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河南高考,辦學歷史為“零”的福耀科技大學的投檔線為658分,錄取的考生中最高分為683分。要知道,高考683分在河南完全可以填報C9高校,但這位考生卻放棄了知名985高校轉投福耀科大,所以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
1)
福耀科技大學由著名企業家曹先生捐資設立,定位為“高起點、小而精、國際化”新型研究型大學。不少考生選擇該校,是基于以下3個理由。
第一,資源傾斜。福耀科技大學首屆學生享有“院士一對一導師制”,企業聯合培養項目直通福耀玻璃、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第二,專業自由。該校打破傳統院系壁壘,允許學生自主設計“材料科學+人工智能”等跨學科課程;第三,改革背書。校長王樹國曾主導西安交大“西遷精神”改革,他提出的“打破圍墻辦大學”的理念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但更多的人是比較擔憂的,畢竟福耀科技大學還沒有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讀這所大學,以后在考公務員、入職國企等方面會不會處于劣勢?
其實,這種擔憂屬于過慮了,既然選擇福耀科技大學,基本就是不準備考公務員或者進入國企了,他們的目標是繼續深造,或者直接進入市場,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興領域,或工作,或創業,在市場中闖出一片天地,實現個人價值。
2)
話說回來,盡管福耀科技大學擁有很多優勢,但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就讀該校需要直面三大挑戰。
首先,課程體系的不確定性。福耀科大宣稱“打破傳統院系”,但其跨學科課程尚未經過完整教學周期驗證。我們都知道的南方科技大學,首屆畢業生就曾反饋“課程銜接混亂”“部分實驗設備不足”等問題。福耀科大能否在短期內完善體系,仍是未知數。
其次,學位認可的隱性門檻。雖然教育部承認福耀科大的學位,但市場上除福耀集團等相關企業外,其他的大企業、大公司認不認,是不好說的。某央企HR就曾直言:“我們更傾向錄取傳統名校畢業生,因為他們的培養路徑更可預測。”
第三,改革者的個人風險。校長王樹國的改革雄心面臨現實考驗。福耀2024年科研經費預算為15億元,僅為復旦大學的1/8;其“企業聯合培養”模式需平衡學術獨立性與商業利益,稍有不慎便可能淪為“企業培訓部”。教育專家熊博士就警告過:“選擇新校,相當于把自己的未來押注在一場尚未成功的改革上,考生需做好‘成為犧牲品’的心理準備。”
3)
回望中國高等教育史,類似的“新校實驗”并非首次。1985年,深圳大學在一片灘涂上創立,首年招生即吸引多名放棄北大、清華的考生。當時輿論同樣質疑:“沒有歷史積淀的大學,能培養出人才嗎?”39年后,深大畢業生中涌現出馬某某、史某某等商界領袖,其計算機學科更躋身全球前1%,展現出很強的實力和影響力。
簡而言之,大學不僅是“社會分層器”,也是“創新孵化器”,我們需要通過一些變革來讓高等教育發生變化,同時為社會培養一批具有“顛覆現有規則勇氣和實力”的破局者。
今日話題:如果你家孩子高考683分,你會讓他填報福耀科技大學嗎?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王老師教育課堂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