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養(yǎng)殖是一項以淡水動物為飼養(yǎng)對象的一項生產(chǎn)型產(chǎn)業(yè)。在養(yǎng)殖過程中,只有充分了解并運用各類淡水魚類的生態(tài)習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養(yǎng)殖效果。目前,可供我們飼養(yǎng)的淡水動物種類繁多,現(xiàn)擇要介紹其重要的生態(tài)習性。
一、食性
不同的水生動物在自然界中長期以來形成了不同的食物習慣,我們稱之為食性。水生動物的食性大致可以劃分為4大類型。
1.草食性
草食性是指魚類吃食植物的特性。魚類在自然水體中攝取植物性食物,即以水生維管束植物(水草)或低等藻類植物(浮游植物)為食。草食性水生動物主要是一些草食性魚類。草魚就是以草料為食的魚類;鳊、團頭魴等魚類也可以草料為食物;蝦、蟹也吃水草。不僅如此,陸地嫩草和一些陸生的瓜菜葉片也為一些草食性水生動物所喜愛。
![]()
圖1 水草
水中的藻類包括浮游植物和著生藻類,是各種幼魚的主要食物之一,也有不少水生動物終生以之為食,比如四大家魚中的鰱魚和白鯽等,還有人工育珠所飼養(yǎng)的軟體動物蚌類等。
2.肉食性
肉食性是指主要吃肉類的動物的習性。根據(jù)攝食對象不同,肉食性又可分為3個類型:
①兇猛肉食性。具有這種食性的水生動物通常是以較大的活的脊椎動物為食物,被食的對象主要是魚類甚至包括本種。兇猛肉食性以魚類為多,它們游泳活潑,口裂大,善于追捕獵物,有的種類的上下頜骨上還長有銳利的“齒”,便于攝獲或撕裂食物。比如鳡魚、哲羅魚、狗魚、鱖魚、鱸魚等都是典型的兇猛肉食性魚類。
②溫和肉食性。這一類肉食性水生動物通常以水體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比如青魚以螺螄、蜆蛤為食;黃顙魚捕蝦類;胭脂魚等由于生活在水的底部,多以其它底棲動物為食,比如水蚯蚓、水生昆蟲、淡水殼菜等。還有一些水生動物比如蛙以昆蟲、小魚、小蝦為食,龜、鱉等也具有溫和肉食性的特征。
③浮游動物食性。這類食性的水生動物以浮游甲殼類、枝角類、橈足類為主食,它們的鰓耙也比較細密。鳤魚、銀魚科魚類、鱭屬魚類、鳙魚以及洄游的鰣魚等都屬于這一類。海洋中的最大的鯊魚——姥鯊,體長可達15米,也是以浮游甲殼動物為主食。
各種肉食性的水生動物,所攝取的食物種類并非固定不變,它們有時也根據(jù)水體中的食物情況吃其它種類的食物。例如,兇猛的哲羅魚除經(jīng)常食魚外,水中的昆蟲、蛙類、鼠類也能獵取;吃底棲動物的青魚,有時也要吃一些小蝦小蟹。再如,吃浮游動物的魚類,在濾食的過程中,水中的其它浮游種類比如水生昆蟲的幼蟲、小魚、小蝦等也可能被同時攝取;鳙魚的食物中也必然摻雜著一些大型浮游植物。
水生動物的食性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各種肉食性水生動物在人工飼養(yǎng)的條件下,均可以通過人工馴化采食人工餌料,不過要求添加的動物性原料比例很高。
3.雜食性
雜食性也叫泛食性,對動植物都能攝食。水生動物中典型的例子有鯉魚、泥鰍、鯽魚等。鯉魚既可以吃水草比如浮薸,又可食螺、蜆和其它底棲動物。泥鰍的食性也十分廣泛,包括昆蟲幼蟲、小型甲殼動物、扁螺、高等水生維管束植物、藻類植物等。?條(俗稱白條)的食性更雜,攝取的對象包括各種藻類植物、水生昆蟲、水蚯蚓、浮游動物、魚蝦幼體等,同時,由于?條常在近岸活動,因此,能攝食落入水中的菜葉雜食。
4.碎屑食性
碎屑食性的水生動物以吸取或舔刮底層碎屑或周叢生物為食,實際上它是一種雜食性。在碎屑食性水生動物中,有的種類口常偏下位,下頜具有角質(zhì)邊緣。由于它們經(jīng)常攝取大量的腐殖質(zhì),除腸管中常出現(xiàn)大量泥沙外,碎屑中的動植物尸體和碎片,以及生活在腐殖質(zhì)中的小型底棲動物、植物也都是它們的良好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常見的碎屑食性魚類有黃尾密鯝、鯪魚、非洲出產(chǎn)的羅非魚和白甲魚等。
![]()
除了按食物的性質(zhì)將食性分成以上4種類型之外,還可以根據(jù)被吃食物的種類或類群的多少或廣狹,把水生動物的食性分成廣食性、狹食性和單食性。
①廣食性。一般說來雜食性就屬于廣食性。廣食性水生動物的攝食、消化器官能適應攝取、消化、吸收不同種類的動植物性食物。
②狹食性。大多草食性和肉食性水生動物都是狹食性,因為它們的攝食、消化器官已經(jīng)特化,當外界的營養(yǎng)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變化時一般較難適應。
③單食性。所謂單食性,是指僅吃植物或動物中的一定類群。真正的單食性水生動物并不存在。比如只吃魚的兇猛肉食性水生動物并不是只吃一種魚;草魚是單食性的,但它喜吃的水陸草的種類也不少,在水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它什么都能吃。吃螺螄的青魚是典型的單食性魚類,但水體中的腹足類軟體動物也往往不止一種。
總的看來,水生經(jīng)濟動物的食性,是在種的形成過程中,對環(huán)境的適應而產(chǎn)生的一種特性。在水體中食料基礎比較穩(wěn)定的條件下,對狹食性水生動物較為有利;在食料基礎經(jīng)常發(fā)生變化的條件下,對廣食性水生動物就比較有利。人工飼養(yǎng)水生動物都是采用雜食性方式飼養(yǎng),只是不同食性餌料配方差異比較大。
二、洄游
水生動物的洄游是水生動物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洄游與一般的運動不同,一般的運動是反射運動,常是由外界的各種刺激所引起,比如水體的環(huán)境惡化或受敵害襲擊而引起的轉(zhuǎn)移和逃避運動,具有突發(fā)性、偶然性和無定向性,且常常是單個體的獨立行為。洄游則是一些水生動物主動的、定向的運動,而且往往是集群的,具有種的特點的運動。洄游也是周期性的長距離運動,隨著水生動物生命各個周期、各環(huán)節(jié)的推移,每年重復進行。洄游的距離一般較長,有些水生動物如大馬哈魚,為了尋找適宜的繁殖場所需運動幾千公里,如圖1所示。
![]()
圖2 大馬哈魚洄游
許多水生動物,特別是淡水魚類中的某些種類終生生活在外界環(huán)境變化不大的水體中,攝食、產(chǎn)卵、越冬等生命周期性活動都在較小的范圍內(nèi)進行,沒有明顯的洄游移棲運動,被稱為非洄游性水生動物,比如鯉魚、鯽魚、龜、鱉、蛙等。從水生動物生活周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來看,洄游與生殖、越冬、攝食等活動密切相關,因而有產(chǎn)卵洄游、越冬洄游和攝食洄游之分。
1. 產(chǎn)卵洄游
產(chǎn)卵洄游是水生動物由越冬場所或肥育場向產(chǎn)卵場的洄游。魚類的產(chǎn)卵習性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魚類為了尋求適宜的產(chǎn)卵條件,保證魚卵和魚苗能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發(fā)育,常常要進行產(chǎn)卵洄游。產(chǎn)卵洄游開始的時間一般在繁殖季節(jié)前不久。洄游的距離有長有短,因種類不同而異。比如生活在淡水中的鰻鱺要洄游幾千公里到海洋深處產(chǎn)卵;生活在海洋中的鰣魚、大馬哈魚也要洄游很遠的距離到江河中產(chǎn)卵;由靜水湖泊洄游至江河中特定的產(chǎn)卵場所的一些鯉科魚類,洄游的距離僅幾十公里至幾百公里。許多海產(chǎn)魚類由外海向近岸進行產(chǎn)卵洄游的距離也很遠。湖泊中的魚類由開闊的湖區(qū)中心游向沿岸產(chǎn)卵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洄游,但距離很近。
2. 越冬洄游
越冬洄游是水生動物由肥育場地向越冬場所的洄游。冬季來臨前,許多水生變溫動物的活動能力減弱,為了保證在寒冷的季節(jié)有適宜的棲息條件,往往要進行由淺水環(huán)境向深水或由水域的北端向南端移動的越冬洄游。例如,我國黃海、渤海的白姑魚,在九月份水溫降低時便從鴨綠江到黃海南部越冬場越冬。長江中下游流域中的許多大型鯉科魚類,平時在洞庭湖、潘陽湖等湖泊中攝食肥育,冬季來臨前則紛向干流洄游,在河流深處或坑穴中越冬。
3. 攝食洄游
攝食洄游一般是由產(chǎn)卵場向肥育場的洄游,這是因為產(chǎn)后的水生動物需要強烈地攝食營養(yǎng)。例如,小黃魚在渤海灣和遼東灣等產(chǎn)卵場地產(chǎn)卵后,分別向大清河口、黃河口外海和長興島與秦皇島間的海區(qū)洄游以進行肥育。又如中華絨毛蟹為在咸淡水中繁殖、在淡水中生長的洄游性甲殼類水生動物,親蟹在咸淡水中交配產(chǎn)卵,卵經(jīng)孵化發(fā)育成大眼幼蟲(俗稱蟹苗)后,由河口進入淡水,在各通江湖泊中生長發(fā)育約17個月左右(2秋齡)即性腺成熟,再順水而下洄游至河口海水區(qū)進行繁殖,繁殖結束后親蟹相繼死亡。
攝食洄游與產(chǎn)卵洄游和越冬洄游不同,有的在攝食的過程中就往往達到了洄游目的。幼魚的攝食洄游十分明顯。草魚、青魚、鰱魚、鳙魚等在江河繁殖后,在發(fā)育到能自由攝食后,幼魚即沿岸逆水上游,進入通江的湖泊或小支流中進行肥育。攝食洄游也有伴隨產(chǎn)卵洄游同時進行的。例如,金槍魚在由西沙群島向海南島進行長距離生殖洄游時,沿途強烈攝食,同時也是一種攝食洄游。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一切洄游魚類和半洄游魚類都要進行3個洄游環(huán)節(jié)。有些冷水性魚類比如白鮭屬魚,只需進行產(chǎn)卵洄游和攝食洄游,沒有越冬洄游,它們在晚秋和初冬產(chǎn)卵,冬季也不停食。生活在淺水湖泊中的一些魚類,攝食和產(chǎn)卵都在湖區(qū)進行,有時只進行向河床深處的越冬洄游;幼魚則只有攝食洄游,沒有產(chǎn)卵洄游。
三、棲息習性
種類不同的水生動物,其棲息環(huán)境及水層也各不一樣,這是該種在形成時和長期的生存競爭中所形成的固有特性。幾種魚在水體中的活動水層見圖3。
![]()
圖3 幾種魚在水體中的活動水層
1.棲息在水體的表層
表層水中的浮游生物含量豐富,溶氧含量相對較高。生活在水體表層的水生動物,通常采取濾食的攝食方式,它們有一個特殊的攝食器官——鰓耙。例如,鰱魚和鳙魚在水體表層,利用鰓耙濾取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
![]()
圖4 鰓耙
2.棲息在水體的中層
棲息在水體中層的水生動物通常是草食性或兇猛肉食性,比如草魚、鳊魴等。鳡魚、狗魚、鱖魚、翹嘴紅等兇猛肉食性魚類在水體中層大量捕食水體中的小型魚類。棲息在水體中層的水生動物有時為了攝食,也會活動于水體的表層。
3.底棲
底棲息性的水生動物種類很多。許多雜食性魚類,比如鯉魚、鯽魚、羅非魚、蚌、螺等都屬于底棲動物。以底棲動物為食的青魚以及肉食性的鯰魚等,也是底棲動物。
4.穴居性
許多水生動物是穴居的,不像普通魚類那樣在水體中頻繁游動。黃鱔的洞穴一般位于水下15厘米左右;小龍蝦、蟹的洞穴內(nèi)部積水,洞口在水面以上,如圖5所示。
![]()
圖5 穴居小龍蝦
5.水陸兩棲
水陸兩棲生活的動物不完全是指兩棲動物。在水生動物中牛蛙就是典型的水陸兩棲生活。在養(yǎng)殖龜、鱉等爬行類水生動物等時,水體表面必須設置小島或種植挺水植物,這以保證它們有良好的棲息條件。
每一種水生動物都不是只在特定的水層中棲息。草魚、魴魚、鳊魚在攝食的時候也到表層活動;人工飼養(yǎng)的鯉魚同樣也能到水體表面攝取食物。不同的水生動物有不同的繁殖、發(fā)育、生長、生活、適應、形態(tài)特征等生物習性,我們在此不做進一步研究。
作者:梁洪
(備注:本網(wǎng)易號"養(yǎng)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chuàng)僅供參考和交流!內(nèi)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wǎng)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nèi)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