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林清軒官方微博
“重皮相,輕骨相”的模式走得通嗎?
撰文/星 晚
編輯/黎文婕
排版/Annalee
近日,以“國貨高端護膚之光”自詡的林清軒,正試圖叩開資本市場的大門。
成立時間超過20年的林清軒,如今在中國高端國貨護膚品牌中零售額排名第一,毛利率也高達82.5%。但林清軒是否撐得起高端這個標簽,市場仍有疑慮。
一方面,林清軒的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4年,其公司銷售及分銷開支較大,分別為5.09億元、4.86億元、6.88億元,分別占營收的73.66%、60.37%和56.86%。員工2043人,其中做銷售和營銷的就有1739人,占比85.2%。以2024年為例,研發投入與銷售、營銷投入相比,差距近23倍。
這意味著,高營收的背后是對營銷的重投入。
另一方面,圍繞著高端和科技展開的品牌形象,也面臨著消費者的諸多質疑,過敏、虛假宣傳的情況頻出。
種種問題濃縮成一個尖銳的拷問:林清軒引以為傲的“高端”定位,究竟是源自對科技與品質的執著追求而水到渠成的品牌溢價,還是一場由巨額營銷費用堆砌、資本催生的華麗幻影?
開啟營銷轟炸的速成模式
兩年前的這個時候,林清軒品牌創始人孫來春在抖音直播間幾度哽咽,原因是追憶起多年來的創業經歷,倍感不易。
而兩年后的今天,林清軒終于正式遞表港交所,沖擊IPO。
繼毛戈平之后,國產護膚品牌許久沒有出現接棒者。但林清軒的突襲,恐怕讓不少消費者和資本市場都有些許詫異。
畢竟,在過去的幾年中,林清軒品牌時常與“賣慘”兩個字掛鉤。
孫來春曾經多次提到,創立林清軒之前,他經歷了7次失敗的創業。而哪怕是有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過后,林清軒后來也遇到過重重暴擊。
例如2020年疫情的出現,導致林清軒當時300多家線下門店歇業近一半,即便是勉強繼續營業的門店,業績也趨近于0。眼看著品牌漸漸走到懸崖邊,孫來春寫下一篇萬字長文《至暗時刻的一封信》,發動林清軒全國的導購支援線上品牌推廣。
后來,林清軒的直播矩陣越擴越大,從孫來春、孫富春兩位創始人的直播慢慢衍生出“林清軒家族IP矩陣”,包括孫富春兒子“小孫總”的“企二代”風格、侄女孫寧的職場媽媽風格、創始人婷姐的女總裁風格等,全方面吸引流量。
![]()
林清軒的賬戶矩陣
從當初專攻線下,抵制線上電商到如今為流量而狂,林清軒如同革新了生命線。
在林清軒鋪天蓋地的宣傳中,高端、貴婦等詞語就一直是繞不開的關鍵詞,但一方面,產品真的撐起了營銷點嗎?另一方面,林清軒對營銷的投入又是否過重呢?
鋅刻度從黑貓投訴網站看到,關于林清軒的投訴有266條,其中包括使用精華油后臉部過敏、使用面霜之后臉部又紅又腫、使用精油之后反黑長斑等情況。
除了在部分消費者身上出現的使用后不適的情況,今年2月,林清軒也曾因線下門店廣告中打出“山茶花抗老修護專家”的宣傳語,涉及兩款并未獲得“抗老”或“抗衰”功效認證的產品,被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管局認定為“廣告宣傳內容與化妝品實際功效不符”,并處以2.1萬元罰款。
![]()
用戶投訴案例
盡管孫來春很快在微博上對此事進行致歉回應,并承諾將立即展開合規性排查和培訓,但林清軒整個品牌對營銷的著迷的確是個問題。
據招股書,2022年—2024年,公司銷售及分銷開支較大,分別為5.09億元、4.86億元、6.88億元,分別占營收的73.66%、60.37%和56.86%。
再結合定價來看,在天貓平臺上,30ml山茶花修護精華油售價599元;50g的2.0黑金時光肽抗皺煥亮精華霜售價730元;50ml的紅山茶花油液精華售價547元……總體來看,林清軒的定價的確符合“高端國貨”的定位。
高定價支撐起了高營收,但高營收又被高營銷支配,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消費者在為品牌的營銷買單呢?
事實上,的確有部分消費者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例如有消費者在小紅書上吐槽林清軒自2019年后漲價不少,而這個時間,恰好就是林清軒布局線上渠道的節點。
過去十年,新消費品牌依靠流量紅利和營銷轟炸迅速崛起的“速成”模式被過度神化。如今看來,林清軒似乎也在延續以“營銷高舉高打”沖擊高端的捷徑。然而,當流量成本飆升、消費者對套路化營銷日漸免疫,這種模式便難以為繼。
未來隨著線上獲客成本持續攀升,營銷效率便會下降,這正是路徑依賴帶來的反噬。
高定價背后真有高研發投入?
在林清軒的營銷當中,高端和專利是其屢屢提及的關鍵詞,2022-2024年,林清軒的研發成本分別為2112萬元、1974.5萬元和3040.4萬元,三年累計研發支出達7126.9萬元;研發費率分別為3.06%、2.45%、2.51%。
相比動輒4、5億的成本支出,林清軒在研發上的投入并不算多。若以2024年為例,3040.4萬元的研發投入與6.88億元的銷售和營銷投入相比,差距近23倍。
數據顯示,歐萊雅平均研發費用率在 3.3%左右,資生堂 2020 年研發費用率達到了4.3%,國際市場上稱得上高端的護膚品牌,研發費用基本都在3%以上,按這一標準來看,林清軒恐怕還稱不上高端。
![]()
圖源:林清軒招股書
真正的高端護膚品牌,其靈魂在于深厚的基礎研究、對皮膚科學的深刻理解以及持續的配方創新能力。國際巨頭如歐萊雅、雅詩蘭黛,每年投入數十億歐元進行研發,擁有龐大的科研團隊和全球頂尖的皮膚實驗室。
反觀林清軒,其研發團隊規模、研發基礎設施投入在招股書中語焉不詳。但新浪財經報道稱,林清軒公司員工2043人,其中做銷售和營銷的就有1739人,占比85.2%,這也顯露出這間公司對于營銷的重視和投入。
缺乏底層技術的支撐,所謂“高端”不過是沙上筑塔。
更重要的是,在林清軒走上沖擊IPO之際,創始人卻通過向星翰啟承和廈門沃美達轉讓股份,共計套現了約2200萬元。
![]()
林清軒融資進程
從理論上來說,IPO募資可為林清軒提供補強研發、升級供應鏈的彈藥。然而,基于其過往投入的嚴重失衡和潛在的資本壓力,能否真正將資金有效導向研發端,而非繼續投入營銷以維持上市后的增長預期,存在疑問。再加上創始人在上市前的套現,似乎更讓人擔憂這一品牌是否在奉行長期主義。
將上市本身當作品牌高端化的認證和終點,而非以持續創新為根基的新起點,無異于飲鴆止渴。
在喧囂之下,林清軒“重皮相、輕骨相”的模式的確拿下了高營收和高毛利,但若上市后仍延續“重營銷、輕研發”的老路,其通過IPO獲得的更高市場曝光度和上市公司光環,反而可能將“國貨高端=營銷堆砌”的負面標簽進一步固化,加深消費者對國貨“價高質平”的刻板印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