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古時候啊,有個叫阿爾丹的外邦商人,生得高鼻深目,一頭卷曲的黃發。
這人常年漂在海上做買賣,雖說攢下了不少家底,可也吃盡了風浪的苦頭。
這年秋天,阿爾丹的商船行至閩南一帶,正趕上"九月九,風打頭"的時節。
那海浪掀起來比城墻還高,黑壓壓的云彩貼著海面飛,活像閻王爺揮著鞭子趕烏云。
阿爾丹在甲板上站都站不穩,一個浪頭拍過來,整條船"咔嚓"裂成了兩半。
"救命啊!"阿爾丹抱著塊船板在海水里撲騰,咸澀的海水直往嗓子眼里灌。
他心想這回算是交代了,眼前都開始走馬燈似的閃過家鄉妻兒的模樣。
就在這當口,忽然看見遠處亮起一點暖黃的光,在墨汁似的海面上搖搖晃晃,活像天上掉下來的星星。
那光越來越近,竟是一盞魚燈!
燈下映著張黝黑的臉,皺紋里都夾著海風刮出來的溝壑。
那人二話不說就把阿爾丹拽上了小船,還脫下自己的蓑衣裹在他身上。
阿爾丹凍得牙關直打架,卻瞧見救他的人赤著膊在搖櫓,胳膊上的腱子肉繃得緊緊的。
"多、多謝..."阿爾丹結結巴巴地道謝,可對方只是擺擺手,顯然聽不懂這外邦話。
倒是那盞魚燈在兩人中間亮堂堂的,燈罩上畫著條紅鯉魚,魚眼睛活靈活現的,在風浪里也不見熄滅。
船靠岸后,那漁夫把阿爾丹安頓在自家茅草屋里,又是熬姜湯又是烤衣裳。
阿爾丹比劃著問恩人姓名,對方搖頭笑笑,指了指魚燈,做了個贈送的手勢。
第二天阿爾丹醒來時,漁夫已經出海了,只留下那盞魚燈擺在床頭。
等阿爾丹養好了傷,他決心要找到恩公道謝。
可閩南話他是一句不懂,只好舉著魚燈挨家挨戶問。
![]()
頭一個問的是悅來客棧的掌柜,那胖掌柜瞇著眼瞅了半天魚燈,拍著大腿說:"這燈是祈家老鋪做的,可祈禹那后生..."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只給指了魚燈鋪子的方向。
魚燈鋪的老板是個獨眼老漢,見著燈就"哎喲"一聲:"這燈芯是特制的,能抗七級風!祈禹那小子每回出海都來買..."說著突然紅了眼眶,轉身去招呼其他客人了。
阿爾丹越找越糊涂,蹲在碼頭邊直撓頭。
這時有個補漁網的老阿婆顫巍巍過來,指著魚燈說:"后生啊,這燈上的'禹'字還是我老伴寫的呢。"
旁邊抽煙的老阿公接過話茬:"祈禹那孩子心善,上月還救了個落水的娃..."
正說著,碼頭突然騷動起來。
阿爾丹一抬頭,渾身的血都凝住了——那不是祈禹嗎?穿著一樣的藍布衫,連走路的姿勢都一模一樣!
他沖上去拉住那人胳膊,嘴里"恩公恩公"地叫。
那人看清魚燈后,眼淚"唰"地就下來了:"這是我阿兄的手藝,客官要找的是我阿兄祈禹吧,我們是孿生兄弟,阿兄他已經..."話到這兒已經哽咽得說不下去。
后來阿爾丹才明白,原來祈禹上月出海時遇上商船觸礁,他舉著魚燈救起了六個落水客商,自己卻被回頭浪卷走了。
漁民們找了三天三夜,只找回他常戴的斗笠,如今埋在村東頭的衣冠冢里。
祈風抹著淚道:"你遇險時很幸運遇到了我阿兄,可我阿兄卻沒能遇到救援。"
他帶著阿爾丹來到墳前,新土上已經冒出星星點點的野花。
阿爾丹跪在地上,想起那夜海上搖晃的魚燈,哭得像個孩子。
他突然用生硬的官話說:"我要學做魚燈。"
這話倒把旁邊的祈風驚得一愣。
"客官說笑呢?"祈風抹著眼淚,"這魚燈手藝是祖傳的,沒三年五載學不會..."
阿爾丹也不答話,第二天一早就蹲在祈家鋪子門口。
![]()
閩南的日頭毒得很,把他那張本來就被海風吹得皴裂的臉曬得通紅。
有街坊來勸:"外邦郎,祈家手藝向來不傳外人,你..."
話沒說完,就見阿爾丹從懷里掏出個油紙包,里頭是塊亮閃閃的波斯琉璃。
第三天晌午,祈風終于打開門,看見阿爾丹嘴唇都曬脫了皮,卻還死死抱著那盞魚燈。
他長嘆一聲:"進來吧,我教你。"
要說這魚燈制作,講究可多了。
祈風帶著阿爾丹到后山選竹子,專挑"三年青"——就是長了三年零三個月的毛竹。
"這樣的竹子韌性強,破成篾條彎成魚形不會斷。"
祈風邊說邊比劃,阿爾丹雖然聽不懂,但眼睛瞪得溜圓,生怕漏掉半點細節。
破竹刀在祈風手里像活過來似的,刷刷幾下就把竹子劈成均勻的細條。
阿爾丹學著他的樣子下手,卻把手掌劃出好幾道口子。
祈風搖頭笑笑,翻出瓶藥粉給他敷上,那藥粉摻了海螵蛸,止血特別靈。
糊燈罩用的桑皮紙要提前三個月準備,用牡蠣殼粉調漿糊,這樣糊出來的燈罩不怕潮。
阿爾丹看著祈風調漿糊,突然從行囊里掏出包紅色粉末,比劃著要加進去。
祈風湊近一聞,竟是西域來的朱砂!
"加這個做什么?"
阿爾丹指著門外的大海,又模仿下雨的動作。
原來他們家鄉用朱砂摻顏料,畫出來的圖案經得起風吹雨打。
祈風將信將疑試了試,果然那紅色鮮艷得像剛摘的荔枝,水淋上去也不褪色。
轉眼到了臘月,阿爾丹已經能獨立做出簡單的鯉魚燈。
這日他突發奇想,把從故鄉帶來的椰殼磨成薄片,嵌在魚燈腹部。
祈風見了直皺眉:"胡鬧!魚燈從來都是竹骨紙皮..."
阿爾丹急得直跺腳,突然抱起魚燈就往海邊跑。
祈風追到礁石灘,只見他把燈放在浪頭最大的地方。
說也奇怪,那椰殼魚燈在浪里翻騰就是不破,倒是旁邊普通的魚燈幾下就被拍散了架。
祈風站在齊膝的海水里,突然紅了眼眶:"阿兄當年要是有這樣的燈..."話沒說完就背過身去。
阿爾丹笨拙地拍拍他肩膀,兩人望著暮色中的大海,誰也沒說話。
開春那天,泉州港開了家特別的鋪子。
外邦商人阿爾丹在店門口掛起一排魚燈,有鯉魚燈、龍燈、龜燈,每盞燈上都寫著吉祥話。
有好奇的問起來,他就指著最大那盞鯉魚燈說:"這是給黑暗中的人帶去的一盞希望。"燈罩上清清楚楚寫著"祈禹"兩個字。
說來也怪,自打這鋪子開張,夜里出海的人總說能看見兩盞魚燈在礁石區飄著,像在給船只引路。
![]()
老漁民們都說,那是祈禹的魂靈在護佑這片他舍命相救的海域呢。
如今閩南一帶還流傳著句老話:"海上見魚燈,平安到天明。"
那燈啊,照亮的不僅是夜路,更是人心里的善念。這善念就像阿爾丹帶回去的魚燈手藝,從一個海岸傳到另一個海岸,生生世世都不會熄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