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只蝸牛如何去死》是在我失業的當年畫的。剛剛失業的時候,心里是難過的,會有一些自我懷疑,還有經濟方面的憂慮。但我又想,如果換個角度看,把這次失業當成一次來之不易的長假呢?不是正好可以做些一直想做、卻一直沒時間去做的事嗎?我早晚是要繼續工作的,這樣的長假可能以后都不會再有了,為什么不趁這個機會,做做我一直想要畫的、這個關于“如何去死”的作品呢?
于是,在2023年9月,剛好北京最炎熱的季節過去的時候,我決定動手來畫這本小書。當我花了半年多時間畫完它,把完整的作品發給朋友看,發到公號“污士奇WL”上的時候,收獲了非常多的善意,很多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朋友都很喜歡作品里的這只小蝸牛,覺得它說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那種感受。我覺得很開心,原來并不是只有我才會被“如何去死”的想法糾纏,我也不是一個怪胎。
做書首發
![]()
(鏈接說明:談論死亡禁忌到書名如果不改就沒辦法通過電商審核。于是這只蝸牛不能去“死”,只能“去亖”。)
01
“未知生,焉知死”,
這是《一只蝸牛如何去死》的由來。
《一只蝸牛如何去死》這本小書,名副其實,它是關于死亡的一個思考。書里的這只小蝸牛,就是我自己。雖然在2023年9月才動手畫它,但這個想法早就有了。把這些思考寫在紙上,大概是在2018年的時候,當時為它想了兩個名字,一個是“一本如何去死的書”,一個是“我想在阿拉斯加的極光下死去”。
第一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孔子的一句話“未知生,焉知死”,據我的粗淺理解,大概意思是:還沒明明白白地活過的人,又怎么能明明白白去死呢?但這句話簡直就是我的反面——我恰恰是這樣一個人:還沒弄明白活著的意義,卻常常想著如何去死。所以這是“如何去死”的由來。
另一個名字的由來是這樣的:當時我供職的公司來了一位客人,他曾去極地觀星,給我們展示了很多很美的星空,還有很美的極光。他說,當時在阿拉斯加觀星時,夜里非常困,又不敢打盹,很擔心會一不小心睡著了醒不過來。而我當時想的是:如果能在那樣美的星空下,看那樣美的極光,就算一不小心醒不過來,也沒什么遺憾了吧?而且這樣的死,一點都不痛苦,多么圓滿浪漫的死法啊。
這兩個名字,后來分別變成了《一只蝸牛如何去死》的一部分:“一本如何去死的書”成了書名的一部分,“我想在阿拉斯加的極光下死去”成了小蝸牛想象中的最后一個場景,最圓滿、最浪漫的一個死亡場景。
![]()
02
“如何去死”這個問題,
時不時從我的腦海里跳出來,
刷一下存在感。
有朋友問過我,是不是因為有抑郁傾向,所以才選擇了“如何去死”的創作主題。我想不是的,我的生活經歷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像大多數同齡人一樣,中考高考,畢業工作,有幾個好朋友,也有點小愛好,動不動會有點小病小災,過著很正常的生活。沒遭受過太大的挫折,也沒經歷過心碎的絕望。但認真想想,選擇這樣的創作主題,大概確實跟我的成長環境有一些關系。
我父親是警察,家里常年有一些公安雜志、斷案故事、推理小說,都是他帶回來的。所以,我的童年讀物有相當一部分是奇奇怪怪的命案。父親的工作,讓我較早地觀望過死亡的側影。然而我想大多數時候,人是很少去想“死亡”這件事的。常常是在受到了一些挫折,比如情感、工作、生活的不如意,千方百計想要一個答案,卻無法可解的時候。一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就會很不快樂,而這份不快樂,又是引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和“未來將如何去死”的由頭,雖然這念頭不會占據我的全部的思考,但它會時不時跳出來,刷一下存在感。
![]()
在我很年輕的時候,并不大關心未來。但隨著年紀不斷增長,我能感覺到這個思考在慢慢生長,在我腦海里越來越清晰。特別是在35歲之后,經歷了一些生活的捶打和工作的折磨,身體在一點一點地走下坡路,身邊的親友、喜歡過的演員正在一個一個地離世,父母的身體也在肉眼可見的衰老,這時的我忍不住會越來越多地想到這個問題,也開始關心自己的未來——一個必然會逐漸老去并死去的未來。
也有試著找朋友聊聊,但身邊愿意談這個話題的人很少——只除了一位只見過一面的珠海女孩。當時我們在一個叫“書島”的流動圖書館做一日店長,當時一見如故,說了很多話,說起今敏的《妄想代理人》,也談到未來“如何去死”。后來女孩回家鄉去了,我們再也沒有見過。我后來再沒遇見過這樣的談友,而我又覺得這個話題是有價值的,就想要不要把它做成一個作品。我自己喜歡畫畫,也喜歡繪本和漫畫,就很想用這個形式把這樣的一個思考表達出來。
做書首發
![]()
03
作品的主角一定得是人類嗎?
讓蝸牛來做主角也很好啊。
最初的時候,我是想用人類角色來呈現的,但我沒專門學過畫畫,畫功并不好,所以構思了一段時間就放棄了——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到,但又沒有更好的想法,就擱置了這件事。后來,家屬因為懷舊,養了許多蝸牛(這是他童年時代的寵物)。蝸牛是一種柔軟可愛、講究很多、非常敏感的動物——我很喜歡,經常畫蝸牛。畫著畫著我就想,為什么作品的主角一定得是人類呢?讓蝸牛來做主角也很好啊,而且蝸牛真的很好畫,對我這樣的業余愛好者來說簡直就是福音。
主角從人類改換到了蝸牛,所有文本也要重新改過,要根據蝸牛的特性,把所有的敘事和場景做全新的改變。我驚喜地發現,以小蝸牛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呈現出來的場景會更自然、更新鮮,一些有趣的幽默想法也可以加入進來。“如何去死”原本是一個苦澀的、沉重的講述,但有了這只小蝸牛,這份苦澀和沉重被中和了,變得柔軟而輕盈了。
![]()
《一只蝸牛如何去死》內頁,小蝸牛關于如何去死的若干種設想。
對我來說,因為有了小蝸牛,才真正實現了創作,而不是對生活的原樣復制。因為主角是小蝸牛,它可以離人類的真實生活更遠一些,它可以是更浪漫、更寫意的,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在這里要特別感謝我的家屬,他一直非常支持我畫蝸牛,我在畫這些場景的時候,他很高興,覺得自己也為我的創作盡了一分力,還給了我很多夸贊和鼓勵。
04
爬也爬不快、打也打不過的小蝸牛,
就是我本人。
我想我跟小蝸牛是很像的:做事總是慢悠悠的,很不能抗高壓,某些方面很敏感,某些方面又很鈍感,一有事情就馬上縮進殼里躲著——就是一個惜命的、沒什么進取心的、沒什么競爭力和戰斗力的生物。我覺得我就是這樣一個家伙。所以在創作的時候,我把小蝸牛當成了自己。比如書里的這些食物,意面、烤串、蛋糕、冰激凌……都是我愛吃的:
![]()
游泳、音樂、爬山、戲劇表演這些愛好,我都嘗試過,有些堅持下來了,有些半途而廢了:
![]()
小蝸牛的親人和朋友,就是我的親人和朋友,我把他們變了個樣子畫進去了,有意思的是他們也能認出那是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畫出這些,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美好的體驗。
![]()
05
畫一只小蝸牛,
整理一份通信集,
支撐我度過失業期。
在敘述的層面,《一只蝸牛如何去死》可能不算是傳統的繪本,它更像是是一種思考和情緒的表達。而用畫畫表達想法和情緒,是我很樂在其中的事。
第一次開始用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是在2011年的時候,我很喜歡的同事告訴我,她要去美國的俄亥俄州讀書了,大家都開玩笑說“你要去鵝城了呢”。于是,我當天晚上做了一個夢:一只巨大的白鵝,正邁著沉重的腳步朝著一座小城走過來,而我和這位同事,就在這只大鵝的腳下,嚇得放聲大叫。醒來之后,我把這個夢境畫下來,還給同事看了。畫得特別幼稚,但同事看了非常感動,還給我很多好評和鼓勵。我是從那個時刻開始,體會到用畫畫來表達想法和情緒的趣味,畫完了很有成就感,而且我很享受畫畫這件事本身。一些彩鉛習作的構圖,后來在畫《蝸牛》的時候,就直接用上了:
![]()
左邊是彩鉛習作《來,吃一口春天》。
右邊是《一只蝸牛如何去死》內頁,“也許我并不害怕死,我只是怕疼”。
![]()
左邊是彩鉛習作《每天都是sunny day》。
右邊是《一只蝸牛如何去死》內頁,
如果可以選擇離開世界的方法,那么我想“在曼陀羅花里長睡不醒”。
![]()
左邊是彩鉛習作《貓咪與多彩小番茄》。右邊是《一只蝸牛如何去死》內頁,如果可以選擇離開世界的方法,那么我想“在櫻桃的海洋里快樂爆裂”。
因為喜歡刻橡皮章,就給這本書做了藏書票:
![]()
除了畫畫外,通信是我的另一個很重要的愛好。這份《兩個普通女人的十年通信》,是我和仙人球愛水的一份通信集,也是失業期間整理好的,將由重光策劃、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這也是當初動手整理它時并沒有想到的事):
![]()
和我最好的朋友仙人球愛水通信,帶給我很多安慰和鼓勵,也記錄下許多生活的閃亮瞬間,用仙人球愛水的話說,“人生洪流里,能為自己靜立一秒,看看過去,看看自己,也是有意義的”;畫畫帶給我的寶貴的自由感,工作里得不到的東西,在畫畫里可以得到。雖然這兩件事都很小,成本也很低,卻是對辛苦工作和單調生活的很好調劑。《一只蝸牛如何去死》的完成,更是我生命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我想,以后就算要投入更累更卷的工作,有了這本小書、這只小蝸牛,也不會再覺得人生不值得。
常常有朋友問我,小蝸牛的殼上背著的那個紅紅的小東西是什么?我說,那是它的小包袱,里面裝滿了它心愛的寶貝,所以它走到哪里就要背到哪里,即便要去極光下擁抱死亡,它也要帶上這些寶貝。如今,我的悠長假期早已結束,我不知道未來能否再有——也許再也不會有——像《一只蝸牛如何去死》這樣令我寶貝的作品。從今往后,還是要面對雜七雜八的日常,還是要應付不愿應付的煩惱,還是要老老實實工作、偶爾展望退休。然而我仍然希望,能在謀生之余,繼續擁有對畫畫和生活的愛,走到哪里就帶到哪里,只要活著就不放棄……雖然常常想著“如何去死”,但生有所戀,總是美好。請原諒愚蠢的我。
做書首發特別版
有作者特別繪制的四格漫畫“盲盒”,共25種
解鎖小蝸牛身上的新故事。
點擊圖片購買本書
![]()
四格小漫畫誠意簽繪+作者手制藏書票(隨機1款)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