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是不是發現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像換了個人?你說“天冷加衣”,他偏穿單褲;你問“考試咋樣”,他回“關你啥事”。
![]()
其實,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很多時候不是故意跟你作對,是想告訴你“我長大了,想自己做主”。
這時候硬著來只會把他推得更遠,可要是會溝通,能順著他的毛捋,你會發現,那個處處較勁的孩子,其實心里藏著不少想對你說的話。
真正聰明的父母,不是逼著孩子“聽話”,是用對方法讓他“愿意聽”。
1、用“傾聽”代替“說教”,孩子才愿意敞開心扉
青春期的孩子最煩“我當年如何如何”“你應該怎樣怎樣”,你剛開口說教,他心里就豎起了墻。
不如先閉上嘴當聽眾,讓他把話說完,說不定你會發現,他的想法沒那么離譜。
王姐特別會聽孩子說話,兒子上初三后總說“上學沒意思”,王姐沒罵他“不懂事”,而是說“你覺得沒意思,是因為作業太多,還是跟同學處得不愉快?”
![]()
兒子絮絮叨叨說了半天,原來只是最近跟同桌鬧了別扭。王姐聽完說“換作是我,被好朋友誤會也會難受”,兒子眼睛一紅,說“媽,其實我還是想好好學習的”。
后來王姐幫兒子分析了咋跟同桌和解,兒子的學習勁頭又回來了。
傾聽不是讓你全盤接受,是先讓孩子把心里的不如意倒出來。他覺得“你懂我”,才會慢慢聽你說的道理,這比講大道理管用一百倍。
2、用“商量”代替“命令”,孩子才愿意配合
“必須考進前二十”“周末不準出去”“這衣服太暴露,趕緊換了”——這些命令式的話,只會讓青春期孩子渾身不舒服,哪怕心里知道你是為他好,也偏要對著干。
不如換成商量的口氣,給他點選擇權,他反而會主動配合。
李哥家的兒子想染藍色頭發,李哥沒說“絕對不行”,而是說“染頭發可以,但得等考完試,而且選個淺點的顏色,不然老師該找你了,你覺得咋樣?”
![]()
兒子沒想到爸爸會同意,想了想說“那我染個深藍色,考完試就去”。后來真染了頭發,卻發現同學總盯著看,沒過多久自己就染回來了。李哥說“你越不讓他干,他越好奇,不如讓他試試,知道麻煩了自然就改了”。
商量不是沒原則的妥協,是把“我決定”換成“我們一起想想”。孩子覺得自己有話語權,反而會更在乎你的意見,畢竟誰也不想讓商量好的事搞砸。
3、用“共情”代替“指責”,孩子才愿意親近你
孩子犯錯時,你越罵“你怎么這么笨”“早就跟你說過”,他越不服氣,甚至故意犯更多錯。
可要是你先站在他的角度想想,說句“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他反而會愧疚,愿意聽你說該咋改。
張叔的女兒不小心把同學的吉他摔壞了,嚇得不敢回家。張叔找到她時,沒罵一句,只是說“我知道你現在肯定嚇壞了,咱們先想想咋賠給人家,錢不夠爸給你湊”。
![]()
女兒哇地哭了,說“爸,我不該帶同學的吉他出去玩”。后來張叔陪女兒一起給同學道歉,還幫著修好了吉他,女兒從那以后做事特別小心。
共情不是縱容錯誤,是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孩子摔了跤,你先幫他揉揉疼的地方,他才聽得進“下次要小心”;你上來就打他一巴掌,他只會記恨你,忘了自己錯在哪。
青春期孩子就像帶刺的玫瑰,你硬要抓,只會被扎;你輕輕捧著,反而能聞到花香。會溝通的父母,不是讓孩子“服軟”,是讓他覺得“爸媽懂我、信我、尊重我”。
試著多聽聽他咋說,多問問他“你覺得呢”,多想想“換作是我會咋想”。你會發現,那個總跟你對著干的孩子,其實只是想讓你看看“我已經長大了”。
![]()
等他感受到你的理解,叛逆的刺自然會慢慢變軟,說不定還會主動跟你說“媽,今天我們班發生了件事……”
這時候你就知道,好的溝通不是贏了孩子,是和孩子站在一起,陪他慢慢長大。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