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最新通報數據顯示,廣東省今年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病例超5000例。這種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目前國內尚無特效藥物和廣泛使用的疫苗,防控工作主要依靠清除積水、滅蚊和個人防護措施。
當前正值疫情高發期,南昌市疾控中心(市衛健執法局)提醒廣大市民,了解基孔肯雅熱,做好個人防護,外出旅行要提高警惕!
什么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經伊蚊叮咬傳播的病毒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皮疹、關節和肌肉疼痛,多數患者1周內會好轉,但30%—40%患者關節疼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對生活質量造成顯著長期影響。
主要癥狀有哪些?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通常為3—7天(最短1天,最長可達12天),感染后患者往往突然發熱并伴隨劇烈關節疼痛,主要影響手腕、腳踝、手指和腳趾等小關節,部分患者的膝、肩等大關節也會受累,嚴重時甚至導致行動困難。其他常見癥狀包括頭痛、肌肉疼痛、關節腫脹、皮疹、惡心、嘔吐和疲勞,少數病例可能出現眼部炎癥、心肌炎或神經系統并發癥。大多數患者可在1周內康復,但部分人可能經歷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關節疼痛,影響生活質量。
由于癥狀與登革熱、寨卡病毒感染相似,臨床診斷時容易混淆。
高風險人群包括新生兒(尤其是圍產期感染的嬰兒)、65歲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病等慢性病者。
![]()
它是如何傳播的?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過感染病毒的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當蚊蟲叮咬處于病毒血癥期的感染者后,經過2-10天的外潛伏期,這些蚊蟲再次叮咬他人時即可傳播病毒。該疾病的核心傳播模式為"人→蚊→人"循環,患者在發病初期(尤其是第一周)血液中病毒載量較高,此時被蚊蟲叮咬后傳播風險最大。
需要強調的是,基孔肯雅病毒不會通過日常接觸、呼吸道飛沫或空氣傳播。除蚊媒傳播外,該病毒還可能通過輸血、器官移植或意外接觸感染者血液等途徑傳播。在母嬰傳播方面,孕婦感染后可能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若分娩時母親正處于病毒血癥期,也可能導致新生兒感染,但這種情況較為罕見。
![]()
外出旅行者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出發旅行前,游客應提前查詢目的地國家的公共衛生通告,特別關注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的流行區域和風險等級。特殊人群(如孕婦)建議根據疫情評估調整行程,對于存在潛在風險或近期報告疫情的地區,長期停留者或前往疫區的旅客應咨詢專業旅行醫療機構的建議。
出行防護方面,建議隨身攜帶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檸檬桉油、對薄荷烷二醇等等有效成分的驅蚊產品,并嚴格遵循使用說明。可選用經氯菊酯處理的戶外裝備及衣物,搭配蚊帳使用,穿著覆蓋性好的寬松衣物,優先選擇有完善防蚊設施的住宿環境。
南昌疾控提醒
外出歸昌后,旅行結束后2周內仍需預防蚊蟲叮咬,確保不會因隱性感染,將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病等病原體帶入境內,導致傳播。返昌14天內密切關注自身及家人健康狀況,如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癥狀,不要猶豫,馬上到醫院就診!一定要主動告訴醫生,是從哪里歸來(旅行史,如剛從廣東佛山或東南亞歸來),有沒有被蚊子叮咬過,什么時候開始不舒服,哪里不舒服。旅行史和蚊蟲叮咬史能夠幫助醫生及時、準確地診斷和治療。
來源:南昌疾控
編輯:趙雅晴
校對:龔 艷
付俊煒
核發:易志宏
![]()
小編雞腿靠你了,在看點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