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霸總的風終于吹遍了全世界。
打開短劇APP,就有十個西裝革履的清冷霸總吻上來。
“三分鐘,我要這個女人的全部資料。”
“喜歡什么隨便買,這個卡沒有限額。”
“誰敢動她,就是跟我厲家作對!”
![]()
看多了,漸漸發現——
短劇霸總們,怎么這么喜歡姓厲啊?
仔細一想,這個姓頗有種深不可測的陰郁感,還怪合適的。
可從什么時候起,我們開始覺得“霸總就該姓厲”呢?
這涉及到中國人姓氏的相關知識。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姓氏的來源。
繼續往下看,你會搞懂短劇里「厲總」橫行的底層邏輯。
![]()
01
人在家中坐,改姓天上來
中國人的姓氏是非常古老的文化傳統,至少在秦朝就已經普及。
姓氏產生的動力,是區分不同社會階層,方便進行戶籍管理。
于是,每一個諸侯國管轄下的居民,都有了自己的姓氏。
姓氏的來源有很多,比如封地、官職、君主賜姓等等。
我們熟知的幾個大姓:王、張、李,都由職業發展而來。
![]()
王姓源自“王族”身份,他們的先祖是周王室的分支,便以王作為氏。
張姓源于“長官”身份,他們的后人給長字加上弓旁,以張姓固定下來。
李姓則是“理官”,也就是處理文件的人。當時理、李兩字可以通用,理姓逐漸演變成李姓。
這三大職業姓由于起步早、地位高,獲得繁衍優勢,最終占據中國姓氏人口前列。
姓氏既然能創造,便也能改變。
統治者賜姓,便是一種常見的改姓方式。
![]()
比如唐朝的功臣往往被賜姓李,宋朝的功臣被賜姓趙。
厲這個姓同樣也是賜姓,但原理完全不同。
為什么這么說呢?
讓我們來看看:提到厲這個字,你會想到什么?
嚴厲、凄厲、聲色俱厲……組成的詞語,似乎帶有負面含義。
這種感覺完全正確,因為古代的皇帝也是這么想的。
厲這個姓,是古代統治者賜惡姓的典型。
所謂賜惡姓,就是通過“賞賜”含義不好的字為姓,來達到羞辱目的:
三國時的孫秀的族人投降司馬氏,吳主孫皓便將他們姓改為厲氏。
吳國丞相萬彧觸怒了孫皓,萬姓族人又被孫皓統統改姓厲。
唐玄宗也曾經把部分支持太平公主的李氏族人改姓為厲。
可見,厲這個姓確實很受想要侮辱臣下的君主的青睞。
![]()
而對于賜姓這一點,武則天女士對蛇蟲和鳥情有獨鐘。
她改王皇后的家族為蟒姓,蕭淑妃的家族為梟姓,起兵反武的李唐宗室成員則被賜“虺”姓,曾經對她母親不恭的兩個堂兄的族人則被改姓為蝮。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姓氏的初始含義已逐漸淡化。
尤其厲這個姓,反而因為稀有且自帶反派感,反而成為如今的“霸總優選”。
![]()
除了被迫改姓外,也有不少姓氏是主動改的。
我們現在幾乎不太見到有人叫“葉赫那拉英”、“瓜爾佳曉彤”了。
因為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許多姓氏經歷了一個漢化的過程。
比如選用諧音字:
從安息國來的人,就直接姓安,圖個平安;康居國來的取康,既保留原音又顯康泰。
還有意譯的:
龜茲王族以白為氏,是因為龜茲位于天山南麓,城北終年可見天山的皚皚白雪,白字還貼合“清白傳家”觀念,順利融入中原文化圈。
也有因為一些奇葩原因而不小心把姓改了的。
比如江西某個姓楊的家族,有一天發現,祠堂里邊供著的先祖居然全部姓王。
這是因為當地方言王、楊不分,導致戶籍登記錯誤。
不是道德的淪喪,而是口音的扭曲。
![]()
根據史料,這個錯誤發生在明朝初年,由來已久。
因此,可以合理推測,歷史上由于王、楊不分意外改姓的家族還有更多。
真是人在家中坐,改姓天上來啊。
02
想了解更多姓氏冷熱知識
就讀這本書!
以上知識點,均出自鄭子寧的新書《中國人的姓氏》。
![]()
以十大主題探索姓氏歷史,以多學科視角解答姓氏謎題。
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既深邃,又嚴謹,最重要的是有趣。
本書從姓氏起源出發,結合Y染色體的遺傳規律揭示姓氏發展的科學邏輯,研究李王張等大姓的崛起,陳林馮等姓氏的遷徙,呈現姓氏的地域分布演變。
![]()
在書中,你還將看到作者分子生物學辨別名人的同姓后代,用語言學追溯姓氏的音變軌跡,用歷史學還原姓氏背后的權力博弈。
![]()
無論是西域改姓的歷史印記,還是霸總姓厲的影視偏好,都能在姓氏文化中找到源頭。
![]()
我們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那同一個姓就是同一個祖先嗎?
本書給出的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用分子生物學辨別名人的同姓后代,會發現“族譜攀附”才是常態。
各種改姓的發生,會導致同一個姓可能塞進無數非血緣的人,仿佛一鍋大雜燴。
不但一般的世家大族傳承可能會出問題,哪怕貴為皇室,在森嚴的宮規下,也不見得能保證血統的“純潔無瑕”。
而這種令人尷尬的現象,在歷史中時有發生。
甚至面對一些奇葩問題,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應對方案。
我們有時候會聽到這句話:“再不生,我們老X家就絕嗣啦!”
這句話對不對呢?
![]()
這其實涉及到姓氏的傳遞邏輯,書中對此進行了討論。
所謂絕嗣,一般被認為是沒有子女而造成子嗣斷絕。
封建社會往往只將男性后代視為“嗣”,這是一種落后的觀念。
經過嚴謹的數學推演,我們能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在數學規律的支配下,姓氏會越來越少,絕嗣幾乎是一個不可逆的必然過程。
也就是說:絕嗣是常態,存續是偶然。
如果一直堅持某個姓氏傳男不傳女,如此一代代傳承下去,會導致姓氏不斷集中、減少。
很多的家族在十代之后就絕嗣了,一千代以后更是只有個位數的家族存活下來。
所以,我們的目光要放得長遠:光是活著,擁有現在的姓氏,已經是歷史的優勝者了。
![]()
《中國人的姓氏》作者鄭子寧,是姓氏文化與語言學研究者。
著有多部語言學佳作:《中國話》《東言西語》《南腔北調》等。
其中,《中國話》曾經受到馬伯庸的推薦。
作為語言學的學者,他曾出席網絡演講節目《一席》,暢談方言趣聞;
也為電視劇《封神榜》配過上古音,引發年輕觀眾對上古漢語的關注;
還在央視出品的中國首部語言文化類紀錄片《中國話》中擔任顧問,探索中國語言的魅力。
![]()
鄭子寧擅長將語言學與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相結合,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嚴謹的實例,使讀者輕松理解復雜的概念,大呼有趣。
姓氏在鄭子寧的語言文化研究中占據重要地位。在他看來,姓氏不僅是個人身份的標識,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
某些姓氏的起源與神話或歷史相關聯,可以追溯古代的價值觀念;一些姓氏的分布與當地宗族勢力范圍相對應,這為理解古代社會的組織形式提供了線索;通過對比不同方言中的姓氏,能夠揭示語言與文化的互動關系。
新作《中國人的姓氏》,就是這樣一本好玩的小書。
裝幀精美,封面有質感;小巧便攜,可隨手翻閱。
更重要的是:讀懂姓氏文化,讓生活多點樂趣。
![]()
![]()
![]()
互動環節:
你見過最稀有的姓氏是什么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聽過最稀有的姓氏,小編將隨機在評論區挑選三位書友,送出《中國人的姓氏》實體書一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