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強戒人員共同捧起象征著希望的紅絲帶。(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本文為《方圓》雜志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在這個強戒所
他們既是強戒人員
同時還是艾滋病患者
要想“上岸”
他們不僅需要得到
更具體、妥當的醫療關懷與戒毒幫助
也需要建立自愛意識
并精準意識到自己的價值
更重要的是
一定要與原先的吸毒圈子做徹底“切割”
![]()
醫療與戒毒同樣重要
艾滋病強戒人員大多都進行過高危性行為,在他們的“圈子”里,毒品是提高興奮程度的“靈丹妙藥”,共同吸毒則成為一種交友方式。而當艾滋病和毒癮悄然地降臨在他們身上之后,他們才追悔莫及,接受強制隔離戒毒成為他們重回人生正軌的關鍵途徑。
與北京市其他強戒所不同的是,隸屬于北京市監獄(戒毒)管理局的北京市利康強制隔離戒毒所(以下簡稱“利康強戒所”)收容的強戒人員中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對于艾滋病強戒人員來說,醫療與戒毒同樣重要。
利康強戒所的民警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醫療民警,主要負責醫治艾滋病人員的病情,另一種則是戒治民警,主要負責通過教育、心理、行為訓練等方式幫助艾滋病強戒人員戒除毒癮。
在利康強戒所,民警為艾滋病強戒人員制定了詳細的“每日作息表”。雷打不動的作息除了做早操、上教育矯治課程等常規內容外,還有每天早晚兩次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藥物的環節。
利康強戒所內一科護士長李悅表示,目前利康強戒所內艾滋病強戒人員100%接受抗病毒治療,他們血液內艾滋病病毒載量極低,通常不具有傳染性。
“通過按時服用抗病毒藥能將病毒載量有效控制在一定范圍后,患者的傳染性就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從醫學角度來說,患者的日常交友、結婚、生子等行為都可以不受影響。”李悅說。
此外,利康強戒所還根據艾滋病強戒人員的身體情況,開設了八段錦、太極拳等康體課程,幫助艾滋病強戒人員強身健體。
艾滋病強戒人員的心理健康也是利康強戒所民警關注的重點。利康強戒所教育科二級警長彭玉婷告訴《方圓》記者:“有的強戒人員‘卡’在了一個心結上,走不出來,導致整個人的狀態十分低迷,戒毒過程中的表現也很消極,負性情緒也是導致強戒人員反復復吸的重要因素。”因此,傾聽艾滋病強戒人員的成長經歷,引導他們驅散心中的陰霾就顯得十分重要。
![]()
脫離原有的吸毒圈子十分重要
![]()
利康強戒所民警帶領艾滋病強戒人員做黑板報。(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采訪中,“圈子”是利康強戒所民警經常提及的詞語。在利康強戒所進行戒毒的大部分艾滋病強戒人員都曾有自己的毒友圈子。在這個圈子里,他們一起吸毒,一起發生高危性行為。而許多人無法脫離毒品的桎梏,也與他們所在的圈子息息相關。
“他們中的很多人,往往擁有良好的學歷,或者不錯的工作和收入,并非外界以為的‘失敗者’或者‘失意者’。換言之,毒品的價格較高,往往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才能長期吸食。”利康強戒所二大隊副大隊長潘培閃告訴《方圓》記者,“他們并不缺乏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而是沉溺于不良的交友圈中。不脫離這個圈子,自然也就無法擺脫毒品。”
40多歲的顧興亮在親屬和外人眼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有責任心、熱愛生活的人,工作能力也很強。2014年,由于高危性行為,他感染了艾滋病,后又因交友不慎,被對方帶著染上了毒癮。
2020年,顧興亮第一次因吸毒被處罰,公安機關責令他接受社區戒毒。在接受社區戒毒的3年時間里,顧興亮表現良好。
然而,2024年4月,顧興亮再次回到了自己的交友圈中,并結識了新的約會對象。在約會對象的多次邀請下,顧興亮再次開始吸食毒品。
“如今,隨著各種交友軟件的普及和流行,人們更容易在網絡上結識不良人員,進入不良的社交圈子中,最終沾染毒品、患上艾滋病等疾病,難以脫身。”潘培閃表示。
幫助艾滋病強戒人員主動脫離不良的社交圈子是戒毒的關鍵,也是防止他們復吸的關鍵。
“例如,我們會幫助強戒人員模擬一些‘高危情境’。比如與過往朋友的聚會上,以及酒吧等娛樂場所,這些都屬于強戒人員復吸的‘高危情境’。我們會引導他們刪除社交軟件中的‘毒友’,并訓練其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盡量避免進入這些‘高危情境’中去。”潘培閃說。
潘培閃表示,事實上,來自親人的監督、理解和支持對強戒人員回歸社會之后不再復吸十分重要。“然而,許多艾滋病強戒人員往往缺少來自親人的監督和理解,更談不上支持。有的人沒有成家或者已經離異,而父母年紀也比較大了,他們往往獨自居住和生活,他們每天做了什么,和什么人交往,親人往往無從得知。”
這時,幫助艾滋病強戒人員養成自律的習慣,重塑自愛的心理就十分必要。
近年來,利康強戒所采用行為訓練的方式,幫助強戒人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對他們開展行為管理技術學習和規范養成訓練,就是在這些細碎的事情中,讓他們成長為一個更自律、自我管理能力更強的人。這也有利于他們回到社會后,面對毒品的誘惑時,能夠管控好自己的欲望和行為。”潘培閃說。
“建立自愛之心也同樣關鍵。”潘培閃表示,一個自愛的人,一個認識到自己價值的人,在面對毒品的誘惑時會更有勇氣和魄力說“不”。
“以顧興亮為例,在日常的戒治過程中,我們會幫他建立對自己的信心,比如他曾經在銷售行業做得很好,很會賺錢,我們就會對他進行戒毒訓練的同時,與他共同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明確他對自己和社會的價值所在。”潘培閃說,“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放在自己的事業上,自然對毒品的抵抗力就會更強了。”
![]()
讓敏感的心靈感受到尊重
2024年6月,30多歲的林建元來到利康強戒所,接受強制隔離戒毒。起初,他對于強制隔離戒毒非常排斥,甚至揚言出去之后要報復社會。
“剛來到強戒所時,每天上課的時候,他也不看書,就坐著發呆。”潘培閃表示,林建元還說過“出去之后我就販一次毒,賺一筆錢留給孩子,然后我就去死”這類極端話語。“往往說話越極端的人,他的內心是越敏感、不安的。”
通過談話,潘培閃了解到,林建元之所以如此抗拒強制隔離戒毒,是因為他心里始終惦記著家里的情況。
原來,林建元和妻子育有2個女兒。他的妻子沒有工作,家里的開銷全部由他靠著做面點師的薪水承擔。然而,他和妻子的感情不好,大女兒還患有抑郁癥,休學在家。如今他進了強戒所,就十分擔心妻子和女兒們失去經濟來源。
“我們聯系到了他的家人,向家人訴說了他的擔憂。事實上,他的妻子已經找到了一份工作,同時他的父親也表示會盡力幫助他的妻子和女兒們,并讓我們向他轉達,安心戒毒,不要有后顧之憂。”潘培閃表示,他將家人的話轉達給林建元后,林建元的狀態好了不少,“他從我們對他的教育和幫助中感受到了尊重和善意,因此他也不會以一種對抗的心態來面對戒毒了,會更配合進行戒治。”
“艾滋病強戒人員的內心是非常敏感的,在日常中,民警一個細微的舉動,他們可能都會注意到。比如,我們與他們進行一對一心理咨詢的時候,他們有的人就會注意到我們和他們坐的椅子是不是相同的,如果民警坐沙發,他們坐板凳。他們心中就會不好受,覺得自己被區別對待了。”彭玉婷如此說道。
因此,利康強戒所的民警在日常工作中,會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不刻意地區別對待艾滋病強戒人員。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有三種,是性傳播、母嬰傳播和血液傳播。因此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正常與艾滋病強戒人員溝通、交流是不會被傳染的,不必刻意保持距離。‘平等 關愛 精醫 扶正’是‘愛之家’的理念,我們以平等、尊重的眼光看待他們,他們一定能感受到,這也有助于他們建立自信,積極戒毒。”彭玉婷告訴《方圓》記者。
“同樣地,我覺得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無須‘談艾色變’,應以科學的眼光看待艾滋病,了解它的傳播途徑,無須過度恐艾。”彭玉婷說。
“一定要注意潔身自好,不要發生高危性行為,保護好自己的生命健康。同時,珍愛生命,遠離毒品。”李悅補充道。
(文中強戒人員均為化名。本文有刪減,更多內容請關注《方圓》2月下期)
本文雜志原標題:《幫艾滋病強戒人員重塑自愛之心》
![]()
編輯丨肖玲燕房佳佳設計丨劉巖
記者丨蘇晨
通訊員丨王大千 盛健
往期精彩
![]()
![]()
![]()
點擊圖片
購買《方圓》雜志
好看的人都點了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