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韓明麗
有了朋友圈,小紅書,微博等等社交媒體之后,人們進行社會比較場景增多了,引發的嫉妒情緒也更多了。咨詢室里會有專門因為嫉妒情緒而來訪的朋友。
比如小M ,她自述,有天看著手機屏幕里大學室友的馬爾代夫日落照,再看看自己剛鼓搗完成的寶寶輔食,突然被一陣委屈感擊中——“同樣是30歲,憑什么她能躺在沙灘上喝香檳,我卻圍著奶粉和尿布轉?”
這種感覺太熟悉了。或許是刷到同事曬出新買的車,或許是聽說老同學跳槽后薪資翻倍,那股“憑什么”的火氣會混合著失落涌上來。
有數據說,普通人每天會被嫉妒擊中7次,其中超六成的“肇事者”是社交媒體。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陣突如其來的酸楚,可不僅僅是來添堵的。
嫉妒不是洪水,是地圖上的小紅點
其實嫉妒更像個咋咋呼呼的信使,舉著喇叭在你耳邊喊:“喂,你在意的東西在這里!”
它和身體的疼痛很像——手指被燙到會縮手,是因為皮膚在提醒“別碰危險”;嫉妒冒出來時,也在指著某個方向說“你看,那里有你想要的”。
只是這“想要”里,藏著真假兩種需求。
真需求是從心里長出來的。比如看到朋友帶娃去露營,你眼紅的可能不是帳篷多貴,而是“我也想多陪陪孩子”的真心;假需求更像跟風,就像上司買了別墅后,你突然覺得“我也該換房”,其實可能只是怕被比下去的虛榮心在作祟。
通過嫉妒看清你的價值觀
某公司的廣告總監小敏曾差點被嫉妒沖昏了頭。下屬接了個國際大項目,她盯著對方朋友圈里的紐約夜景,整晚都在想“憑什么不是我”。直到她在筆記本上寫下一句話:“我想要那個機會,但我能接受每周出差四天嗎?”
答案立刻蹦了出來:不行。因為她早就給自己立了鐵律——“每天必須陪孩子吃晚餐”。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嫉妒指向的不是“我不夠好”,而是“我真正在意什么”。后來她專攻本地客戶,既能帶團隊做出好案子,又能準時回家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反而活得更踏實。
你看,當嫉妒來敲門時,別急著趕走它。問問自己:“我羨慕的到底是什么?為了得到它,我愿意放棄什么?” 答案里藏著你的價值觀坐標系。
讓嫉妒變成“人生導航儀”
1. 列一張“我的價值清單”
拿出紙和筆,分三欄寫下:
不可妥協的(比如“每天和家人吃晚飯”“不做違心的事”)
重要但能調整的(比如“今年要要考出會計證”“每月存一筆錢”)
有最好,沒有也無妨的(比如“買個名牌包”“去網紅店打卡”)
一位班主任的清單很戳人:“學生考上理想的學校”排在第一,“評上高級職稱”在第二,“同事夸我課講得好”只在第三。想明白這些,她再也不會因為同事得了教學獎而失眠。
2. 給羨慕的生活“算筆代價賬”
看到別人創業成功時,別急著說“我也想辭職”。先問自己:
我能接受連續半年沒有收入嗎?
愿意把所有周末都耗在應酬上嗎?
能承受失敗后從頭再來的壓力嗎?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別人的“得到”,卻沒算過他們的“付出”。算清這筆賬,不是為了否定別人的生活,而是為了看清自己真正能承擔什么。
3. 寫下“我的反比較宣言”
試著造個句子:“我選擇了______,所以不羨慕______。”
比如:
“我選擇每天親手給孩子做早餐,所以不羨慕那些環球旅行的瀟灑。”
“我選擇留在小城陪父母,所以不羨慕大城市的高薪。”
把這句話設成手機屏保,每次嫉妒冒頭時就讀一遍。它會提醒你:你走的路,是自己選的;你的生活,自有它的重量。
把嫉妒變成“人生提醒器”
刷朋友圈時,順手取關那些只曬“完美生活”的賬號,多關注愿意說真話的人——比如那個創業博主,既曬融資成功,也曬凌晨三點的加班咖啡。
嫉妒同事升職時,做個“具象化的想象”:坐在他的工位上,感受每天具體的工作壓力,想象因為加班和出差要放棄掉的陪伴孩子的時光。
找個“價值提醒物”:把全家福設成壁紙,辦公桌擺上孩子畫的畫,每次看到就想起“我最在意的是什么”。
神經科學研究說,當人明確自己的價值排序后,比較帶來的焦慮會下降近一半。其實成熟不是“從不羨慕別人”,而是懂得“有些風景再美,也不屬于我的路線”。
下次嫉妒再來時,不妨笑著對自己說:“謝謝提醒,但這不在我的地圖上哦。”
畢竟,你的人生坐標系,只能由自己來畫。(韓明麗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