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今年是“五四運動”106周年。1919年“五四運動”意義深遠,象征中華民族的覺醒。其后的30年波瀾壯闊,新中國1949年成立,中華民族重新崛起。過去76年來踔厲奮發,到今天成績斐然,積聚動能,現正加速度向前邁進中。筆者留意到自從2019年以來,過去6年間有不少朋友尊注研究先秦時期的文化思想,九流十家之中,對儒道墨法四大思想體系的共融互通尤有心得。
近年道家思想盛行。香港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之一,主要道教廟宇包括黃大仙祠(嗇色園,供奉黃初平),蓬瀛仙館(全真龍門派)和青松觀,又有道教文化資料庫。廣東省有羅浮山黃龍觀(1992年重建),甚具規模。香港有道教聯合會、道教學院和國際道教聯會。
![]()
道教的特色是閑散飄逸,道法自然,在俗修行,沒有嚴格的出家制度,因此大受歡迎。因為信仰包容,吸收民間神話和文化遺產,對儒教佛教持開放態度,對西方宗教亦不排斥。
筆者的理解,儒道佛三教共融是大勢所趨,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體系,值得提倡。儒家以仁為核心信仰,強調道德教化與社會責任。道家主張效法自然,追求修身養性與延年益壽。佛家注重心靈覺悟與慈悲智慧,涅槃解脫和生死輪回。
筆者認識彭道長、林道長等朋友,服膺北宋理學家張載(世稱“橫渠先生”)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簡潔宏闊,概括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使命與擔當,是問道修行的精神坐標。其中,“為往圣繼絕學”的核心內涵是繼承和發揚古代圣賢因為各種原因中斷了的學術傳統與思想智慧,致力為后世延續并煥發新生。例如傳承《尚書》、研究《周易》,發掘傳統智慧、生態維護和自然保育,“以萬物之心存心,以生靈之命立命”,強調對自然萬物的尊重與生命倫理的繼承。家國情懷與人文關愛是激勵知識分子投身社會、追求真理的精神動力。這是我認識的道長朋友們求道得道的超然境界。
道教的精粹融合了哲學思想、修行方法與社會倫理,核心是對道的體悟與實踐,強調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道教的思想根基圍繞道和德來展開,形成了一套涵蓋宇宙觀、生命觀與方法論的完整體系。道是萬物的本源與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主張人應順應自然規律,實現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這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認為天地萬物是有機整體,人類需摒棄主觀妄為,融入自然循環。
道教認為人應該返璞歸真,修行的目標是融合到自然的本源。道教視宇宙為動態演化的過程,陰陽五行相生相克、構成萬物運行的基本法則。道教又注重養生修身,形成多樣化的修煉體系,動靜結合,核心在生理的調息與精神的升華。道教強調“德行是修行之本”,主張通過慈愛、包容、謙遜等品德實踐,凈化心靈、積累功德,為內在覺醒奠定基礎。
![]()
道教的倫理是順應規律、無為而治、自我化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能夠戰勝自己才算得上真正強大。道教敬畏自然,尊崇天神,敬奉祖先,繼承先輩的德行與智慧,尊重自然的狀態和規律,體現對傳統與自然的雙重敬畏,是維系社會倫理秩序的重要紐帶。“順應自然、返璞歸真”、“修身養性、德行并重”、“無為而治、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知足不辱”、“以人為本、順天應人”。
筆者個人認為,這也是大國治理的觀念,對于應對環境問題、實現個人成長、社會持續發展、萬物命運共同,正是中國新時代中國新文化的精髓:得道多助,天助自助;道家的哲理真是博大精深。
近年來,道家思想盛行的原因,符合現代人對心靈慰藉的需求,在傳統文化溯源的過程中煥然一新。儒墨法三家,以至其他六家(陰陽、縱橫、小說、名/農/雜),在內地的讀書會也頗受關注。道教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本土信仰,其哲學思想和修煉方法,為現代人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引導。在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包括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深化、提質和推廣。道家的教義、經典、儀式等活動逐漸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促進了道教的傳播和發展。今天的道家教義,不單是道德信仰,還包含了豐富的文化、歷史、崇教和哲學的內涵。加上網絡傳播的影響,有關道家(尤其是易經和道德經)的知識更加普及易得。全國從10多年前興起的讀書會,以中產階層為主的壯年、中年和長者們,對學習道家的歷史、教義、養生、醫療、飲食、修身、行止的方法趨之若鶩;筆者因為有所參予,充分感受得到,自覺受益非淺。
行文至此,應要舉例以說明之。農歷6月24日是關帝誕,今年閏6月,因此有兩個關帝誕,分別是7月18日和8月17日。筆者上月出席過關帝誕活動,本周應該還有一次。中國各地有不少文武廟。文是文昌,武是關羽,一文一武,同被封圣。他們是道家尊崇的無數神靈之一,和老聃、華佗、丘處機、王重陽、呂洞賓等一串串數之不盡的姓名,為世人所熟知。
文昌和關羽一起,就是文武雙全。道家既修文,也習武(武當派信奉道教)。中國的莘莘學子,一般都會定期到文武廟拜祭,不忘修文習武。筆者記得有詩句:《昔日舊恩難忘卻,義釋曹公傳美名。一腔熱血酬知己,今朝大義亦分明。華容道上馬蹄疾,青龍偃月照神靈》。
![]()
為什么在道家的認知之中,關羽被尊為武圣?關羽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能夠在后世被尊為“武圣”,可以從精神象征和文化傳承的維度理解,符合道家的思想。
首先,關羽有其軍事成就、武功高強。他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如果結合古代度量衡與現代單位進行換算,據《三國演義》記載該刀重82斤,當年1斤約260克,換算后約為今天的40公斤!“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大刀揮舞,挺厲害的。關鍵戰役包括官渡之戰(于萬軍之中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襄樊戰役以漢水淹七軍大破曹兵,逼降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于一時。他“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忠勇兼備。關羽被尊為武圣,因為其個人品德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尤其是“義薄云天”、“忠誠不二”的特質,成為歷代推崇的精神標桿。劉關張桃園結義,兄弟“誓以共死”;即便兵敗被擄,堅持“降漢不降曹”;得知劉備下落后立刻“封金掛印”,千里送嫂尋兄,是“忠君重諾”的象征。關羽又“善待卒伍”,“華容道上義釋曹操”、“月下讀春秋釋刁嬋”,“重情義、念舊恩”,仁厚寬宏、正氣凜然的形象,感染力極強。關羽敗走麥城、身首異處的終局更具悲劇色彩,成為“忠烈不屈”的化身。
隋朝將關羽封為“護法伽藍”,宋朝封他為“義勇武安王”,明朝晉升他為“協天護國忠義伏魔大帝”,自此納入道教神仙體系。儒家尊關羽為“文衡帝君”,其“忠義”符合儒家倫理,與孔子形成文武對應。清朝以關羽為“忠義”典范,雍正年間正式尊其為“武圣”,封號長達26字,遠超秦朝以來歷代所有武將;與“文圣”孔子并列,至此關羽的“官方地位”達到高峯。
關羽不僅是武力的象征,更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忠義仁勇”的核心價值觀,成為跨越階層、地域、時代、儒道同稱的精神圖騰。關羽和孔丘并列,成就“文武忠義兩雙全”理想人格的最高認可,納入道教神仙體系,和孔子位居儒教頂峯的至圣先師一起,達成儒道合流,是深刻影響華人社會的文化認同。
珠海唐家古鎮內有唐家三廟,其中之一是文武廟,供奉文昌帝君和武圣帝君,那是因為兩人同屬道教的神仙系列。文昌星和文昌帝君不是同一個概念。文昌星是天上星宿(主吉)、代表文學藝術才華,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格化后的神祇,別名梓潼帝君,本名張亞子,是唐代讀書人,長居四川梓潼。道教認他為掌管天下讀書人科舉考試、功名利祿的神仙,是文昌星的神格化體現。筆者上月參加的關帝誕活動,就是在該廟舉行。
中國人的姓氏各有起源,百家姓各有歷史人物,值得香港特區的年輕人溯源,會感到趣味盎然。臺灣地區民眾,大都供奉媽祖(林默娘)和關公,是兩岸共同的中華文化傳承。筆者如有機會,樂意介紹媽祖的傳奇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