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譚嗣同是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積極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他沒有出逃,被保守派逮捕后慷慨就義,甘愿為變法獻身。
譚嗣同是著名人物,他的事跡很多讀者耳熟能詳,昌黎碣石山就不再詳述。
![]()
但是讀者朋友,你知道譚嗣同這樣一個晚清政治變革運動的參與者,竟然掌握很多當時的科學知識么?
譚嗣同生活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當時西方國家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從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學說到麥克斯韋電磁方程,再到貝爾發明電話、愛迪生發明白熾燈,都大大促進了以電氣化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麥克斯韋借用并發展了“以太”概念,認為“以太”是一種傳導光、熱、磁、電的介質,用以說明物質運動的連續性和相互間的作用。
![]()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傅蘭雅翻譯了《光學圖說》與《光學須知》兩本書,把“以太”概念介紹到中國。一八九六年譚嗣同在上海接觸到這種“以太”學說,把“以太”概念吸收進自己的知識系統。
他在自己的著作《仁學》開篇是這樣說的:“偏法界、虛空界、眾生界,有至大、至精微,無所不膠粘、不貫洽、不筦絡、而充滿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聲,口鼻不得而臭味,無以名之,名之曰“以太”。
翻譯成白話就是,所有空間無論大小,都充滿著一種叫“以太”的物質,它無色無味。這種描述基本符合當時西方科學界關于“以太”的認識。
譚嗣同認為“以太”是地球與月亮之間引力的作用介質,也是八大行星、無數小行星,無數彗星與太陽之間引力的作用介質,以及大到整個銀河系引力的作用介質,由于“以太”作用介質的存在使這些體系能夠正常運行。
![]()
至于元素,當時譚嗣同寫《仁學》時已經發現六十四種。他在《仁學》中寫道:物質的特性是由原質(元素)不同而決定的。“質燕不出乎六十四種之原質,某原質與某原質化合則成一某物之性;析而與他原質化合,或增某原質,減某原質,則又成一某物之性;即同數原質化合,而多寡主佐之少殊,又別成一某物之性”。
看來譚嗣同還懂一些化學反應的知識,至少知道反應物相對量大小不同反應生成不同產物。
他還認為,“至于原質之原,則一以太而已矣”,就是說,“以太”比元素(原子)更小。
這樣看來,譚嗣同掌握許多當時廣泛傳播的科學知識,不但超越那時很多知識分子,就是拿到現代其科學素養也超過很多人。
當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譚嗣同對近代科學的理解是比較膚淺的,有的說法還是錯誤的。不過譚嗣同在《仁學》里通篇所講的不是科學,而是用科學講解“仁”整個思想體系。這本書中提到很多佛教的詞匯,提到傳統社會思想,歸根結底還是講國家的治理。
![]()
后來科學發展證明“以太”學說不正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的傳播不需要介質,“以太”是不存在的。不過不能因為物理學后來的發展而否定譚嗣同的科學知識以及科學思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