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很多人以為,抑郁是突然發生的,就像感冒一樣,某天醒來就中了招。
可實際上,對不少CPTSD(復雜性創傷后應激障礙)幸存者來說,抑郁更像是一條暗流——它一直在那里,只是有時溫柔,有時洶涌。
童年的被遺棄、拒絕、冷漠、羞辱,就像是往我們心里埋下了地雷。
成年后的某個時刻,一個眼神、一句隨口的話,甚至只是孤單地待在房間里,都會讓它被引爆。
而一旦引爆,身體和大腦就會自動進入4F反應:
戰(Fight):對身邊的人發火、指責、質問,哪怕對方只是無辜的路人。
逃(Flight):忙碌到沒有空呼吸,把每一分鐘都排滿,仿佛停下來就會被什么可怕的東西追上。
僵(Freeze):打開電視無意識刷劇,或者窩在床上昏昏欲睡,不想也不能面對現實。
討好(Fawn):立刻把注意力轉向別人,幫朋友解決問題,甚至無底線迎合,來換取暫時的安全感。
如果不能用健康的方式,比如哭泣、表達憤怒,來消化這些情緒,就容易被羞恥感驅動的完美主義、恐懼感驅動的極端思維綁架。
你會不斷用自我攻擊來“逼自己振作”,結果只是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疲憊和自責。
![]()
一、抑郁不是“敵人”,它是信號
長期情感遺棄的孩子,往往會在內心深處學會麻木與自我隔離。
他們甚至會覺得“快樂”和自己沒什么關系,這就是心理學里說的“快感缺乏”。
但是你需要知道:
偶爾的精神萎靡和快感缺乏,其實是正常且必然的。
它是人生的代價之一,就像運動后肌肉會酸痛一樣。
抑郁感受,本身并不是壞事。
真正讓我們痛苦的是對抑郁的過度反應。
一旦陷入“我怎么又這樣了,我真沒用”的循環,內在批判者就會趁機上位,把你推向深淵。
這里有個關鍵轉念:
感受抑郁≠ 認同抑郁思維。
情緒是天氣,來來去去;
而思維是你對天氣的解釋。
你不必因為陰天,就認定世界要毀滅。
![]()
二、睡眠、疲憊與成癮:隱秘的觸發器
很多人沒注意到,輕度的遺棄抑郁可能只是因為——你這幾天沒睡好。
睡眠不足會讓能量下降,注意力變得遲鈍,情緒調節能力直線下滑。
于是,小小的不順就會被放大成全世界都在針對你的證據。
還有一些人,會通過成癮行為來逃避這種低能量感。
比如刷短視頻到凌晨、暴飲暴食、過度工作、購物、甚至濫交。
表面看,這些行為好像在“治愈”自己,但其實只是把痛苦推遲和轉移。
等麻醉消退,原來的空洞和孤獨還在那里,甚至更大。
![]()
三、區分“必要的痛苦”與“不必要的痛苦”
佛教里有個概念——人生不可避免有必要的痛苦,比如生老病死、分離失落。
但很多痛苦是不必要的:
l無意識的自我遺棄
l毒性羞恥感
lCPTSD閃回觸發的恐懼
l內在批判者的二次傷害
l過度反應性的4F行為
療愈的過程,其實就是學會分辨兩者。
當你能看出“哦,這只是情緒波動,不是世界末日”,你就能少被它裹挾,多一點呼吸的空間。
![]()
四、如何從抑郁的循環中走出來?
1.暫停馬拉松式的努力
不要用忙碌來逃避感受。
適度的停下,才有機會聽見內心的需求。
2.建立自我支持式覺察
當感到低落時,對自己說:“我看到你在難受,這沒關系,我們慢慢來。”
3.保持睡眠衛生
高質量的睡眠是情緒穩定的基礎。
熬夜,是情緒免疫力的頭號殺手。
4.正念掃描情緒
每天花5分鐘,閉上眼感受自己的身體狀態,看看有沒有疲勞、緊繃、心慌的信號。
5.感受而非壓抑
當想哭時,就找一個安全的空間哭出來;
當憤怒時,用運動或寫作宣泄出來。
抑郁是一種被壓縮的能量,釋放后才會有流動。
![]()
結語:療愈不是終點,而是習慣
療愈不是“徹底不再抑郁”,而是每一次抑郁來臨時,你都能更快找到自己。
就像沖浪,不是阻止海浪,而是學會在浪頭上保持平衡。
童年的傷害不會憑空消失,但你可以用一次又一次的溫柔對待,把自己從無助的孩子,養成一個安全的大人。
記住偶爾的低落,并不意味著你又回到原點。
它只是提醒你,照顧好自己。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