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鳳凰網的一篇帖子:《全國超25家休學中心,接不住2800萬抑郁青少年》。
![]()
看到一個孩子向鳳凰網描述了理想中的休學機構(或曰學校)的樣子——
第一,能和同學們玩到一起,不會被排擠,這個是最重要的;
第二,要有一個完整的課程規劃,能讓人學到東西。其實我想學的東西很多。我想學英語,學日語……我想學醫學……我還想學藝術,學畫畫,學音樂。
第三,我也希望學校的老師能給我指一條路,以后去哪里上大學,去哪里工作,讓我有個目標去努力。
![]()
由此可見,孩子們不是不想學習,她們只是想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他們不是對未來沒有計劃,只是想有一個過來人能給他們提出真正有價值的建議。
而我們的教育正在做的又是什么呢?教給他們所謂技能,卻未必有用;教給他們知識,卻未必讓學生感興趣;讓學生為將來打算,卻又不告訴他們將來有哪些選擇;讓學生努力學習、努力考試,卻又不告訴他們學習、考試是為了什么;只讓學生看見前進的路,卻不告訴他們回頭也一樣有路。
我們的教育按照成人的思維去教育未成年人,卻還抱怨為什么未成年人不能理解。
網友吵翻的底層邏輯:孩子抑郁休學,有人怪環境,有人怪家長
有人怪家長:大部分家庭里面,孩子是病的最輕的那個,但是家長也很多委屈,誰又不是時代洪流里的一粒沙,沒有強有力的根基,就要被推著走,很多家長也很無奈,但是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單元,只有家長改變,這個最小單元改變的概率才是最大的。
![]()
父母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逼著孩子做。父母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帶頭做。
所謂逆商也不必讓父母來教育,你還怕他們現在在學校以后進社會吃不到苦嗎?
但是讓他們知道自己永遠有一個不談條件的靠山,比什么都重要。
![]()
有人怪環境:從6歲到18歲,大約是小學8點到17點,初中7點半到22點,高中7點到22點半(絕大多數情況下,許多學校時間比這還長)幾十個孩子,長時間塞在一個擁擠的教室,甚至于有的午休時間還被敬業的老師加課。
想想,一棵草想長大,都需要足夠空間、足夠陽光雨露,而6到18歲,一個人成長的最關鍵時期,多的不講,連太陽都照不夠,睡眠都不充足,試問:這樣的成長環境,孩子不抑郁,誰抑郁。
被榨干的情緒空間:現代教育如何堵死宣泄之路
當 80 后在田埂上瘋跑消化壞情緒的年代一去不返,現在的孩子被困在鋼筋水泥與試卷之間,連 “哭” 都成了需要隱秘進行的事。
我們找不到“適合現代節奏的情緒泄洪模式”。
現代教育體系下,學生的學業壓力可謂沉重如山。以中小學生為例,每天清晨,他們便要迎著晨曦匆匆趕往學校,開啟一天漫長的學習旅程。
從早自習開始,便是一門接著一門的課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 科目繁多,知識量大。課堂上,學生們必須全神貫注,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知識點,因為這些都可能成為考試中的考點。
放學后,等待他們的并非輕松的休閑時光,而是堆積如山的家庭作業。
許多中小學生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長達 3 - 4 個小時,甚至更久。
這意味著他們在結束了一天的學校學習后,還要繼續在書桌前埋頭苦學,大腦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
除了日常作業,還有各種輔導資料、課外習題需要完成。
周末,本應是孩子們放松身心的時間,但現實卻是,大量學生被家長送去參加各類補習班、興趣班。
這些課外學習活動進一步壓縮了他們的課余時間,使得他們幾乎沒有片刻喘息的機會。
這種 “時間暴政” 讓身體宣泄成為奢望 ——80 后放學路上的 “野跑”,在現在叫 “耽誤學習”。
沉迷于學習和刷題的時間過多,連上學放學的路上都坐著電瓶車來去匆匆,尤其是小學畢業之后,和同學之間很少能有幾個小時閑聊閑逛的時間了,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情商的培養以及人際交往是人類健康的必備。
父母只問成績,不問情緒。當父母的視線被成績單完全占據,孩子的情緒便成了被獻祭給應試教育的活祭。
很多父母對成績的偏執,本質是對階層滑落的恐懼。社會流動渠道的收窄,讓 "考高分" 成了唯一的上升通道,父母將這種生存焦慮壓在孩子肩上,卻忽視了一個真相 —— 當教育淪為階層復制的工具,被犧牲的必然是孩子的心理健康。
這個世界上總得有一個地方,允許孩子卸下所有鎧甲,痛快地哭一場,然后拍拍灰塵,重新出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