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版、影寫版、膠版是郵票印刷中常見的三種印刷版別,早期多為一種版別印刷,之后出現了影雕套印、膠雕套印等多種疊加印刷方式,提高了郵票畫面的整體觀賞性。
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如今三種版別中,只有影寫版還未能被造假者攻克,空心網點也成為很多專業集郵者分辨真假郵票的重要依據。
![]()
不過影寫版細節并非一成不變,隨著北京郵票廠引進更多先進的印刷機后,影寫版效果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今天就為大家展現下,北京郵票廠1959年建廠后,影寫版郵票空心網點的變化歷程。
![]()
1959年4月10日,瑞士廠家按照合同完成了北京郵票廠“唯發”郵票印刷機的安裝工作,在經過嚴格的測試驗收后,同年7月1日,我國第一套影寫版郵票“紀62”《“五四”運動四十周年》發行,同時宣告中國不能生產影寫版郵票的歷史結束。
![]()
1959年7月至1960年5月,我國發行的影寫版郵票都是三色單組組合印刷,無真正的彩色效果。
20世紀60年代進入新中國郵票印刷的全勝時期,經過多年試驗,郵票廠技術人員沖破了外國技術專家限定的禁令,成功地生產出4色影寫版套印的“特38”《金魚》郵票,作為我國第一套彩色影寫版郵票,《金魚》一經發行就獲得了全國好評,被集郵者稱為郵票屆的“五朵金花”之一。
![]()
影寫版想要發揮最佳的印刷效果,除了印刷機外,還需要配套的精密紙張和油墨。1961年起,我國先后出現了專門生產相關紙張和油墨的廠家,影寫版彩色套印郵票也逐漸趨于成熟,期間印刷出的《唐三彩》《丹頂鶴》《蝴蝶》都獲得了普遍的好評。
![]()
![]()
![]()
1964年的“特61”《牡丹》郵票,更是我國郵票印刷、紙張、油墨的集大成之作。這套郵票的紙張是保定造紙廠生產的郵票原紙,其平滑度、吸收性、施膠度、白度均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天津油墨廠專門配制的紅色油墨,更是讓這套郵票呈現出色相準確、光澤濃郁的印刷效果。
![]()
雕刻版和影寫版相結合的印刷方式稱為影雕套印,由于兩者印刷時的油墨、紙張均有較大區別,所以想在同一套郵票上展現并不容易。
1962年,郵票發行局選定了16幅“黃山風景攝影展覽”中的攝影作品,經過重新繪制,最終決定用影寫版表現云海和遠山的豐富色彩,雕刻線條描繪奇石和怪松的粗獷挺拔。
![]()
之后到了特殊時期,郵票作為對外宣傳窗口,受到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期間雖然郵票印刷量巨大,但其設計水平和雕刻質量都表現出了很高的水準。
![]()
1970年北京郵票廠和上海印刷機械三廠合作,開始仿制引進的瑞士“唯發”機,直到1976年,第一臺仿制的國產五色影寫版印刷機正式投產運行。
20世紀70年代中期,北京郵票廠引進了瑞士“喬利”公司的大型七色郵票印刷機,這種機器可以實現雕刻版1版3色、影寫版4色,共計7色的郵票印刷任務。1978年6月,這臺機器生產出了它的第一批產品——“J28”《全國經貿學大慶學大寨會議》郵票。
![]()
1982年,北京郵票廠第一次使用300線網紋版印刷了“T79”《益鳥》,這也是當時國內印刷網紋中最高的水準。
![]()
不過由于七色機印張大,速度快,七道不同的顏色同時啟用時,印刷用紙經過迂回反轉常常出現折斷現象,所以七色機一直沒有發揮最佳效果。
1988年7月2日,隨著紙張工藝的進步,我國第一套雕刻三色影寫四色的郵票“J150”《中國大龍郵票發行一百一十周年》小型張誕生。
![]()
可惜七色機全色啟用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大量小型張出現斷線缺墨、串色、套色不準、齒孔偏移等瑕疵,受到了不少批評。
隨著郵票的需求量增加,1991年8月郵電部決定在遼寧、河南兩省的郵電印刷廠試印郵票,分出去的為膠版印刷,北京郵票廠還是承擔影寫版郵票的印刷任務。
為了減少影寫版帶笨油墨對印刷廠工人造成的損害,1995年北京郵票廠改用了水基墨和混合溶劑,并用無氰淬火替代了過去使用的劇毒氰化物,解決了多年的環境污染問題,《中泰建交20周年》郵票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
![]()
隨著引進的印刷機越來越多,北京郵票廠已擁有多臺五色、六色影寫版印刷機,2000年《君子蘭》郵票就是法國六色機印制出的作品,其色彩淡雅層次細膩,葉片和花蕊紋理也非常清晰。
![]()
2001年,印刷廠首次采用在五色影寫版印刷機的金版上印刷層次的工藝,實現了《古代金面罩頭像》郵票的強質感對比效果,畫面虛實交錯,很有震撼力。
![]()
2007年的《京劇生角》郵票使用的是格貝爾印刷機,印刷時操作人員將人物臉部網點、服飾輪廓進行了高精度把控,郵票細節非常清晰,網點的空心已不易見到,實際呈現出的藝術效果絲毫不次于巔峰時期的老郵票。
![]()
1992年至2006年之間,中國郵政共發行389套紀特郵票,其中影寫版紀特郵票172套,占比44.5%。
![]()
從印刷網點中不難看出,如今所詬病的北京廠顏色套印不準等問題,早在影寫版誕生之初就已出現,甚至在郵票設計印刷巔峰時期的經典郵票,也有不少出現了如今常見的印刷問題。
可那時的創作者,會在設計中考慮印刷時難以攻克的印刷缺陷,并將缺陷巧妙地轉化成優勢,如1963版《黃山》,設計師孫傳哲根據當時的設備最多只能印刷1色雕刻和2色影寫的實際情況,刪繁就簡,實現了每枚郵票只用不超過三種顏色就能展現出黃山的云、松、泉、石的變化無窮,讓這套郵票成為時至今日都無法逾越的高峰。
![]()
很多人說,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前后是新中國郵票設計印刷的兩個巔峰,對比之下也確實能夠感受到當時的郵票之美。先進的設備多了,卻沒能延續郵票的設計和印刷的巔峰,當滿是瑕疵的“大龍郵票一百一十周年”小型張能夠發售之時,郵票在誕生的過程中就已然缺少了些東西,這些是任何先進設備都無法彌補的,是輝煌遠去還是心態遠去,反正經典是真的遠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