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面對家里那個突然變“刺猬”的青春期孩子,是不是常覺得手足無措?你說東他往西,你多問兩句他就嫌煩,想好好聊聊吧,他要么鎖門要么戴耳機。
![]()
這時候硬碰硬只會兩敗俱傷,不如試試“低頭、閉嘴、假裝看不見”這三招。
不是說真要當甩手掌柜,是懂得在該退的時候退一步,該忍的時候忍一下,給孩子留點自己的空間。
1、低頭不是認輸,是蹲下來聽孩子說心里話
青春期的孩子最煩“你必須聽我的”,你越端著家長的架子,他越想跟你對著干。不如放下身段“低個頭”,把他當平等的“小大人”,他反而愿意跟你掏心窩子。
張姐以前總跟兒子吵,兒子說想買雙限量版球鞋,張姐劈頭蓋臉就罵“虛榮心作祟”,結果兒子偷偷用壓歲錢買了,還跟同學吐槽“我媽根本不懂我”。
后來張姐換了招,兒子再提想買球鞋時,她沒反對,反而說“這鞋確實挺酷,不過有點貴,你覺得它值在哪?” 兒子眼睛一亮,跟她講了半天設計和品牌故事,最后自己說“要不我再等等,打折了再買”。
![]()
張姐說:“原來不是他不講理,是我沒聽他把話說完。”
這里的“低頭”不是真要你認錯,是收起“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的優越感,蹲下來問問他“你為啥這么想”。
孩子覺得被尊重了,反而會聽你說的道理,這比站著訓話管用多了。
2、閉嘴不是不管,是少嘮叨給孩子留思考空間
“作業寫了嗎”“別總看手機”“跟誰出去玩了”——這些話是不是天天掛在嘴邊?可青春期的孩子耳朵像裝了過濾器,你越嘮叨,他越聽不進去,甚至故意跟你反著來。
劉姐的女兒上初二后,天天抱著手機聊微信,劉姐一天能說八遍“別玩了”,結果女兒把手機藏進被窩,熬夜聊到凌晨。
后來劉姐聽了勸,試著“閉嘴”,女兒玩手機時她不吭聲,只是把溫好的牛奶放在旁邊。過了幾天,女兒反而主動說“媽,我覺得總聊天也挺沒意思的”。
![]()
原來孩子自己也知道該干啥,就是煩被人天天催。
“閉嘴” 不是放任不管,是把“你必須這樣”換成“相信你能安排好”。孩子在沒人嘮叨的空間里,反而能慢慢學會自己管自己,畢竟誰也不想真的把事情搞砸。
3、假裝看不見,不是縱容,是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孩子總有些小毛病:房間亂得像戰場、偷偷跟同學出去看電影、偶爾說兩句小謊話。這時候揪著不放,只會讓他覺得“我做啥都不對”,不如“假裝看不見”,給點時間讓他自己糾正。
李叔很會這招,他兒子偷偷把漫畫書帶到學校,被老師發現了,李叔沒罵也沒打,只是說“我上學時也藏過武俠小說,后來覺得上課看影響聽講,就改成放學看了”。
兒子聽了沒吭聲,第二天就把漫畫書收起來了。李叔說:“孩子知道錯了,就是不好意思承認,你假裝沒看見,給個臺階,他反而會改。”
![]()
“假裝看不見”的智慧在于,分清哪些是原則性錯誤(比如撒謊騙錢、欺負同學),哪些是成長中的小插曲(比如房間亂、偶爾頂嘴)。小毛病不妨睜只眼閉只眼,孩子在試錯里才能慢慢明白“這樣做不妥”,比你天天盯著念叨管用多了。
青春期就像孩子人生的“斷奶期”,他想自己吃飯,你偏要喂;他想自己走路,你偏要抱,肯定會鬧別扭。
“低頭”是讓他覺得“你懂我”,“閉嘴”是讓他知道“你信我”,“假裝看不見”是讓他明白“你尊重我”。這三招看著簡單,其實藏著對孩子的理解和信任。
不用怕孩子走彎路,青春期就是用來試錯的;也不用愁孩子不跟你親,你退一步,他反而會慢慢靠近。
等過了這段較勁的日子,你會發現,那個總跟你對著干的“刺猬”,其實心里一直盼著你的理解。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