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末年的浙東大地,有這樣一位女子。
她的生命如流星般短暫,卻在歷史的天空中劃出了璀璨的光芒。
她未曾踏入過繁華的都城,也未曾在朝堂上留下只言片語,卻以一支筆,將少女的憧憬、愛情的熾熱、命運的悲愴,都熔鑄進了那些清麗而哀婉的詩句里。
她出身名門,自幼便顯露出過人的才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尤其擅長詠物言志,筆下的梅花、雪月,都帶著一股清絕孤高的氣韻。她與青梅竹馬的戀人定下婚約,卻因世俗的阻礙和命運的捉弄,最終未能相守,戀人病逝后,她悲痛欲絕,不久也隨之而去,年僅二十八歲。
她的作品在她生前便已流傳,卻因年代久遠和性別偏見,一度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直到明清時期,才被文人重新發掘整理,其才情之高,足以與李清照、朱淑真等宋代才女相媲美。
她的故事,藏在那些泣血的詩句里,藏在浙東的山水間,藏在后人對忠貞愛情的無盡贊嘆中。
這個被后世稱為 “宋代四大女詞人” 之一的奇女子,便是張玉娘。
![]()
南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 年),浙江松陽(今屬麗水)的一個官宦世家迎來了一個女嬰,父母為她取名張玉娘,字若瓊,號一貞居士。
張家是當地的望族,祖上曾出過不少官員,父親張懋曾任提舉官,為人正直,學識淵博,母親也出身書香門第,知書達理。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張玉娘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不像其他富家女子那樣只專注于女紅針黹,而是對讀書寫字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父親見她天資聰穎,便特意為她聘請了塾師,教她誦讀詩書。張玉娘悟性極高,過目成誦,七歲時便能作詩,十一二歲時,其詩詞水平便已超過了許多成年文人。
除了詩詞,張玉娘在其他方面也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賦。
她精通音律,能彈奏多種樂器,尤其擅長琵琶,彈奏起來指法嫻熟,情感充沛,常常能讓聽者動容。她還擅長繪畫,尤其擅長畫梅、蘭、竹、菊等君子之花,其畫作筆法細膩,意境深遠,被當時的文人稱為 “女中畫圣”。
少女時期的張玉娘,生活是無憂無慮的。
松陽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她常常與姐妹們一起游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尋找創作靈感。
她曾在《游春》一詩中寫道:“東風吹綠上汀洲,染出江南一片愁。惹起王孫歸未得,杜鵑啼血滿枝頭。” 雖然詩中帶有一絲淡淡的愁緒,但也展現了她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敏感。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張玉娘與表兄沈佺相識相戀。
沈佺是張玉娘母親的侄子,兩人自幼便在一起玩耍,可謂青梅竹馬。沈佺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青年,不僅飽讀詩書,而且文武雙全,性格豪爽正直。
兩人情投意合,常常一起吟詩作對,談論古今,感情日益深厚。在雙方父母的見證下,兩人定下了婚約,約定待沈佺考取功名后便舉行婚禮。這段美好的戀情,成為了張玉娘一生中最珍貴的回憶,也為她后來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張玉娘與沈佺的愛情,如同浙東的山水一般,純凈而深沉。兩人不僅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更有著相似的人生追求,他們都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的價值。
![]()
沈佺為了能早日與張玉娘成婚,也為了能在朝堂上有所作為,便更加發奮讀書。他常常挑燈夜讀,鉆研經史子集,張玉娘則在一旁為他研墨鋪紙,紅袖添香。
有時,沈佺遇到難題,張玉娘便會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智慧,為他提供一些獨到的見解,幫助他解開疑惑。
在沈佺準備參加科舉考試期間,張玉娘寫下了許多詩詞鼓勵他。
在《送沈生》中,她寫道:“一朝辭故里,千里赴神京。得意春風暖,名題雁塔榮。” 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沈佺的祝福和期望。沈佺也常常在給張玉娘的信中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他在信中寫道:“相思如明月,夜夜照君床。何時重相見,共話別后腸。”
然而,命運卻對這對有情人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沈佺雖然才華出眾,卻在科舉考試中屢次失利。這不僅讓他感到十分沮喪,也讓張家父母對他產生了不滿。張家父母認為沈佺沒有前途,無法給張玉娘帶來幸福的生活,便開始動了悔婚的念頭。
張玉娘得知父母的想法后,堅決反對。她對父母說:“女兒與沈郎情投意合,早已定下終身,豈能因一時的成敗而改變?沈郎才華橫溢,只是時運不濟,終有一天會功成名就的。”
為了表達自己對沈佺的忠貞,張玉娘還寫下了《矢志》一詩:“山盟海誓猶在耳,豈容他人亂我心。縱使榮華富貴誘,此生只愛沈郎身。”
張家父母見張玉娘態度堅決,便暫時打消了悔婚的念頭,但對沈佺的態度卻變得冷淡起來。這讓沈佺感到十分難堪和痛苦,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張玉娘,也辜負了她的期望。在巨大的壓力下,沈佺的身體漸漸垮了下來,最終一病不起。
沈佺的病重,讓張玉娘心急如焚。她不顧父母的反對,親自前往沈佺家中照料他。在沈佺病重期間,張玉娘衣不解帶,日夜守候在他的床邊,為他端湯送藥,輕聲安慰。她還常常為沈佺彈奏琵琶,讀自己寫的詩詞給他聽,希望能減輕他的痛苦。
然而,沈佺的病情卻日益加重。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拉著張玉娘的手,深情地說:“若瓊,我對不起你,不能兌現我們的承諾了。你是一個好女子,值得更好的人來愛你,忘了我吧,好好生活下去。” 張玉娘淚流滿面,哽咽著說:“沈郎,你不要說傻話,我不會離開你的,無論你變成什么樣子,我都會陪著你。”
![]()
不久后,沈佺便在遺憾和不舍中離開了人世。沈佺的死,對張玉娘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她悲痛欲絕,幾欲隨他而去。在沈佺的葬禮上,張玉娘寫下了《哭沈生》一詩:“不見沈郎久,相思日夜深。忽聞泉下信,愁斷女兒心。”
沈佺死后,張玉娘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她整日以淚洗面,精神恍惚,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拒絕與外界接觸。她常常對著沈佺的遺物發呆,回憶著兩人過去的點點滴滴。為了寄托對沈佺的思念,她寫下了大量的詩詞,這些詩詞充滿了悲傷和絕望的情緒,如《暮春有感》:“寂寞深閨里,春來倍黯然。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張家父母見張玉娘如此消沉,十分擔心,便想為她另尋一門親事,讓她重新開始生活。但張玉娘卻堅決不同意,她對父母說:“我的心已經隨著沈郎去了,此生不會再愛上任何人。” 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她甚至剪掉了自己的長發,以示忠貞。
盡管命運多舛,愛情悲劇,但張玉娘的文學才華卻并未因此而埋沒。她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作品,據記載,她的詩詞有數百首之多,可惜很多都已失傳,現存的僅有《蘭雪集》一卷,收錄了她的詩詞一百余首。
張玉娘的詩詞題材廣泛,既有對愛情的歌頌與哀悼,也有對自然景色的描繪,還有對社會現實的關注。
她的愛情詩寫得尤為動人,情感真摯,語言優美,如《山之高》:“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遠道,一日不見兮,我心悄悄。”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對戀人的深切思念,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除了愛情詩,張玉娘的詠物詩也很有特色。她善于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她筆下的梅花,傲骨錚錚,不畏嚴寒,如《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首詩雖然不是張玉娘所作,但卻能很好地體現出她詠物詩的風格。她的《白茉莉》一詩也十分出色:“冰雪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瑣窗隈。香從清夢回時覺,花向美人頭上開。” 詩中以白茉莉自喻,表達了自己純潔高尚的品格。
張玉娘的詩詞風格清新婉約,意境深遠,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她的語言通俗易懂,卻又不失典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如《秋夜》:“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 這首詩通過對秋夜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和對人生的感慨,意境優美,耐人尋味。
張玉娘的文學成就不僅在當時得到了人們的認可,而且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代文學家楊慎曾在《升庵詩話》中評價她的詩詞:“張玉娘《蘭雪集》,其詞清麗,不減易安、淑真。” 清代學者紀昀也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她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其詩多抒寫閨怨,語帶纖艷,而意境深遠,非尋常閨閣之作可比。”
沈佺死后,張玉娘的身體也日漸衰弱。她整日沉浸在悲痛之中,茶飯不思,夜不能寐,身體越來越差。盡管如此,她依然堅持創作,將自己對沈佺的思念和對命運的感慨都寫進了詩詞里。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張玉娘的病情越來越嚴重。
![]()
她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開始整理自己的詩詞作品,希望能將它們流傳下去。她對身邊的侍女說:“我一生與詩詞為伴,與沈郎相知相愛,雖然命運坎坷,但也無憾了。我死后,希望能將我的詩詞整理成冊,讓后人知道,曾經有一個叫張玉娘的女子,為了愛情,為了詩詞,奮斗過,痛苦過。”
南宋景定元年(1260 年),張玉娘在對沈佺的無盡思念中離開了人世,年僅二十八歲。她的死,讓人們感到十分惋惜,許多文人墨客都紛紛寫下詩詞悼念她。
張玉娘死后,她的侍女將她的詩詞整理成冊,取名為《蘭雪集》。“蘭雪” 二字,既體現了張玉娘純潔高尚的品格,也暗示了她的詩詞如蘭似雪,清新淡雅。
《蘭雪集》在后世流傳甚廣,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蘭雪集》是張玉娘唯一的傳世之作,收錄了她的詩詞一百余首。這部作品在南宋時期就已經開始流傳,但由于張玉娘是女性,加上當時社會對女性文學的輕視,所以并沒有得到廣泛的關注。
到了明代,隨著女性文學的興起,《蘭雪集》才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明代文學家楊慎對《蘭雪集》十分推崇,他在《升庵詩話》中多次引用張玉娘的詩詞,并對其進行了高度評價。他還親自為《蘭雪集》作序,稱其 “為千古閨閣之秀,不獨浙東之美也”。
清代時期,《蘭雪集》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和整理。清代學者紀昀將《蘭雪集》收入《四庫全書》,并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其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評價。此外,還有許多文人對《蘭雪集》進行了注釋和點評,使其更加通俗易懂,便于讀者理解和欣賞。
《蘭雪集》的流傳,不僅讓人們了解到了張玉娘的文學才華,也讓人們感受到了她對愛情的忠貞和對命運的抗爭。她的詩詞中所蘊含的真摯情感和深刻思想,對后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后世的文人墨客都從《蘭雪集》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在宋代文學史上,出現了許多才華橫溢的女性作家,如李清照、朱淑真、唐琬等,張玉娘與她們相比,既有相似之處,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
從生活經歷來看,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前期她生活優裕,與丈夫趙明誠感情深厚,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她的作品多描繪閨中生活和夫妻恩愛,風格清新明快;
后期由于戰亂,她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丈夫去世,家產流失,她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作品多抒發國破家亡的悲痛和對丈夫的思念,風格沉郁頓挫。
朱淑真的一生則相對坎坷,她的婚姻不幸,生活充滿了痛苦和孤獨,她的作品大多抒發愁怨和對命運的不滿,風格凄婉哀怨。
唐琬的一生則更為短暫,她與陸游的愛情故事傳為佳話,但最終卻因封建禮教的壓迫而被迫分離,她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每一首都充滿了悲傷和無奈。
與她們相比,張玉娘的生活經歷也充滿了悲劇色彩。她與沈佺的愛情雖然真摯,但卻因命運的捉弄而未能相守,最終生死相隔。她的作品也多抒發對愛情的哀悼和對命運的感慨,風格清麗哀婉。
從作品風格來看,李清照的詩詞語言清麗明快,意境深遠,善于運用白描的手法,將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她的詞在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被稱為 “易安體”。
朱淑真的詩詞以清新自然、語淡情深著稱,她的作品多從日常生活中取材,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唐琬的詩詞則充滿了悲傷和無奈,語言優美動人,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張玉娘的詩詞風格清新婉約,意境深遠,善于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她的語言通俗易懂,卻又不失典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總的來說,張玉娘與其他宋代才女一樣,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杰出女性作家,她們的作品各有特色,都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她們的故事和作品,也讓我們看到了宋代女性的才華和勇氣,以及她們在封建社會中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