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圖由AI生成
- 本期故事關鍵詞:過度保護-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往往源于對孩子深切的關愛和擔憂,擔心孩子會受到傷害或遭遇失敗,試圖通過保護來避免這些風險。實際上,這種方式剝奪了孩子面對挑戰和困難的機會,影響其自我認知和價值觀的形成。
過度保護是指父母或監護人過分地關注、限制孩子的行為和活動,以防止他受到傷害或面對挫折。
父母的過度保護會限制孩子自主探索和嘗試的機會。孩子若沒有機會自主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可能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缺乏自信心;習慣于依賴父母解決問題的孩子,可能會失去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影響其獨立性;若父母總是替孩子承擔責任,孩子就無法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導致缺乏責任感。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往往源于對孩子深切的關愛和擔憂,擔心孩子會受到傷害或遭遇失敗,試圖通過保護來避免這些風險。實際上,這種方式剝奪了孩子面對挑戰和困難的機會,影響其自我認知和價值觀的形成。
10
歲的小明作為家中的獨生子,自出生起便受到父母無微不至地關懷和照顧。在他的成長道路上,幾乎沒有遇到過挑戰或困難,父母總是迅速且無條件地滿足他的所有需求。然而,隨著小明逐漸長大,他開始表現出一些令父母擔憂的行為。他以自我為中心,常常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缺乏對他人的同情和理解,這導致他的獨立性不足,對父母過分依賴,以至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穿衣、整理書包等,都需要父母的幫助。最令父母頭疼的是,小明出現了叛逆行為,故意與父母對抗。
小明在與父母交流時,常常在父母未說完話時就打斷他們,并且語氣很不禮貌。例如,當母親提醒他完成作業時,他可能會不耐煩地說:“我知道了,你煩不煩啊!”當父母試圖糾正他的行為時,他會表現出強烈的抵觸情緒,有時甚至摔門而出。
小明的叛逆行為,既是對現狀不滿的宣泄與反抗,也是他在探索自我身份與追求自主權時遭遇困難的體現。他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只能通過對抗的方式表達內心的焦慮和不安。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不僅使他陷入迷茫,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父母,同時也給父母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父母意識到他們過去的教育方式可能存在問題,但面對小明的叛逆行為,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地引導和糾正他,家庭氛圍因此變得緊張起來,親子關系也受到了嚴峻的考驗。越是在這種時候,父母越要穩住,不要著急,要陪著孩子一起解決問題,不要強行去改變孩子,而應試著從自己做起,改變自己的言行,繼而影響孩子開始改變。
首先,父母要逐漸減少對小明的過度保護。例如,不再包辦所有的事情,引導小明承擔一些責任和義務;鼓勵小明自己制訂學習計劃和安排生活,父母陪伴他按時完成。
其次,父母要引導小明參與家庭事務和集體活動。比如,選擇假期旅游的目的地。父母還應鼓勵小明在學校里與他人合作,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最后,讓小明嘗試自己解決一些小困難。比如自行車壞了,嘗試自己修理。讓小明逐漸領悟到,生活中并非所有事情都能順心順意,他必須學會自己面對困難。
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和努力,小明變得不再像以往那樣依賴父母,而是開始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社交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能夠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和協作。
關愛不等于溺愛,父母關愛孩子應注意以下幾點。
(1) 確立明確的規則。
確立明確的規則至關重要,它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清晰的行為準則。含糊的規則可能會導致孩子感到迷茫,不清楚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是不被允許的。
父母與孩子共同制訂規則,可以讓他感受到被尊重,從而更愿意遵循這些規則。
規則應覆蓋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作息時間、學習習慣、人際交往等,并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成長階段適時地調整。
(2) 使用正面的表達方式。
父母應當用正面語言描述期望的行為,而不應僅僅指出禁止的行為。例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吃飯時要坐在餐桌旁”,而不是“不要在電視機前吃飯”。
正面的表述方式有助于孩子更清晰地理解并遵循父母的要求。
(3) 規則的貫徹執行。
制訂的規則應該是切實可行的,父母能夠監督和檢查孩子是否遵循了這些規則。
規則的執行情況應當是可衡量的,比如通過完成任務的勾選清單或者積分系統來進行總結。
規則應當明確,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以便應對特殊情況或意外事件。
(4) 書面記錄。
將規則書寫下來并張貼在顯眼的地方,有助于孩子隨時回顧并提醒自己。
書面記錄讓規則顯得更加正式和具有權威性,減少口頭規則可能導致的記憶模糊或遺忘。
(5) 給予正面激勵。
正面激勵是鼓勵孩子的有效策略。當孩子遵守規則、表現出良好行為時,父母應當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
獎勵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例如一句贊美的話語、一個擁抱或一個微笑。這些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認可,從而激發他繼續遵守規則的動力。
(6) 以身作則。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能夠遵守家庭規則、社會規則,尊重他人、展現出責任感,那么孩子很可能會效仿這些行為。
父母應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通過自己的行為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7) 定期評估與調整。
定期回顧和評估規則的適用性和有效性,特別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或家庭情況發生變化時。
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規則,確保規則始終與孩子的成長階段和家庭價值觀保持一致。
這樣,孩子可能會更愿意遵守這些規則。
本文節選自|《輕松養育:擁抱不焦慮、從容的親子關系》
作者|黃欣
![]()
![]()
About us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故事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