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聯日韓、西接中亞、南通東盟、北達俄蒙”,誰能想到,如今的中國山東,成了國際供應鏈中的關鍵一環。
從“煎餅卷大蔥”到全球焦點,山東到底在如何改變大眾印象?
![]()
提到山東,很多人腦海中可能還會浮現出“煎餅卷大蔥”的刻板印象。但今天的山東,已經悄然成為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濰坊壽光,蔬菜生產效率比傳統方式提高40%,作物產量提升15%以上。這里的蔬菜不僅滿足國內需求,更遠銷全球141個國家和地區。
金鄉大蒜出口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縣里建成7座海外倉,開通歐洲班列,構建起通達世界的網絡體系。
![]()
而平度這個“世界睫毛之都”提供了全球每10副假睫毛中的7副,以0.05毫米極致工藝刷新全球行業標準。
山東的農業實力令人驚嘆,但這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
山東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5萬家,數量居全國第三。全省設立研發機構的企業達到1.6萬家,創歷史新高,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提升至38.9%,較2020年提高25.6個百分點。
![]()
山東能成為工農業雙冠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是基礎。山東是中國唯一全域位于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優勢區域的省份,這為山東種菜提供了巨大潛力。山東地處華北華東沿海地區的中間位置,位于中國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擁有溝通南北的區位優勢。
對外,山東與日韓隔海相望,成為中日韓經貿合作的重要樞紐。2024年,山東與韓國的進出口總額達2992.3億元,同比增長14.1%。新開通的“青島—濟州”航線,將過去的5至14天運輸時間縮短至兩天,形成了高效的“隔日達”貿易圈。
![]()
不過山東的崛起并非一帆風順。2003年,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開啟,山東本可盡享“近水樓臺先得月”的紅利。然而,隨著談判無果而終,山東被迫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
這場看似挫折的經歷卻意外成就了山東。政府探索出“鏈長制”發展模式,將最初43條產業鏈精簡至11條標志性產業鏈,覆蓋全省80%以上規上工業產值。政府列出“鏈主”企業112家、配套企業709家,配套千億級的基金精準投入。
從“群象經濟”到“鏈主模式”,山東已經培育出18072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中1163家被評為國家級“小巨人”。也是因為這些企業成為山東工業強大的底氣。
![]()
山東的特點在于發展“大企業經濟”,這種模式步伐穩健,輻射范圍廣泛。與浙江的民營模式、廣東的加工貿易模式相比,山東的“群象經濟”擁有多個“大象級”企業,其特點是單體大、規模大、龍頭多。
這些大企業如同三星、豐田等巨頭,能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早在1996年,山東政府就著手培育一批骨干企業集團,挑選了浪潮、海爾、青島啤酒等8家企業集中力量培植,以帶動全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而山東的成功超越了一個省份的意義,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范式。從“挖一噸鐵礦”到“送一顆衛星”,山東的海陽市通過“鏈長制”聚合火箭制造、海上發射、衛星應用等關鍵環節,完成了16次海上發射,將93顆衛星送入太空。
![]()
而山東的崛起證明了全產業鏈能力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的戰略價值。當全球產業格局動蕩時,山東的全產業鏈能力可以為“內循環”提供堅實的基礎,成為中國經濟最穩定的壓艙石。
2024年,山東機電產品出口額突破5070億元,同比增長10.8%,占山東出口總額的比重提升至48.2%。高附加值產品對全省出口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一半,表明山東已從賣“便宜貨”轉向憑借高科技產品賺取“高價收益”。
![]()
在2025年大阪世博會上,山東活動周的成功舉辦,展示了山東在農產品、紡織品等傳統優勢領域與日韓合作的潛力,同時在高附加值產品領域也取得突破。隨著山東與日韓合作的深入,一個新的東亞經濟圈正在形成。
如今的山東的實踐驗證了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扎實的產業鏈基礎才是高端創新的底氣。
誰又能想到當全球產業格局動蕩時,山東的全產業鏈能力為中國經濟提供了最穩定的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