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方的冷空氣越過淮河,在揚州城的街巷里灑下第一片金黃的銀杏葉時,城南的京杭大運河卻正上演著一年中最熱鬧的景象。清晨六點,薄霧還未完全散去,站在揚州運河大橋上極目遠眺,只見一艘艘掛著橙紅色救生衣的貨船正沿著寬闊的航道有序航行,船頭劈開平靜的水面,留下一道道銀白色的水痕,像是為這條千年古道綴上了流動的絲帶。貨船甲板上,裝滿糧食的麻袋堆得像小山,帆布被風吹得鼓鼓的,遠處傳來貨船的汽笛聲,和岸邊碼頭起重機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機的秋日運輸畫卷。
![]()
很少有人會想到,這條始建于春秋時期的古老運河,在 21 世紀的今天依然扮演著 “物流大動脈” 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深秋時節,當全國秋糧收購進入高峰期,揚州段作為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重要節點,每天都要迎來上百艘運送糧食、化肥的貨船。這些貨船有的從山東、河南等地出發,將北方的玉米、小麥運到南方;有的則從江蘇本地的糧庫出發,把剛收割的水稻運往長江沿線的城市。據揚州港航部門統計,僅 2025 年 9 月至 11 月初,通過揚州段運河運輸的糧食就達到了 32.4 萬噸,相當于為每個揚州人運送了近 200 公斤的糧食,而化肥、農藥等農資的運輸量也突破了 8 萬噸,這些物資通過運河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農村地區,為冬季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
為什么在公路、鐵路、航空運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依然選擇通過運河運送糧食和農資呢?在揚州運河碼頭工作了 20 年的老船長王建國給出了答案。“走運河運貨,最大的優勢就是成本低、運量大。” 王建國指著自己駕駛的 “蘇揚貨 1236” 號貨船告訴記者,這艘船的載重量達到了 800 噸,相當于 10 輛大型貨車的運量,而運輸成本卻只有公路運輸的三分之一。“就拿從揚州運糧食到上海來說,公路運輸每噸糧食的成本大約是 120 元,而走運河每噸只要 40 元,要是運量大的話,省下的錢可不是小數目。” 王建國說,現在很多糧商、農資企業都愿意選擇運河運輸,不僅因為成本低,還因為運河運輸受天氣影響小,不像公路運輸會遇到堵車、雨雪天氣封路的情況,運輸時間也更穩定,從揚州到上海,貨船一般只要 3 天就能到達,比公路運輸慢不了多少,但安全性和經濟性卻更高。
![]()
除了成本和運量的優勢,運河運輸的環保性也是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它的重要原因。根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水運每百公里的能耗僅為公路運輸的 1/8、鐵路運輸的 1/2,而碳排放更是遠低于公路和鐵路。一艘載重 800 噸的貨船,行駛 100 公里的碳排放量相當于 1 輛大型貨車的 1/10。在 “雙碳” 目標的背景下,運河運輸成為了物流行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選擇。揚州港航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揚州段運河的貨船正在逐步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貨船采用了新能源動力系統,有的加裝了太陽能板,有的使用了液化天然氣作為燃料,這些措施不僅降低了貨船的能耗和碳排放,還減少了噪音污染,讓古老的運河更加環保、更加宜居。
![]()
為了保障深秋時節運河運輸的暢通有序,揚州港航部門早在 9 月初就啟動了 “秋糧運輸保障專項行動”,從船閘調度、安全監管、服務保障等多個方面入手,為運糧船舶開辟了 “綠色通道”。在揚州船閘的調度中心,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通過監控屏幕實時查看每一艘貨船的位置和航行情況,屏幕上顯示著 “優先登記、優先調度、優先過閘” 的紅色字樣。“只要是運送糧食、化肥的船舶,我們都會優先安排過閘,減少它們的等待時間。” 揚州船閘調度中心主任李偉說,以前船舶過閘需要排隊等待,尤其是在運輸高峰期,有時候要等上一兩天,現在有了 “綠色通道”,運糧船舶平均過閘時間從原來的 12 小時縮短到了 4 小時,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
![]()
除了優先過閘,揚州港航部門還在運河沿線設立了多個 “水上服務站”,為貨船提供加油、加水、維修、補給等一站式服務。在揚州運河邵伯服務站,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為一艘運糧貨船補充淡水,船長李師傅告訴記者,以前貨船需要到岸邊的碼頭才能補給,現在服務站直接把淡水、食品送到船上,還能提供船舶維修服務,非常方便。“上次我的船螺旋槳出了問題,就是服務站的維修人員過來修好的,不用耽誤時間靠岸,節省了不少功夫。” 李師傅說,這些貼心的服務讓他們跑船更安心、更省心。
![]()
安全監管也是秋糧運輸保障的重點工作。深秋時節,運河水面容易出現霧天,能見度低,給船舶航行帶來了安全隱患。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揚州港航部門加強了水上巡邏力度,每天派出多艘巡邏艇在運河沿線巡查,及時提醒船舶注意航行安全。同時,他們還利用智慧港航系統,通過衛星定位、視頻監控等技術,實時監控船舶的航行速度、航向等信息,一旦發現船舶有違規航行行為,立即通過無線電進行提醒和糾正。“今年入秋以來,我們已經累計提醒船舶注意霧天航行安全 200 多次,糾正違規航行行為 30 多起,確保了運河運輸的安全暢通。” 揚州港航執法支隊隊長張建軍說。
![]()
在保障運輸暢通的同時,揚州港航部門還注重保護運河的生態環境。深秋時節,運河兩岸的樹木開始落葉,水面上容易出現漂浮物,這些漂浮物不僅影響運河的美觀,還可能堵塞船閘、影響船舶航行。為了清理這些漂浮物,揚州港航部門組織了專門的清漂隊伍,每天在運河沿線清理落葉、垃圾等漂浮物,平均每天清理的漂浮物達到了 5 噸以上。此外,他們還加強了對運河沿線碼頭的環保監管,要求碼頭企業配備污水處理設備,嚴禁將污水直接排入運河,同時規范貨物裝卸作業,防止糧食、化肥等貨物泄漏污染水體。“我們既要保障運河運輸的繁忙,也要保護好運河的生態環境,讓這條千年水道既能‘運貨’,也能‘養人’。” 揚州港航部門生態環保科負責人說。
![]()
揚州段運河的繁忙景象,不僅反映了中國物流行業的蓬勃發展,更體現了千年運河在新時代的新活力。從古代的 “南糧北運” 到今天的 “北糧南運”,運河的運輸方向雖然發生了變化,但它作為 “物流大動脈” 的作用卻始終沒有改變。在揚州運河博物館里,陳列著一張張老照片,記錄著運河曾經的輝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運河上的貨船絡繹不絕,碼頭邊擠滿了裝卸貨物的工人,岸邊的倉庫里堆滿了糧食、布匹等物資。如今,雖然運河上的貨船換成了更先進、更大噸位的船舶,碼頭也實現了機械化作業,但運河繁忙的景象卻和過去一樣,甚至更加熱鬧。
![]()
隨著國家對物流行業的重視和對大運河文化保護的加強,京杭大運河揚州段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廣闊。據了解,揚州正在規劃建設新的運河碼頭和航道,進一步提升運河的運輸能力,同時還在打造運河文化旅游帶,將運河的物流功能和文化旅游功能結合起來,讓更多人了解運河的歷史和文化,感受運河的魅力。“未來,我們不僅要讓運河成為物流的‘黃金動脈’,還要讓它成為文化的‘黃金走廊’,讓千年運河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揚州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說。
![]()
夕陽西下,揚州運河大橋上的燈光漸漸亮起,貨船的汽笛聲在暮色中顯得格外清晰。一艘艘貨船滿載著糧食和希望,沿著運河緩緩駛向遠方,它們的身影在夕陽的映照下,成為了運河上最動人的風景。這條千年運河,見證了揚州的興衰榮辱,也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變遷。在這個深秋時節,它用繁忙的運輸景象告訴人們,古老的運河依然充滿活力,依然在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而這份活力,這份貢獻,也將繼續伴隨著運河,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