈腹痛或腹瀉。傳統養生觀念認為,秋季宜溫養脾胃,因此脾胃虛寒者應選擇溫熱性質的水果,如荔枝、龍眼、櫻桃等,減少葡萄等寒性水果的攝入。
![]()
除了特定人群需忌口外,吃葡萄還有一些常見禁忌需要了解。首先,葡萄不宜與牛奶同食。葡萄中含有豐富的果酸,果酸會與牛奶中的蛋白質結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凝塊,影響蛋白質的吸收,還可能引起腹脹、腹瀉等癥狀。因此,建議吃葡萄后間隔 1-2 小時再喝牛奶。
其次,吃葡萄后不宜立即喝水。葡萄本身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若吃完葡萄后立即大量喝水,會稀釋胃液,使葡萄與水、胃酸在胃內快速發酵,加速腸道蠕動,可能導致腹瀉。不過這種腹瀉并非細菌感染引起,一般情況下無需特殊治療,停止食用后癥狀會自行緩解。
即使是身體健康的朋友,也建議每天吃葡萄不要超過 200 克,這樣既能滿足營養需求,又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
老話說:“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其實吃葡萄也可以連皮一起吃,但要注意清洗干凈。因為葡萄皮中含有比果肉更多的花青素和白藜蘆醇,這些物質具有抗氧化、抗炎、保護心血管等多種健康功效。
但由于葡萄在種植過程中可能會使用農藥,因此食用前需用流動的水沖洗片刻,再用淡鹽水或淘米水浸泡 5-10 分鐘,最后用清水沖洗干凈,以去除表面的農藥殘留和雜質。
葡萄作為當季美味的水果,為我們帶來了獨特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但美味雖好,卻并非人人皆宜。
文章中提到的三類人群,在生活中要謹慎食用或避免食用葡萄。同時,了解并遵循吃葡萄的禁忌,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時,更好地維護身體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