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思琦 羅仕 董柳
提供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推動理論宣傳普及走深走實,打造群眾身邊的“點單式”服務……近年來,廣東不斷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積極打造“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形成獨具嶺南特色的文明實踐陣地,有效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實現縣鎮村三級陣地建設全覆蓋,共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28018個。調查顯示,群眾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滿意率達96.64%,常態化開放、運行良好、群眾歡迎的陣地比例為98.34%。
![]()
東莞長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應建盡建打造群眾身邊的文明實踐陣地
在潮州市湘橋區臥石村,贊圃公祠是周邊群眾最喜愛的打卡地之一。這座清朝康熙年間的老祠堂,在2019年經重新修繕后,成為了臥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
參觀展出的農耕器具,了解傳統的農耕文化;在潮繡公益課堂,學習傳統非遺技藝;走進農家書屋,沉下心來閱讀書籍……在臥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多元化的滿足。
如今,臥石村以贊圃公祠為中心配套拓展“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整合現有的村級公共服務陣地資源,把實踐站打造成了融合鄉村大講堂、農家書屋、潮繡傳承工作室、剪紙工作室、農家農耕文化展覽區、志愿服務站“六位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建設傳播陣地。
像臥石村這樣,整合地方特色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文明實踐陣地,在廣東層出不窮。
江門市打造全國首個地市黨委政府大院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文明小屋),把碉樓、僑批、小鳥天堂等僑鄉特色元素嵌入各功能布局之中;河源市以源城區源西街道為試點,創新實施“筑巢引蜂”行動,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河源路徑”;肇慶市在產業園區盤活閑置公共資源,精準對接產業工人隊伍需求,建設工業園區(廠企)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點……
廣東堅持應建盡建,實踐陣地全域拓展,各地堅持因地制宜,特色陣地遍地開花。在建強縣鎮村三級主陣地的基礎上,廣東各地各部門還盤活整合街區商圈、書店網點、交通樞紐、服務窗口、科普基地等資源,因地制宜延伸打造文明實踐基地、站點等各類特色陣地。目前,全省延伸打造文明實踐基地、站點、廣場、公園等特色陣地1.6萬個,“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逐步形成。
![]()
汕尾市海豐縣新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在網絡時代,廣東還堅持數字賦能,積極拓展網絡文明實踐陣地。推動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縣級融媒體中心、“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粵學習”APP、政府網站等實現信息通聯、數據共享,豐富網上文明實踐內容。注重將線下活動、線下公益課程網絡化、數字化,讓群眾隨時隨地參加文明實踐活動。目前,韶關、中山、東莞、河源等市搭建了市級文明實踐服務線上指揮調度平臺,所有縣(市、區)均搭建了縣級文明實踐服務平臺。
匯聚“眾力量”文明實踐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主體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動方式是志愿服務。近年來,廣東突出主體建設,文明實踐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在韶關市仁化縣的田間地頭,總會看到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們正忙得熱火朝天。這支由農技專家和農業致富能手組成的“三農快線”志愿服務隊,將志愿服務送到田埂間,面對面、手把手地向種植戶傳授種植技術與經驗。
在江門臺山市,“快樂社區”項目志愿服務隊通過開展社區“義剪”“義診”“政策宣講”等活動,播撒文明種子,助力社區治理。
在惠州市博羅縣,無論是大大小小的文體活動,還是旅游景區,都活躍著志愿者的身影。
![]()
惠州市博羅縣博艾志愿者協會志愿服務亭每天都很熱鬧
廣東堅持把建強組織體系、壯大實踐隊伍、提升服務能力作為文明實踐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點,著力推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規范化制度化專業化。
據悉,近年來,廣東已構建了“1+8+N”志愿服務矩陣,通過加強志愿服務聯合會和行業志愿服務協會建設,推動文化、文藝、教育、科技等重點領域,建立省市縣三級專業志愿服務隊伍。大力實施廣東社工“雙百計劃”,探索“社區+社工+N”模式,引導廣大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參與社區文明實踐工作。并動員鄉賢群體、愛心企業、社會組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以項目資助、結對共建等方式參與文明實踐。
目前,全省志愿者人數達2351.2萬人,占總人口比例18.6%,成立應急救援、公共衛生、心理疏導等專業志愿隊伍2124支。
緊扣百姓需求推動實踐活動精準化常態化便利化
“之前就聽說過‘群眾點單平臺’,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和周圍有需求的鄰居一起點了單,沒想到你們真的帶著我們想要的活動來了!”家住清遠英德市波羅鎮的吳阿姨特地來到英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表達感謝。
原來,吳阿姨所住的波羅鎮不少居民缺少醫療保健知識,在晚輩的指導下,她通過“群眾點單平臺”留下了自己的需求。英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工作人員了解這一情況后,主動“接單”,積極組織了一系列的“送醫下鄉”活動,為吳阿姨和當地的群眾及時送去了健康與安心。
發生在清遠英德市的這一幕,只是廣東推動文明實踐活動精準常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廣東緊扣百姓需求,精準設計和實施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實踐項目。
![]()
東莞長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剪紙公益課程
據悉,為及時掌握百姓所需所急所盼,廣東指導122個縣(市、區)優化升級“文明實踐”云平臺,迭代“點單—派單—接單—評單”功能模塊,形成供需精準對接的閉環工作機制。各地線上依托“文明實踐”云平臺進行網上問卷調查、電話專線登記等方式征集民意,線下通過實地走訪、網格巡查、設置群眾意見收集箱、設立“微心愿”點單墻、征集“民生微實事”等形式收集需求,推進文明實踐活動精準化常態化便利化。
作為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陣地,近年來,廣東還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平臺,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不斷推動理論宣傳普及走深走實。目前,廣東調動省市縣鎮村五級理論宣講體系,組建各領域宣講團3300余個,動員宣講員4.5萬名,開展宣傳活動9.5萬場,線上線下聽眾達3800余萬人。
其中,深圳、東莞、汕頭、肇慶市實施“新時代宣講師”計劃,推動道德模范、退休老黨員、老教師等百姓宣講隊,駐點開展理論政策宣傳。廣州、惠州的“學習實踐大篷車”“新時代文明實踐流動巴士”定期駛入文明實踐陣地開展線下移動巡展。深圳羅湖區打造微信群、視頻點播、送學上門等“線上課堂”“流動課堂”......多元創新的宣傳宣講方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廣東省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建強隊伍機構、建立多元保障機制、提高資源調度效能,持續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提質升級,指導各地優化升級“點單—派單—接單—評單”操作流程,針對轄區居民特點和需求,精心設計活動項目,豐富活動形式,吸引更多的市民群眾積極投身文明實踐。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羊城晚報資料圖
責編 | 魏禮園
校對 | 潘麗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