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松岙村位于寧海東部水東半島,民國時曾屬水東鄉,東瀕岳井洋,西臨車岙港,建國后伍山公社曾駐于村內國氏莊園。
松岙之名,最早見于明崇禎《寧海縣志》圖經,標注有 “松岙烽堠”,屬二十一都;卷二載 “松岙塘,東一百里”。據此推測,因松岙塘得名的 “松岙”,至少有 430 年歷史。考據顯示,松岙烽堠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可見 650 多年前已有此地名。
現居村民中,國氏于清康熙晚期自東倉國葉村遷來,李氏于清乾隆九年自岳井李家莊遷入,王氏則早于李氏從天臺上道地徙居于此。據此分析,松岙地名早于成村時間。《寧海鹽政志》載有 “松岙團”,此地古時為產鹽區,因群山環繞、古松茂密,故名松岙。
村內車岙港排澇港開挖于 1965 年,出海口的閘門稱為松岙閘。
![]()
【三門灣烽火臺】
古代烽火臺以光煙傳遞軍事信息,堪稱沿海 “第二長城”。三門灣的烽火臺布局完整,城堞相望,煙墩相連,綿延數百里,構成抵御倭寇的海上防線,其 “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為國內罕見”。
這些烽火臺有三個顯著特點:其一,建于沿海山巔,視野開闊無遮擋,可俯瞰海域;其二,選址地勢險要,多為古時人煙稀少、易遭盜寇之地;其三,烽煙能被相鄰墩臺望見,確保信息傳遞無誤。
據光緒《寧海縣志?海防營汛圖》標注,從石浦港到健跳港,至少有下列幾處:石浦港有前山臺、后山臺、七里臺、靈岙臺、竹山臺、厲家平臺、井水臺;岳井洋有黃岙臺、花墻臺、泗洲頭臺、靈巖臺;車岙港有松岙臺、車岙臺、香花山臺;胡陳港有山頭馮臺、相岙山臺、楊梅山臺;茶院港有燕樓山臺、柘浦臺、道士橋臺;白嶠港有石墻頭臺、王見山臺、亭頭山臺、水車后門山臺;一市港有瀾頭山臺、牛腿山臺、山上方臺;沙柳(旗門)港有老鼠山臺、火焰山臺、桑洲臺;海游港有連蛇山臺、大山臺、竇岙山臺、爐城山臺、楓坑山臺、虎尾山臺、石巖山臺,此外入港處還有尖坑臺、西洞臺、長灣山臺;健跳港有梅岙山臺、咽喉山臺、高灣山臺、貓頭山臺、田岙山臺等,當時屬臨海桃渚所管轄的還有很多。
松岙村前的松岙烽火臺,位于道士巖山 108 米主峰,由 1 座瞭望臺、2 座烽燧臺及配套設施構成。瞭望臺兩側崖壁陡峭,臺前小道沿山脊南北貫通,登臨可東望白礁水道、西眺車岙港水道、南覽五嶼洋,船只往來盡收眼底。此臺最晚使用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村民配合解放軍,在瞭望臺搭建簡易房屋作為民兵哨所。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水東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鄉土寧海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